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实践中旅游产业提升研究

作者:徐瑜
单位: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摘要: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庄如何立足自身特色,通过规划提升产业,是海南乡村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从乡村旅游产业提升角度出发,对海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4个措施,包括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三生空间”共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多方参与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万宁市尖岭村规划案例介绍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实践方法,为海南全域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特色产业 产业提升
作者简介: 徐瑜,规划师,E-mail:48427409@qq.com;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海南省实施全域旅游岛建设,针对旅游资源较好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乘数效应显著,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产业的提升是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完善的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目前,乡村旅游产业面临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资源开发不合理、土地开发不科学、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发展模式创新和驱动机制优化成为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首要问题。

本文基于旅游驱动乡村产业发展,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三生空间”共融、基础建设、创新开发模式4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旅游驱动乡村发展提升的方法。结合万宁市尖岭村美丽村庄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可行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海南全域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1.1 区位与交通

尖岭村隶属于万宁市北大镇,村庄由9个自然村组成,整个村域面积约720.32hm2,截至2019年总人口2 008。该村位于海南东线旅游带上,离海口市150km,与三亚相距120km。

目前,尖岭村以乡道为主要对外联系交通,到万宁市及东线高速、海榆中线等省内主要交通干线约30min车程,与尖岭村相距14km的洋万高速即将通车,届时与万宁城区、儋州市及东部交通干线的联系将更便捷。

1.2 发展特征与问题

1)温泉资源突出,山水生态环境优越尖岭村三面环山,龙尾河东西穿过,南接尖岭自然保护区,北靠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万宁市西部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区位明显。

尖岭村有尖岭温泉、白水岭瀑布、龙尾河、山、林、田,9个自然村为黎族、苗族村庄。其中,温泉为尖岭村的核心资源,现有5个温泉眼,温度75℃左右,预测涌泉为每天800t,富含氟、硅、锶、硫磺等低矿化多种微量元素,可防治多种疾病。白水岭瀑布位于尖岭村南部,瀑布落差高达268m,蓝天、白水、绿林三色一体,浑然天成。尖岭村资源禀赋、山水生态环境优越,温泉资源在万宁市西部生态旅游区内较为突出,为旅游发展带来机遇。

2)产业多元化,但现状发展规模小、设施滞后农业种植是尖岭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鹧鸪茶、蒲桃、百香果、黑米、红米等特色农作物。畜牧业主要是后郎村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其他畜牧业是农户零散养殖。目前,尖岭村农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品牌效应不明显。

尖岭村建有村委会、卫生室、小学、戏台、篮球场、文化室、小卖部等,村庄内部已通水、电。尖岭温泉配套设施较为老旧,仅为1个老旧的泡池和破旧的更衣室。村庄基本设施相对齐全,但旅游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对外道路仅为1条乡道,交通联系不方便。

2 尖岭村旅游产业提升策略

2.1 挖掘特色产业,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对于资源丰富的乡村应结合其优势资源,研究确定村庄产业发展定位,是村庄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村庄产业发展定位应充分考虑乡村特色和农民发展诉求,对资源价值和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与资源比对分析基础上,依据乡村特色挖掘“亮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尖岭村通过对特色资源、区域市场需求、游客需求和旅游偏好等方面的分析,从游客需求、村民诉求和企业盈利出发,确定尖岭村未来发展方向:以热带雨林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基础、尖岭温泉为亮点,发展特色农业、温泉度假、热带山水观光、乡村旅游的山水温泉旅游村庄。同时,每个村庄根据自身的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区上共分为3个区:乡村温泉度假区、乡村滨水休闲区和农林种植区。结合乡村和田园,布置温泉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休闲等项目,打造成以尖岭温泉为主题的乡村温泉度假区;利用白水岭瀑布、山泉、休闲田园、竹林及乡村景观,沿龙尾河建设滨水旅游休闲项目,将该片区打造成乡村滨水休闲区;根据产业现状及地域农业特点,选择培育特色高产值的农业产品,在中部农林用地规模化种植,可利用农林景观做观光旅游的农林种植区。

2.2 严守生态红线,实现“三生空间”共融

“三生空间”即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乡村三生空间共融是指村民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环境空间的和谐共存。自然山水环境是村庄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村庄建设应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确保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上既联系又互不干扰。划分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及乡村建设空间(“生活+非农业生产”空间),重点在于划分“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建立乡村本地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尖岭村村庄“三生空间”的划定与国土空间规划对接,严守尖岭自然保护区、上溪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公益林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定生活、生产空间,协调各专项规划内容,形成村域范围内“三生空间”的空间布局。在不破坏村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产发展、生活美好和生态优越的三位一体化。

2.3 完善基础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环境

村庄建设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景观环境,结合村庄旅游产业、居民点建设和业态设置,美化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旅游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一般村庄生活生产配套的服务中心、卫生室、健身活动广场、公厕、道路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还要设置驿站、乡村俱乐部、农家餐馆、乡村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新景点,实现景村一体,同时强化村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价值内涵的理解。

尖岭村基础建设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化内涵4方面考虑,进行主题村庄建设、入口形象建设、田园景观建设、道路美化、庭院景观、滨河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旅游综合服务设施等内容的规划。规划保留现有的小学、村委会、卫生院、尖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运动场及戏台,在尖岭温泉处布置乡村民宿、停车场、接待室、温泉休闲中心等服务设施,在村庄入口后郎村处布置乡村驿站和农家乐,利用现有小卖部、空房屋设置休闲驿站点,作为自驾、自行车运动、游客及当地居民的休闲点。

尖岭村规划3条乡村旅游线路,包含乡村温泉休闲线路、乡村田园休闲线路、乡村滨水休闲线路(见图1)。对现有乡道进行拓宽,加强与洋万高速的对接,在提高通车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沿路景观的建设。

2.4 创新管理模式,寻求多方参与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保障,采用政府补助、部门协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村民自助等多方资金筹措方式,保障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多元渠道协同管理,政府支持、居民参与、公司运营的村企共建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提升,实现共赢。

尖岭村采用多方筹措资金、多元渠道协同管理、村民参与及决策3种方式进行产业开发建设及管理。在尖岭温泉、黑山羊养殖、百香果种植等项目中引入第三方投资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名人名士、乡绅乡贤资助,村民以户为单位提交共建资金作为补充,发动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减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3 结语

针对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发展途径。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关键在于塑造有特色且具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寻找多方参与机制实现共赢。在村庄发展的同时,应优先遵循底线思维,严守上层划定的生态红线,实现“三生空间”和谐共存。

图1 尖岭村庄旅游线路规划

图1 尖岭村庄旅游线路规划

 

 

 

参考文献[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林凤,戴彦,叶国风.内生式发展视角下乡村“三生空间”规划探索[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116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