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风貌整治方法与技术探究——以康平县官宝村为例

作者:范胡月 严文复 李铁鹏 孙微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康平县官宝村为例,针对村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村庄文化、产业及空间特点,提出村庄风貌提升策略,在尊重村庄原有肌理与村庄文化,以及充分保护与传承村庄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前提下,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打造辽金文化内涵与现代农业产业兼具的乡村特色风貌。
关键词:乡村振兴 风貌整治 提升策略 人居环境
作者简介:范胡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严文复,沈阳建筑大学副校长,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铁鹏,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孙微,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村庄建设成为关注重点。村庄风貌作为村庄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普遍缺乏针对性规划与设计,呈现千村一面现象,影响村庄品质与发展。如何深入挖掘与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并根据研究成果指导村庄风貌建设与塑造,成为村庄风貌整治提升的重点。

1 村庄现状风貌特征及主要问题

官宝村位于康平县西北部,隶属张强镇,官元线穿村而过,对外交通便捷,紧邻四道号水库,西马莲河穿村而过,自然资源良好。下辖官宝窝堡、十二家子2个居民点,村庄人口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1%,少部分为满族。村庄产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文化底蕴深厚,村域内保留的辽金文化大型遗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1.1 整体格局

官宝村所在地势平坦,村庄居民点呈散点式沿路分布,由于院落占地面积大,村庄形态较松散,主体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较完整,但村落空间缺少层次且单调。

1.2 空间界面

空间界面是不同区域空间、不同文化特性的载体,目前官宝村空间界面所代表的风貌特性不突出、不连续,空间缺乏活力。

1.3 场所风貌

官宝村内部公共空间不足,缺少娱乐健身设施;街道绿化以行道树为主,缺少层次感与连续性,景观绿地系统有待改善,整体景观风貌缺乏规划引领。

1.4 建筑风貌

缺乏对村庄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整体景观较跳跃;建筑群落中新建建筑随意性强,建筑形式、体量、材料、色彩及风格多样,倾向于现代化表达,与村庄整体风貌不协调,缺乏统一性。

2 村庄风貌提升要素体系构建

2.1 村庄风貌要素构成

关于村庄风貌要素的提取,多名学者从多方面进行探索。李王鸣等[1]认为村庄风貌可归结为自然景观风貌、人文景观风貌及产业景观风貌;刘滨宜等[2]则将村庄风貌划分为物质风貌要素及非物质风貌要素,前者包含自然景观风貌及人工景观风貌,后者以人文景观风貌为主。

研究借鉴风貌要素研究成果,最终将村庄风貌归结为自然景观风貌、人工景观风貌、人文景观风貌3部分,如图1所示。

2.2 村庄风貌要素体系

本次研究基于村庄风貌要素构成,聚焦村庄物质要素表达,针对人工环境进行中微观要素的提取,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指导村庄风貌整治与提升,村庄风貌要素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3 康平县官宝村村庄风貌规划实践

官宝村村庄风貌提升包含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宏观层面从村庄结构、界面入手,对村庄整体风貌进行控制;微观层面从院落、建筑、节点等方面改善村庄风貌。

3.1 宏观层面

从村庄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风貌控制,改善村容村貌,彰显村庄特色,形成有效的整体控制指引。

1)空间格局构建对村域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新梳理,以村庄原有玉米、稻米种植及渔业养殖产业为基础,打造水稻水产示范区及玉米果林种植区,通过前后官宝、十二家子及稻田种植片区,形成便民服务、旅游休闲、宜居示范及民宿乡旅核心;利用西马莲河沿线水稻田和四道号水库开发特色乡野环线;利用村庄主要对外交通廊道官元线及沿线居民点,打造村庄活力发展轴,使村域形成“一带一轴两区四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图1 村庄风貌要素构成

图1 村庄风貌要素构成

 

图2 村庄风貌要素体系框架

图2 村庄风貌要素体系框架

 

2)空间界面引导基于官宝村原有肌理与产业特色,结合区域空间、产业特色及生态特点,打造乡野田园风貌界面、宜居村庄风貌界面、滨水休闲风貌界面,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的村庄风貌空间,塑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乡村风貌。

3.2 微观层面

村庄风貌的微观层面包含建筑风貌与场所风貌,以村域整体风貌控制为基底,以村庄建筑和场所为切入点,提升村庄建筑、院落制式,以点带面,多层次提升整体景观风貌。

3.2.1 建筑风貌

在保持村庄原有特色风貌的基础上,梳理民居建筑现状问题,保证现有使用功能,结合蒙古族特色地域文化,对建筑进行适当的理念与造型更新。

1)民居建筑与公共建筑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进行建设,采用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对墙体进行拼花改造,丰富建筑立面,局部增加蒙古族特色线条,从屋脊、檐口、饰面、门窗、色调、符号、材质等多维度丰富建筑色彩层次与立面效果,诠释村庄蒙古族民居的新含义,如表1所示。

2)院落空间官宝村民居根据院落位置关系划分为前院式、后院式、前院+后院式3种模式[3],采用前产、中居、后田的功能布局方式,梳理院落空间功能流线,如表2所示。

村庄院落功能多样,从风貌总体打造到风貌细部处理均有涉猎,对鸡舍、猪舍、牛棚、机动车停车、农用机具停放、独立卫生间、晒场、仓储、柴草堆放等均有布局要求,采用留、改、拆、建、补的方式提升院落风貌。(1)留保留主体院落空间格局、主体农家使用功能、居民基本生活习惯、基本建筑比例尺度、院内绿化高大乔木;(2)改改造院落整体建筑外立面、院落入口与景观墙、卫生间位置形式、铺地铺装材质样式;(3)拆拆除院内破旧杂乱设施、私搭线缆、简易机动车棚、不安全设施、牛棚鸡舍等破旧设施;(4)补补充灌木绿化景观元素、辽蒙文化元素符号、葡萄架等休息设施,以及围栏、院灯、院门、硬质铺地;(5)建新建平整作物晒场、独立通透性玉米垛、农业用工具墙、卷帘机动车停车棚等。

表1 民居建筑风貌设计   

表1 民居建筑风貌设计

表2 院落空间设计   

表2 院落空间设计

3.2.2 场所风貌

1)场所空间以蒙古族特色总体风貌氛围为统领,此次规划针对广场及村庄入口空间进行风貌提升,其设计理念包括:(1)文化性在设计中运用民族文化符号——蒙古族回字纹、云纹的组合与变形,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乡村风貌;(2)地方性体现村庄乡村气息与产业特征,与特色产业符号相契合;(3)生态性与村庄自然景观结合,注重绿化,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庄入口风貌景观的生态性。

活动广场与村庄入口作为村庄活力集聚点,功能复合,关系到整个村庄形象,将蒙古族特色融入广场与村口空间的亭廊小品、铺装和构件中,为人们创造交流互动的场所,如表3所示。

表3 村庄场所空间设计   

表3 村庄场所空间设计

2)地面铺装在村庄风貌打造中,铺装材料的使用和组织在完善和限制空间感受、美学和实用功能方面是重要的因素之一[4]。针对村庄特性,通过铺装尺度、色彩、质感与图案等要素组合,融合地域文化特点与民族特色美化环境,满足村落各功能空间的风貌要求,既要文化含义丰富,又要为村庄的主体生活功能服务。村庄铺装设计如表4所示。

4 结语

村庄的风貌提升作为村庄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村庄发展品质与吸引力。官宝村风貌提升整治坚持特色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梳理村庄风貌提升框架,以期为类似地区的村庄建设提供参考。

表4 村庄铺装设计   

表4 村庄铺装设计

 

 

参考文献[1]李王鸣,冯真,柴舟跃.基于ESDA方法的区域乡村群体风貌规划体系研究——以舟山市定海区乡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0):94-96.

[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7-80.

[3]汪艳.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特色的保护与传承[C]//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

[4]朱玉凯.黑龙江省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Research on Renov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Taking Guanbao Village in Kang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126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