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龄化社区的构建策略

作者:肖培 王广和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龄化社区是一种新型社区模式,服务各年龄段人群,致力于解决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全龄化社区发展环境,从社区规划、居住建筑、配套设施、室外空间以及养老服务等方面,探索全龄化社区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全龄化 社区 养老服务
作者简介:肖培,硕士研究生,E-mail:1371659276@qq.com;

 

0 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与之相应的养老服务却供不应求,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矛盾日益凸显。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国社区模式正从传统社区向现代化新型社区转型。新兴的全龄化社区在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

1 社区现状

1.1 养老配套设施不足

我国既有老旧社区缺乏相关养老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大量的新建住宅中,养老设施配套比例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缺少娱乐活动、日托照料和医疗健康等服务设施。

1.2 缺少活动空间

既有养老环境的活动空间单一,老年人的情感难以找到寄托。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仍然希望能够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些老年人还会培养自己新的兴趣爱好,丰富老年生活,他们需要良好的居住空间、交友空间和学习空间。

1.3 模式复制性差

我国养老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养老社区的盈利主体模糊,大部分企业建设“高端化”养老社区,主要定位为高端消费人群,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负担得起;还有很多养老社区照搬国外养老社区模式,却忽略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类社区往往复制性差,不能进行大规模推广。

2 全龄化社区的出现

2.1 全龄化社区概念

全龄化社区不同于纯养老社区,其包含各个年龄段人群,以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即在普通社区中通过对社区规划、空间营造、配套设施、居住建筑的设计以及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设全面的“全龄化”生活服务空间,打造持续发展的活力社区。全龄化社区定位平民化,这种社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地产,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建设,是缓解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2.2 全龄化社区发展环境分析

2.2.1 政策环境

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矛盾,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养老政策,引导并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2017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17项行政许可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正从以政府为主导向多元化建设主体过渡,养老方式逐渐市场化。

2.2.2 人口环境

我国自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持续增加,虽然近几年增长率减缓,但我国老龄人口总数庞大。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8.1%,人口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2.2.3 经济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大幅增长。2019年,我国老年市场需求为4.4万亿元,到2030年预计增加到13万亿元,如果按10%的老年人口入住养老社区计算,未来三年有可能催生4 500个养老地产项目,养老地产是大势所趋。

2.2.4 社会环境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呈现出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很多养老社区忽略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地方特色,社区入住率低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匮乏,从事养老护理的一线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年龄偏高,只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服务水平较低,这些问题都将限制养老事业的发展。

3 全龄化社区的设计理念

3.1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最早由美国设计师梅斯提出,最初的定义为“与姓名、性别、能力无关,适合所有人的设计”,后来国际通用设计中心修改为“在最大限度允许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设计”。据调查,大多住宅内的空间布局和墙体划分没有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住宅后期很难做出适应性改造,因此,设计师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不同人群对环境和空间的需求,并且能够随着年龄结构的改变实现灵活改造。

3.2 弹性设计

将弹性设计理念融入社区规划中,打造“弹性社区”。在社区规划中贯穿弹性思维,无论是建筑还是空间环境,都要考虑未来使用功能的延伸,使社区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弹性社区”的打造将使社区空间在面对动态的经济社会环境时,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4 全龄化养老社区的构建策略

4.1 社区规划

全龄化社区涵盖各个年龄段人群,它不是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但在进行社区规划时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即将养老、适老功能穿插进普通社区中,在社区中建设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并配备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根据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生活圈”构建原则,控制居住区规模,确定不同圈层的服务内容。

在社区的空间形态上,根据4种生活圈的构建,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医疗设施为中心,圈层向外递进布局不同类型的住宅。如在内圈层布局医疗设施和老年人日料中心等,将不能自理或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布置在其中;在中间圈层布置适老化住宅,与医疗服务设施距离较近,适合健康自理的老人;在外圈层布置弹性住宅,适合年轻群体居住。

4.2 居住建筑

提高居住建筑空间的适应性,满足人们个性化以及家庭年龄结构改变的需求,打造弹性住宅。弹性住宅是社区的主要居住单元,其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通用性的适老化设计,将无障碍设计融入普通的环境设计中,而不是刻意地增加一些扶手、无障碍车道,同时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而作出适应性的改造,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社区内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分为弹性住宅、适老化住宅以及混合住宅,适老化住宅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又分为独立型老年公寓、服务型老年公寓和护理型老年公寓,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住宅(见表1)。

表1 居住建筑   

表1 居住建筑

4.3 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是社区养老的关键,需保证质量和数量。根据建筑规范的要求,我国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比例是5%~15%,而国外全龄化社区配套设施占比要求不低于15%,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案例,将配套比例提升到15%以上且向外辐射,将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向城市开放,以缓解城市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

在具体的功能服务方面,主要有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和商业等内容。考虑到不同人群诉求的差异性,可以将不同种类设施进行混合,采用小规模、多功能、分散的方式,结合生活圈的构建,分单元布置在社区内,确保养老服务在社区内的全覆盖,既提高了设施使用率,又增加了老年人的交友机会。

配套设施的设计还要为远期规划留有弹性空间,用发展的眼光多方面考虑居民的动态需求。比如,一个社区开始是以年轻群体为主,对养老设施的需求不大,但年龄结构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因此要预留养老设施。

4.4 室外空间环境

经过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活动的因素包括设施功能、微气候环境、空间尺度大小和卫生环境,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上述几方面。室外空间设计要注重功能性和服务性,打造不同类型功能空间,服务不同人群;要注意动静分区,根据老年人需求的差异,设置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此外,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空间,比如园艺空间、读书角,帮助老年人培养兴趣爱好。这些空间要避免布置于微气候条件较差的区域,以免使用效果不佳。

此外还要加强对小空间的利用,比如较小的场地可以用来建造小花园,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活动空间的性能要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在社区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或者现有功能与社区需求不匹配时,对空间功能进行置换,改造成居民需要的场地,实现室外空间的“弹性发展”。

4.5 养老服务

1)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不仅对健康护理知识进行培训,还要经过实践操练执证上岗,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2)在高校多开设老年服务相关专业,为社会输入大批专业人才。

3)社区内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既可以帮助其他老年人,又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感。

5 结语

全龄化社区要着重考虑增值服务,而不是有无相关配套问题。全龄化社区要注重社区发展的预留性,打造弹性住宅和空间环境,建设一种成长型、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目前,全龄化社区在我国的实例尚少,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规划体系进行不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1]王振坡,陈松虎,王丽艳.我国多层次多样化养老社区发展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3):77-82.

[2]董峻岩.构建“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化体系[N].吉林日报,2019-01-23(10).

[3]田昊.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4]陶澈,王红卫.通用设计在原居安老养老模式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2(4):45-48.

[5]春明阳.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住区活动空间研究———以哈尔滨市福乐湾住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114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