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空间的营造——以新塘高铁桥下空间景观营造为例

引用文献:

黄琪萍. “失落”空间的营造——以新塘高铁桥下空间景观营造为例[J]. 城市住宅,2020,50(5).

. [J]. build,2020,50(5).

作者:黄琪萍
单位:杭州经典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高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高铁桥下的“失落”空间资源利用不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杭州萧山新塘高铁桥下空间利用为例,阐述桥下“失落”空间的营造,使高铁高架下的灰色空间用起来、靓起来,塑造成人们喜爱的活动空间,助力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高铁 桥下空间 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
作者简介:黄琪萍,工程师,E-mail:554060391@qq.com;

0 引言

我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高铁最高速度达到350km/h,即97m/s,以如此高速度行驶,铁路高架桥的安全显得无比重要。本文以浙江省最大的铁路交汇点高架桥下空间打造为例,阐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桥下空间,为周边市民提供宜憩宜游的活动场所。

1 铁路桥下现状

1.1 高架现状

新塘高铁高架桥紧邻城市,高铁线路横跨东西及南北,共有8条线路,称为“八股线”,是浙江省最大的铁路交会点。铁路高架虽呈线形走向,但作为线路交汇点,交通组织复杂,使周边环境及居住区分隔。

1.2 管理现状

铁路桥下空间归铁路部门管理。铁路高架作为城市交通构筑物,以交通运输功用为主导,桥下的空间未得到重视,缺乏合理开发及利用。

1.3 桥下场地情况

新塘铁路高架桥下场地面积为51 588m2,场地上方有7条南北向(其中1条为分叉线路)及1条东西向铁路路线穿越而过。场地东侧有1条南北向城市河道,具有较好的水景观资源。桥下空间虽然有围合措施,但已成为周边居民的菜地或垃圾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成为一处脏乱差空间。高铁线路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高铁线路状况

图1 高铁线路状况

 

高铁需专门的高压线路,故场地内空间割据且线路密集。高压线路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高铁桥下空间的景观打造及活动场地的安全,成为该空间营造的重中之重。

高架桥存在大量的柱墩,使景观变得细碎,桥下空间散乱无形,空气流通不畅、光照不足,使人感觉压抑,场地绿化受到限制,场地内除抢修道路为碎石路面外,其余部分均为泥土表面。

2 高铁桥下安全规范

场地部分位于高铁高架之下,故设计摘录了铁路管理部门对场地的规范要求及建议。

2.1 绿化种植

在既有线外轨、电力线及高压电线、东西向下穿的铁路两侧5m范围内不能种植乔木;在有管线的上方不得种植植物;绿化品种以本土树种及常绿树为主,养护管理成本低。

2.2 土方造型

在栅栏网边堆积土方时不得过高,防止无关人员通过土坡翻越。同时,开挖深度不得大于0.5m,严格控制土坡高度。

2.3 高铁设施

高铁桥墩需保持原状,不能有涂鸦或外包材料装饰美化,桥墩2m范围内不能有堆土。原有桥下抢修道路需保留并美化提升。

3 高铁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思路

3.1 设计原则

着重考虑铁路高架桥的设计规范,在满足规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以低调设计、自然为本作为设计原则,兼顾景观性、经济性、创新性,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3.2 设计目标

立足于用地个性,综合运用造景手法,在铁路文化、运动休闲、生态环境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公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铁路文化的表达相互渗透、融合,营造出老少皆宜的大型户外绿色交往空间。

3.3 设计理念及对策

部分场地上方为高铁,设计需首先满足高铁下场地设计规范,同时兼顾高铁氛围的营造,优化城市景观。

1)自然、生态立足本土植物,营造多样的植物群落,把人的活动隐于绿植中,同时注重从高铁上俯瞰片林效果的打造,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排水及海绵城市措施注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带的打造,消化从高架桥上滴落的雨水及场地内的雨水。

3)原有铁路设施的再利用以原有高铁抢修道路为基础,注重铁路高架下设计的合理性,避开及退让柱墩、高压线等(注意高架投影线内的设计合理性),设置环形红色沥青慢跑道,满足周边居民散(跑)步健身的需求,道路两侧增加植物配置,建成一条600m的健身慢跑道。

4)保证场地的连续性本案场地上方有6条南北向高铁及1条东西向铁路路线,42根高架柱墩立于场地内,还有多个高铁铁塔。需要设计连贯的游览路线,满足友好及便捷的参观及游憩活动需求。

5)提升桥下空间照明在高架桥桥下空间布置照明设施及特色夜景亮化,在确保白天自然采光的同时,夜晚也要对桥下空间进行照明,满足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安全性及夜晚人群的参与性。

6)注重市民的“参与性”从市民的享用角度出发,公园提供多种体育活动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创造丰富的空间,构建休闲运动平台,满足市民的多种活动需求。

7)通过铁路文化传达铁路文明作为以铁路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公园形象的提升源于生态环境的美,公园主题的表达源于对高铁文化的诠释。场地内设置铁路文化小品等,将公园空间和铁路文化融合,创造出具有铁路文明的公园景观意境。同时从建筑的造型、小品的细部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对时代话题的表达,折射出精致、简约的时代精神。

4 高铁桥下空间景观设计

4.1 总体设计

以“铁路文化、古早乐园”为主题,融合健身运动、铁路文化展示、市民休闲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设计一处高铁桥下的市民活动场地。场地主入口设置铁路文化展示馆、古早月台、站点地雕、詹天佑雕塑等,将铁路文化融于场地景观之中,成为室内外联动的铁路文化展示空间。以原有垃圾中转站(原硬化场地)为基础,设置篮球及羽毛球场地,以网架围合,方便市民健身。同时串联原有抢修道路,建成一条600m有氧运动道。在场地最开阔处设置活动场地、休息凳椅、景观铁轨等,为市民提供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同时让市民了解铁路文化,丰富场地景观及文化内涵。

4.2 具体设计

1)主入口空间西入口紧邻村道,连接改造后的铁路文化展示馆及停车场地,是最合理的场地主入口空间。入口轴线以9棵大银杏树阵型排列,呈夹道欢迎之势,端头以詹天佑雕塑为主景,以特色景石和植物为背景,成为场地内特色最鲜明的景观空间。主轴线的北侧为铁路文化展示馆,结合月台、站点地雕、景观铁轨等,打造具有铁路文化氛围的主入口停留场地,与高架桥上的铁路、列车等形成视觉上的上下呼应。

2)火车文化展示馆原卫生间(2层砖混)外立面改造成民国火车站建筑立面,既是场地高铁文化陈列室及管理服务用房,又是一处供人们了解铁路发展史、纪念铁路文化的室内科普场所。

3)南入口对原有入口进行设计,如设置场地标志性景观墙,增强场地进入感受,引流南秀路人群。设计对原有人行道进行路面铺装提升,将原有水泥挡墙进行石材贴面处理,使入口简洁大气。因地形平坦,原植物景观效果差,故设计在前景布置花境及植物组团,中景增加大气景石,远景增设富有层次的高大乔木,使入口整体形象统一且鲜明。

4)中心活动场地该区块为场地最开阔之地,此处设计为健身活动及下沉活动场地,以体育文化为特色设置景观廊架、休憩凳椅、儿童活动设施等,成为周边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同时,场地设置景观火车轨道,丰富场地景观及文化内涵,为市民拍照、了解火车文化提供场所。该场地以游步道连接滨河景观平台及活动场地,成为观景、亲水、垂钓的场所。

5)环形慢跑道以原有高铁抢修道为基础,避开及退让柱墩、高压线等,设置环形红色沥青慢跑道,满足周边居民跑步、散步的健身需求,道路两侧增加植物景观,成为一条健身跑道或散步道。

4.3 海绵城市设计

高铁公园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场地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雨水在公园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绿地雨水收集公园的绿化率达到80%以上,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将雨水留下来,减缓径流速度。在园区绿地内设计可消滞路面、广场与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其绿化均满足景观要求,设计最大雨水排空时间为24h。

2)道路雨水收集公园6%的面积为透水沥青道路,环形健身跑道采用单侧生态排水的方式,优先汇集道路内的雨水,使其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进行渗透、滞蓄处理。

此外,场地有多条呼应高铁文化元素、总布局约400m的特色汀步路及铁轨路,园路低于两旁绿地,材质为枕木结合石子的做法,成为一条隐形的下沉式生态集水消纳沟,使雨水自然吸收、渗透和过滤。

5 结语

本文以新塘铁路高架桥下“失落”空间的营造为例,探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高铁高架桥下“失落”空间,美化铁路周边环境,将高铁高架下的灰色空间用起来,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高铁高架桥下空间开发的范例。

 

 

参考文献[1]曾春霞.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资源利用探索[J].规划师,2010,26(S2):159-162.

[2]王锐琴.城市高架桥沿线景观设计的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3]戴显荣,饶传坤,肖卫星.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36(6):723-730.

[4]靳雅捷.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的活力营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04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