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应用研究

引用文献:

乔长江 周子璐. 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应用研究[J]. 城市住宅,2020,50(8).

.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Underground Utility Tunnel[J]. build,2020,50(8).

作者:乔长江 周子璐
单位: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BIM技术应用情况,分析BIM技术在市政工程应用中存在项目周边现状信息不完善、应用深度不足、运维阶段应用不充分、BIM应用意识不强等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 综合管廊 管线综合
作者简介:乔长江,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子璐,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EPC设计院院长;

 

0 引言

城市管线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配套设施,多年来,由于规划及管理不善,道路管线反复开挖导致严重损坏、事故频发,道路地面四处留痕、满目疮痍。同时地下空间无法有效利用及浪费严重等问题凸显[1,2,3,4,5,6]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的工程类型,可对电力电缆、信息电缆或光缆、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给水管道等进行管理,应用广泛。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有效解决城市病,但对管廊中各种管道与线(光)缆在设计、施工、运行安全及综合防灾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BIM技术作为有效的信息载体及项目管理手段,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统一协调,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统计与计算等,因此,BIM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包括地下综合管廊在内的市政工程项目中。

1 工程实例

1.1 概况

某地下综合管廊为国家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为满足高压线下地、市政管线建设、道路建设规划及实施条件等,管廊总长约19.39km,设控制中心1座、分控室9处及专用变电所19座。项目施工方法包括盾构与明挖两种,结构建造形式为预制与现浇,廊体断面形式为圆形及矩形。

1.2 难点

1)工程环境复杂项目位于老城区城市主干道,交通压力较大,施工位置地面及地下设施较多,周边建设环境复杂。因此,在规划、设计、施工中需对以上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2)管线多、排布难项目中的管线包括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或光缆、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给水管道等,需在综合管廊有限空间内实现管线的合理布置,认真研究管线位置及相对关系,既不相互影响,又需考虑运行与维修的频率及便利性,部分管线还需设置独立舱室,规划设计难度较大,需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及技术储备。

3)附属设施规模大管廊中包括燃气、电力和通信等高危高压、易燃易爆、信息保障级别高的管线,为保障其安全有效运行,需借助消防、供电、通风、照明、监测等较大规模的辅助设施。

4)各种管口设计难度大作为需长期使用的工程项目,为满足运维要求,提高后期使用便利性,本工程各舱室都要求设置人员逃生口、人员出入口、管线出入口、管线检修口、材料吊运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等不同功能管口。由于管廊路线长、管口种类多、数量大,需根据沿途情况安排和调整。

2 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 建立模型

1)建立管廊廊体模型项目管廊模型的建立主要以Bentley软件为主,所有文件为统一的DGN格式,软件之间具有极强的互操作性,依据设计方提供的图纸,建立直观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将项目中各部件的几何信息导出,形成数字化的数据资料,为工程算量和造价提供依据。Bentley软件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场地布置、带材质输入LumenRT进行渲染等功能,将建模文件轻量化导入Navigator进行碰撞检测、施工模拟等。

2)连入管廊管道线缆模型建立连入管廊管道线缆众多,需遵守规划要求和设计规范。在此前提下,通过BIM软件建立各管廊主体、路线、各种管线及管线舱室等部分BIM模型,并在这些模型中对管线信息进行赋予,形成连入管廊管道线缆模型。完成建模后,通过软件观察模型形状及管线、部件、设备信息,观测工程所需部位剖面,方便设计人员更好掌握工程现状。管廊内部管线布置如图1所示,管廊出入线舱如图2所示。

图1 管廊内部管线布置

图1 管廊内部管线布置

 

图2 管廊出入线舱

图2 管廊出入线舱

 

3)建模流程制定项目BIM实施目标:开展碰撞检测、管线洞口预留、净空检查、图纸校对、施工场地布置、复杂节点模拟、施工模拟等应用。

确定项目模型构件拆分原则:根据工程二维图纸及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模型构件进行拆分,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成场地与环境、节点工程、管廊区间、出入管廊管线、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等9部分,对构件图层进行编码、定义颜色材质等。

2.2 碰撞检测

综合管廊模型建立后,为减少设计冲突,需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内容包括:检测不同专业管线的硬碰撞及软碰撞;检测管廊模型与已规划和既有的地下空间之间的碰撞;检测管廊模型与已规划和既有轨道交通的碰撞。针对碰撞情况形成碰撞报告,迅速找到碰撞点,发现问题,提前介入,有效减少后期施工问题的发生,避免工程造价损失及时间浪费。项目碰撞检测情况如图3所示。

2.3 管线洞口预留

区别于传统先安装后确定预留洞口的模式,在设计时通过BIM软件确定管线走向实现准确定位,并以此为依据获得洞口的预留尺寸和位置。通过这种方法减少材料及人工浪费,并减少工程变更。管线洞口预留如图4所示。

2.4 净空检查

BIM软件强大的图形功能可显示管线排列后的管廊净空高度,通过比较设计需求与实际计算的净空高度,发现净空不满足的位置和原因,及时修改和调整。同时,BIM技术的模拟能力还能检查大型设备安装运行方案的合理性。

2.5 图纸校对

建模时,建模人员先熟悉相应的图纸,同时依据施工图纸创建施工图BIM模型。在创建BIM模型过程中,发现图纸中隐藏的问题,并将其汇总,在完成BIM模型创建后通过软件进行专业内及专业间的碰撞检测,发现图纸中的设计问题。

BIM技术可在项目建模过程中发现图纸问题,如部分构件几何尺寸不明确、部分节点井预留进出洞口缺少定位尺寸及细部构造大样图、部分桩号图表与平面图的桩号不符。

3 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3.1 施工场地布置

传统场布工作以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为基础,二维图纸虽能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传递,但对技术人员的读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尤其当工程项目专业多、地形复杂时,暴露其直观性缺乏的劣势。通过BIM技术对项目既有和拟建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线、设备、施工机械和功能分区等内容进行模型建立,通过三维手段表达信息,同时再辅以时间、造价等信息,动态展示场地布置过程。

利用AR、VR等增强现实技术,让虚拟仿真以漫游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可视化呈现,更直观感受和发现场地布置中的问题并优先解决,提高施工顺畅度,降低安全风险及工程成本。

3.2 复杂节点模拟

对于复杂节点,由于涉及多专业融合、多构件、多孔洞等问题,对施工技术人员与作业人员看图识图、技术交底等工作造成困扰。应用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对复杂节点进行模拟,方便现场人员迅速了解设计意图、节点情况和重要信息,正确高效完成复杂节点的施工任务。复杂节点模型如图5所示。

3.3 施工模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对重点施工方案进行软件模拟,预演其施工过程,可发现施工方案问题,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如有不妥之处,根据其程度及时调整或更换方案,避免造成工程损失[7]。关键工艺也可按此方式进行模拟检查。此外,该方式还能让技术及操作人员预先把握技术要点,保证工程重难点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品质。

图3 碰撞检测

图3 碰撞检测

 

图4 管线洞口预留

图4 管线洞口预留

 

图5 复杂节点模型

图5 复杂节点模型

 

项目某工作井采用先隧后井方式施工,工作井长31.8m,宽19.2m,基坑深18.3m。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整体采用地下连续墙+两道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护方式,在与盾构管片相交位置采用直径1000mm的人工挖孔桩及间距800mm的搭接形式进行支护,桩体下部与管片结构刚接,并支设于管片上,管片两侧采用直径1200mm的人工挖孔桩加强,嵌固坑底以下8m。在隧道管片结构下方位置采用双液注浆加固,深度为坑底以下6m。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完成工作井施工。现场施工模拟如图6所示。

项目通过BIM技术辅助,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工程进度有效缩短,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得以提升,并利用管廊模型数据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和智慧管理。

4 存在问题

1)项目周边现状信息不完善市政工程多为带状工程[8],涉及的线路长、范围广、周边环境复杂,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除需BIM模型信息外,还需了解项目周边地形地质、建(构)筑物情况等地理信息,但目前地理信息与建筑模型信息的数据结合尚不成熟。

2)应用深度不足目前市政行业BIM技术应用主要为建模技术的研究,更多关注展示效果和基本应用,使用深度不足。“翻模”现象普遍,并未从根本上应用BIM技术[9]。审查方式目前仍采用图纸校审,影响BIM应用深度。模型使用寿命较短也是BIM技术无法顺利推进设计的重要原因。

3)运维阶段运用不充分BIM技术在运维阶段主要应用于养护管理、应急事件处置、设备集成与监控等方面。由于BIM模型交付标准不一、精度不深等,目前国内建筑业对BIM在运维阶段的应用还不充分[10]

4)BIM应用意识不强多数人认为BIM作用主要体现在各专业间的碰撞检测,而市政工程多为带状结构,机电管线较建筑工程简单,道路等结构形式不复杂,导致众多单位或个人认为市政BIM没有必要。

图6 施工模拟

图6 施工模拟

 

5 对策和建议

1)鼓励BIM技术应用于市政工程项目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等阶段,打通工程数据信息在各阶段的流通,充分发挥BIM优势。

2)开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信息模型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尽可能将城市既有的地上地下工程项目信息汇聚于同一平台,以满足市政工程建设需要。

3)适时推进施工图BIM模型审查和竣工图BIM模型验收备案,代替二维图纸审查和传统纸质资料验收,以促进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正向设计应用及BIM模型由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传递。

6 结语

BIM技术已在包括综合管廊在内的大部分市政工程中应用,部分技术已成熟,但仍存在影响BIM技术发展的问题,需采取可行性对策,为城市信息平台及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1]马海英,邱令乾.基于BIM的EPC装配式工程实践[J].城市住宅,2020,27(7):18-22.

[2]孙同谦,徐峥. BIM在市政管线综合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2):77-79.

[3]姜天凌,李芳芳,苏杰,等.BIM在市政综合管廊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12):65-67.

[4]陈苏.基于BIM及物联网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4(6):1445-1451.

[5]李智,朱训超,黄仁,等.BIM技术在市政综合管廊PPP项目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19,26(7):24-27.

[6]李云贵,何关培,邱奎宁.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指南[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7]张新兰,李颜强,李文江.积极推进BIM设计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8):63-67.

[8]王彦祥,何琴,颜炳魁.BIM在市政EPC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14):46-49.

[9]王彦祥,何琴,颜炳魁.市政综合项目设计阶段BIM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12):69-73.

[10]纪博雅,戚振强,孟桂芹.BIM技术在设施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施工技术,2016,45(18):54-57,6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Underground Utility Tunnel
1875 2 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