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被撤并镇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港口小城镇为例

作者:王畅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基于被撤并镇特点,解析有机更新理论指导被撤并镇发展的适宜性,提出被撤并镇空间有机优化更新具有集约利用效益、共建共享效益、文脉传承效益和生态品质效益的明显价值,是被撤并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基于有机更新的被撤并镇空间优化策略,通过整体协调、空间协同理念和原则,从“新使命”、“新定位”和“新功能”有机视角出发,重塑空间结构以建立秩序、调整用地构成、整合存量和用地布局。以有机聚合建立现代语境下功能与结构新的动态平衡和空间秩序,推动被撤并镇有机蜕变和复兴。
关键词:城市更新 有机更新 空间优化 被撤并镇
作者简介:王畅,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0引言

被撤并镇是指在撤并乡镇过程中被撤销城镇建制的城镇,其本身及管辖区域被并入其他镇。此类小城镇建成年代较久、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先天经济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区位条件较差、难以做大做强等多种条件制约,被撤并镇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经济衰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需求的弊端,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短板。

被撤并镇发展问题是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机遇,具有重要更新实践价值。被撤并镇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过渡形态,是政府主导的区域行政一体化合并成果,其特殊性、有机性和整体性导致无法套用传统更新规划方式,而应通过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基于有机更新的被撤并镇再发展,需“活化”而不是“固化”发展,以发展为本的有机更新是必经之路。

目前,被撤并镇中以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承接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居多,除少量镇村布局整合和闲置资源再利用结合空间优化研究外[1,2,3],空间有机更新研究严重缺乏。

1 有机更新解析被撤并镇发展困境

1.1 被撤并镇发展困境

撤并行为使城镇容纳的社会经济职能迅速变化,原区域职能中心转为承担区域局部的职能,而城镇原有空间结构和物质设施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导致被撤并镇结构失调、功能紊乱、效能不足,无法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村地区,原有集聚规模效应消失、人气减弱、服务业萧条、户籍居民主人翁意识淡化、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缺位、乡土文脉断裂、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问题使城镇日益被边缘化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见表1)。

被撤并镇空间结构转型滞后于城镇职能演进,缺乏社会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能力,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气回升,呈现边缘化趋势,总体发展受阻放缓。

1.2 有机更新解析

“有机”是指遵循城市固有发展规律,复合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探索城市发展。“更新”是指对现有城市实体环境进行必要调整与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居民生活的需求。被撤并镇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过渡形态,是政府主导的区域行政一体化合并成果,它的特殊性、有机性和整体性决定其无法套用传统更新规划手段,而应通过有机更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适时引导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

1.2.1“整体有机”对建立秩序有解

“整体有机”是城镇指作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应是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ness),各部分之间应像有机体组织相互联系、和谐共处,以形成整体的秩序和活力[4]。目前被撤并镇内部结构失调、功能弱化,其发展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复杂景象:增长伴随着衰退,现代羼杂着原真,发展隐匿着边缘,在实践中违反城镇作为有机整体的思维原则,难以实现城镇和区域发展水平和效益最大化。“整体有机”关注城镇有机统筹,将城镇作为完整生命体去对待,加强城镇各要素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种效益相统一。

1.2.2“组织有别”对功能结构有解

“组织有别”是指构成城镇本身的细胞(如住宅建筑)和组织(如道路)需不断地更新,新细胞和新组织应顺应原有城镇肌理。吴良镛明确指出,城市功能转变地区需及早更新研究[5]。目前被撤并镇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服务呈现与城镇职能相左,即撤并后职能和功能发生转变,而原有的空间结构和物质设施因缺少资金、政策等支持还未随之调适改变,城镇结构失调、服务弱化而出现衰退。“组织有别”强调结构-功能的相适协同,保留和承袭城镇原有空间脉络,按照现代功能需求将内部各组成要素排列组合,并经磨合与协调后建立起功能-结构新的动态平衡。

1.2.3“人文有情”对生态文化有解

“人文有情”是指尊重城镇的现实情形,对其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活状态和历史文化进行酌情延续和发展,妥善处理好城镇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关系。被撤并镇因管理和资金缺位,存在文化湮灭和断裂迹象,城镇整体文化环境感知欠缺,城镇建设呈“无根性”。“人文有情”关注被撤并镇文化层面的历史资源有机延续,恢复和延续小城镇深层文化情操和内在活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积极的形象风貌和特征标识,实现城镇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动态演进的良性互动。

表1 被撤并镇撤并前后纵向比较   

表1 被撤并镇撤并前后纵向比较

1.2.4“过程有序”对实施操作有解

“过程有序”是指城镇的实践改造应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尊重内在秩序和规律,以细胞为单位进行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被撤并镇建设应避免操作简单化、内容片面化、实施冲击化传统大拆大建方法,而使其丧失原真和乡土特色。“过程有序”强调更新连续性,遵循内在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有序性、微循环等方式,保护、整治与改造相结合,实现城镇作为生命体新陈代谢、动态演进的过程。

2 港口小城镇及空间有机优化

2.1 区位概述

港口小城镇位于凤凰镇镇域东南部,东临常熟,西近江阴,是张家港市的南部门户之一,其境内204国道可通往南通、苏州等地区,交通便捷。2003年7月,港口撤销镇建制,与凤凰、西张3镇合并设立凤凰镇,镇政府驻西张[6]。随着小城镇行政中心迁移,一定程度被边缘化,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相左,经济衰退和发展落后的趋势加深。

2.2 被撤并镇空间有机优化

被撤并镇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带来新功能、新使用等新要求,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可提高实现新需求的可能性。基于被撤并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有机整合当代需求、空间要素和历史文脉,塑造宜居特色空间,唤醒生产生活记忆,持久有效地推动被撤并镇有机更新和发展。被撤并镇空间作为潜在存量资源,在整体统筹、优化提档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2.1 集约利用效益

随着空间需求与土地资源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集约不足,各类用地混杂现象严重,分散式用地布局在新功能落实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和设施重复建设,投入不必要的建设成本。结合被撤并镇特点并适应现代需求,统一安排和优化整合各构成用地和空间布局,有利于立体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机能和水平。

2.2.2 共建共享效益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被撤并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多重问题与挑战,最重要的是被撤并镇基础设施现状无法达到辐射强度,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的协同效应,将碎片化土地、设施有机盘活为全域对接、集约辐射的服务体系,可达到社会稳定和城乡服务延伸等诸多有机更新效应的理想状态。

2.2.3 文脉传承效益

文化历史遗迹在城镇实体空间之中,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形成历久弥新、新旧并存的整体,具有强烈感染力。重视被撤并镇文化保护与传承,基于地域特质和文化脉络,从“旧”面貌中发掘出新特色和新内涵,实施由点到面的修复、传承、利用和展示,宣传文化乡里、人文荟萃文化传统,提升社区居民认同感、乡土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

2.2.4 生态品质效益

生态发展建设需立足全域生态系统,加强城镇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融合与空间协调,改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和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通过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强被撤并镇水环境常态化治理,保护生态板块和生态廊道,以空间格局和环境关系激发港口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愈机能,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3 港口小城镇空间优化有机更新策略

协调空间结构与功能相互配合的有机更新,是港口小城镇突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发展需求,推动现代化宜居服务型复合社区的有机转型。

3.1 建立秩序——从城镇到社区,依据“新使命”重构空间结构

撤并后港口小城镇由城镇转变为社区,从“新使命”的有机视角出发,通过重构空间结构、重组功能布局的有机更新方式和方法,以保留原有城镇肌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为原则,结合现代环境发展需求,打造现代化宜居服务型复合社区,建立功能-结构协调的新动态平衡和空间秩序,使港口小城镇的更新有机化、秩序化、复合化。

“新使命”对于具备一定建设基础优势的港口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且对港口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交通建设、产业引导、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应立足于港口现有设施、人口和闲置资源基础,通过重构空间结构、明确定位职能的方式,打造具有港口地区特色的现代综合社区,承接凤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部分职能。确定港口社区空间结构为“两轴、绕双区、拥三核”(见图1)。

3.2 整合存量——从全面到局部,依据“新定位”调整用地构成

撤并后港口小城镇由城镇职能转变为片区局部职能,由综合性城镇转变为局部性社区,从“新定位”的有机视角出发,通过调整用地类别、调适构成比例的有机更新方式和方法,恢复城镇机能运转,满足大众多层次需求,使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规划配置后,更能成为有机运营的整体,以促进港口小城镇的更新有机化、协调化、有序化。

港口现状除占比最高的居住用地外,仍有较大比例土地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所占据,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化与广场用地比例较低,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用地,土地用途和结构不合理。通过有机更新理念对用地构成和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总体上提高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比例,迁出并压缩工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使区内土地与建筑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见表2)。

3.3 有机聚合——从综合到单一,依据“新功能”整合用地布局

撤并后港口小城镇功能由综合性转变为单一性,从“新功能”的有机视角出发,通过功能重组演进、调整用地布局的有机更新方式,统一安排宜居空间、产业空间、服务空间与生态空间,推动港口由边缘小城镇向人居服务型、精品门户型、宜居人文型的小镇转型,彰显小而精致、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布局与风貌,重建结构功能与用地组织的有机联系,并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推进港口宜居空间与居住用地一体聚集,引导从事第三产业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合理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新型人文生态复合居住社区。推动港口产业空间与工业用地升级整合,结合产业发展及镇域总体空间布局向附近工业园集中迁置,整合分工明确、特色显著、整体协作、互联互动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布局。推动服务空间与设施用地修补提档,扩大与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的第三产业用地,提升港口门户地位价值和综合服务品质。推进生态空间与绿地渗透布局,沿张家港河和204国道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构建水脉织镇、绿脉链镇的复合地域生态网络,重塑水路并济、镇水相依的江南水乡空间格局,打造生态新水乡和港口慢生活[7](见图2)。

图1 港口空间结构有机重构

图1 港口空间结构有机重构

 

表2 港口小城镇用地构成调整   

表2 港口小城镇用地构成调整
图2 有机更新导向下被撤并镇用地布局整合

图2 有机更新导向下被撤并镇用地布局整合

 

4 结语

被撤并镇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过渡形态,是政府主导的区域行政一体化成果,使城镇在较大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环境的统筹利用和合理布局,尤其中心主城得到优先发展。然而,被撤并镇原有空间被破坏或无法适应,用地混杂、功能局限、设施落后的城镇空间难以组织高效生产和构建美好社会生活,需对其修补、优化和更新。在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从“新使命”“新定位”和“新功能”有机视角出发,通过建立秩序、整合存量、有机聚合的理念和方法,重构空间结构、调整用地构成和布局,盘活闲置空间、建筑和设施等存量资源,推动物质形体空间、文化氛围和社会活力新旧并存、有机复合,实现被撤并镇的有机蜕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虞丹,陈宗瑜,耀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被撤并闲置的老镇区再开发探讨——苏南金家坝老镇区的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67-72.

[2]吴云清,王祖栋,杨山.乡镇合并后的镇村体系规划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县八百桥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2(6):50-51.

[3]秦振兴,杨新海,郑无喧,等.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J].规划师,2016,32(9):134-139.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郎小君,朱建达.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的被撤并镇规划对策研究——以张家港市港口小城镇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7,30(2):62-67.

[7] 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民政府.张家港市凤凰镇港口区域集镇区整治更新规划[R],2019.
Research on Spa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Merged Town Based on Organic Renewal Theory——Taking the Small Port Town in Zhangjiagang as an Example
123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