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街巷建设研究——枣庄市创新城市园林绿化实践与启示

作者:贾继勇 陈敏 鲍林
单位:枣庄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升,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联系着千家万户,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枣庄市生态街巷建设情况,以“小街巷、大民生”为出发点,通过优化居住生活环境、提升生态品质、打通“微循环”绿色交通系统等方式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并总结生态街巷建设经验,为提升城市背街小巷环境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 老旧街区改造 生态街巷 园林绿化
作者简介:贾继勇,枣庄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高级经济师; 陈敏,枣庄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鲍林,枣庄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基金:2020年度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枣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研究(LX2020199);

0引言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直接体现在繁华大街、大型公园、宽敞广场等“面子”上,而作为城区“里子”的小街、小巷、小胡同环境现状令人堪忧。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城市,除重视城市的“面子”建设,也应注重“里子”的改善。

1“生态街巷”建设意义

立足“小街巷、大民生”,将城市管理重点从主干道、大街区向小街巷、小胡同延伸,创建“生态街巷”,打造舒适“生活圈”、扮靓百姓“家门口”、畅通绿色“微循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2“生态街巷”建设方式

2.1优化居住环境,扮靓百姓“家门口”

1)便民为先,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针对居民生活需要,修缮背街小巷路面,完善雨水、污水管网,修整沿线立面墙体,科学设置健身休闲设施,居民可方便享受基础设施服务和基础公共服务。

2)利民为主,打造绿色生活空间针对老旧街区绿量不足问题,通过垂直挂绿,沿墙种植爬山虎等攀援类植物,在沿街栅栏上栽植蔷薇、丰花月季等藤本植物;通过见缝插绿,在道路两侧有限土地上栽植绿篱;通过破硬植绿,在沿街围墙外种植宿根花卉;通过拆违增绿,修建沿路花坛,种植月季、木槿、海棠、樱花等多彩花灌木,以此拓展背街小巷绿化空间,增加老旧居民区绿量,达到“绿满街巷、花满路旁”的景观效果。

3)惠民为本,优化宜居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改造街区“小环境”,通过停车泊位和共享单车停放区林荫化改造、街巷行道树林荫化打造、街区袖珍公园建设、街头绿地可入性设置,使生活环境既美观又实用。同时通过科学选择绿化苗木,充分发挥苗木吸尘、绿植降噪、绿地调洪的功能。

2.2提升生态品质,打造舒适“生活圈”

1)尊重自然,体现“乡土本色”在“生态街巷”建设中充分利用本地树种,根据枣庄南北方交融的地理优势,科学选择适地适景苗木,行道树选择法桐、白蜡、重阳木等落叶乔木,充分体现“冬见阳光、夏遮阴”的北方城市实际需要;花灌木多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木槿、樱花、海棠、石楠、紫叶李、黄金槐等观花和色叶植物,实现“三季有花、无花观叶、叶落赏枝”的景观效果。

2)保护遗存,留住“城市记忆”在背街小巷整治中注意保护街区特色建筑和古树,最大限度留住老街区“历史记忆”。对部分建成时间较长、文化底蕴深厚的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复原古街元素,体现人文积淀,寓文化于建筑,寓历史于街区,将风土民俗和“街区记忆”融入生态建设中,打造特色风貌街区,充分保留老城区人文底色,赋予生态街巷乡愁情怀,留住“城市记忆”。

3)突出生态,倡导“绿色生活”一方面确保环境生态,充分利用海绵城市、节约型园林等先进生态理念,通过透水铺装、苗木滴灌等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构筑生活生态,通过对街区建筑、设施节能化改造及节能设施设备运用,降低居民日常生活能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3补齐交通短板,畅通绿色“微循环”

1)充分利用绿化隔离慢行系统,提升道路通行安全性在街巷改造过程中,对有条件的道路采取绿化带隔离慢行系统的做法,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流,保障道路畅通性和行人、非机动车出行的安全性,既美化区域环境,又可拓展道路功能。

2)统筹利用绿地园路,分担人行通道不足压力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和道路绿化中的园路、步道作为人行通道,分担老旧城区因空间不足导致人行道缺少的压力,同时在有条件的街巷绿地中适当设置休憩坐凳,点缀园艺小品,优化行人出行环境,增加街巷景观效果,提升绿地实用性与便民性。

3)注重街区环路打造,优化区域交通结构以“生态街巷”建设为依托,实施街区环路畅通工程,结合沿线绿地设置行人出行绿色廊道、休闲步道,优化行人出行条件;科学改造生活区环路,集约带状绿地,优化慢行系统,打造居民聚居区绿色“微循环”系统;完善区域道路交通功能,配齐路灯、规范路名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优化老旧街区交通布局,有效分担城区交通压力。

3“生态街巷”建设成效

1)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背街小巷大多分布在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围绕满足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需求,以绿化提升为重点,综合推进设施完善、街容整治、巷貌整理、环路畅通等工程,将基础设施服务延伸至百姓家门口,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生活便利和绿色福利,实现从过去“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的华丽转身,为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提供有力支撑(见图1,2)。

2)破解老城区脏、乱、差、堵的顽疾,提升城市街区生态功能城市背街小巷、老旧街区由于设计标准落后、基础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普遍存在脏、乱、差、堵等“顽疾”。枣庄市结合“生态街巷”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及镇域环境整治,以中心城区和各区(市)建成区范围内的背街小巷、老旧街区为重点,对涉及的6个区(市)、26个镇(街)的168条街巷,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承载功能、历史文化等因素,划分为生活街巷、文化街巷、商业街巷、交通街巷等四大类,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对每类街巷进行规划设计,分别明确建设标准、绿化重点和改造措施。在“生态街巷”建设中,各区(市)综合考虑生态街巷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新时代文化等因素,打造“后马道”“桃源”等蕴含特色文化、“翰林”“金桂”等展现地理位置、“致远”“和美”“和平”等富含美好祝愿的文化街巷,使“生态街巷”成为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见图3)。

 

3)优化老旧街区交通布局,有效分担城区交通压力在“生态街巷”建设中,充分利用老旧城区背街小巷数量多、路网密的特点,打造通透性居民区街巷,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有效分担城区主次干道交通压力。市中区丽波巷、裕华巷和峄城区颐稚巷,结合沿线绿地设置行人出行绿色廊道、休闲步道,优化行人出行条件,形成“人在园中游、路在绿中穿、车在景中行”的“微循环”系统。

4“生态街巷”建设的价值启示

1)“生态街巷”建设是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增进民生福祉的创新探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枣庄市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以“出门见绿、一步一景”为目标,努力扮靓“群众家门前一公里”,立足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全面建设城区“生态街巷”,通过彻底改变群众日常生活必经的背街小巷环境,疏通城市“绿色微循环”系统,形成全域城区绿色生态脉络,为全市居民生活添足“绿色元素”,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动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是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型探索,是将生态成果普惠民生的现实举措。

2)“生态街巷”建设是有效破解老旧街区困境、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途径枣庄市作为典型的组团型城市,城市建设管理面广量大,尤其是背街小巷、老旧街区的脏、乱、差、堵问题,一直是制约城市有效治理的“顽疾”。在“生态街巷”建设中,秉持“服务民生需求、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理念,坚持“优化环境、完善功能、凸显特色、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增加区域绿化、完善公共设施、营造人文氛围、共建互动空间等方式,彻底改变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

 

 

3)“生态街巷”建设是集约利用城市现有资源、降低城市治理成本的有益尝试在“生态街巷”建设过程中,枣庄市广泛听取民意,充分借助民力,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面子工程,使具体工作合民情、顺民意。通过实施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拆违建绿,全方位增加街巷绿量;通过街区文化展示、政策宣传、科普教育,突出人文街巷氛围;通过设置便民设施、健身器材、互动街角,彰显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基础性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老旧街区的有限空间统筹设施配套、生态功能、文化宣传、公共服务,进行街区集约化改造,既满足群众需求,又节约治理成本,是现代城市治理途径的创新,为解决当前老旧城区治理难题提供参考。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Streets Construction——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Creative City Landscaping in Zaozhuang
1240 13 1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