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设计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模式

作者:王浩 李文 白聪敏 王秒 伍明
单位:中建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发展装配式建筑遇到的较大问题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短板。与国外成熟技术相比,我国相关产品体系、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组织运营等尚不完善,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发展。结合存在的管理问题,介绍以设计为核心推动“装配式+EPC”集团型企业的建设和项目管理。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设计 项目模式 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 王浩,高级工程师,E-mail:70762466@qq.com;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发、优化(2016YFC0701903);

0 引言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提出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2015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建市设函[2015]10号),再次提出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并明确完善工程总承包管理制度。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提出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提出要完善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招投标、施工许可、专业业务直接发包等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作为“深化建筑业重点环节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较常见的工程项目建设模式有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施工模式(EPC)、设计-建造-运营模式(DBO)、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模式(DBOM)及带有融资性质的公私合营模式(PPP)、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设计-建造-融资-运营(DB-FO)等,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建设模式

图1 项目建设模式

 

装配式公共建筑项目一般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采用恰当的项目实施模式至关重要。此类项目准入门槛较高,目前项目承包商要求有建筑设计行业甲级资质和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联合体或包括拥有设计甲级资质、施工特级资质的集团公司。目的是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保障有力。近年来,EPC、PPP模式被较多地应用于装配式公共建筑工程,对于总承包商来说,不确定性因素多,可变性强,承包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集中体现在设计和项目管理等环节中。

1 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统筹和策划能力

1.1 坚持以建筑设计为龙头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建造方法的革新,其设计流程首先应遵循以建筑设计为龙头的原则。建筑专业是民用建筑设计的核心专业,其他专业专项设计及后续生产、施工等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围绕建筑设计展开,并服务于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应当以标准化设计为重点,以建筑策划为先导。建筑设计标准化程度高低决定整个项目的标准化程度。

装配式建筑策划的完备程度决定了承包商能否避免以下情况:超时超限、成本超支、质量低劣、返工、项目范围扩大失控、组织声誉受损、相关方不满等。装配式建筑策划是整个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骨骼系统”工作,包括:项目由立项到策划再到设计的运作过程,涉及法规、行政管理方法,设计、施工方的选择,结构体系和设备系统选定等因素。装配式建筑策划过程如图2所示。

1.2 实行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

装配式建筑设计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过程,建筑专业作为设计龙头,要统筹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实行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并协调加工、装配等后续流程,将设计、加工和装配在系统性原则下统一成整体,真正做到各专业、各阶段工作协同一致、密切衔接,最大限度发挥装配式建筑的整体优势。

1.3 提高设计深度和精细化程度

装配式建筑设计除标准化和“一体化”的特点外,由于整合了装修、构件生产和装配等因素,对设计深度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增加了构件设计环节。应当注意的是构件设计是在2个“一体化”原则下设计中的一个阶段,与整体设计紧密衔接,绝不能先按常规建造方法设计,再进行构件拆分的二次设计,否则将与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按照“一体化”原则,装配式建筑设计和建造需全产业链协同一致,构件生产与现场装配均需设计人员进行指导和检查,同时生产和装配过程中的需求也要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因此应当提升设计人员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水平和全产业链统筹把控能力,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全过程指导。

图2 装配式建筑策划过程

图2 装配式建筑策划过程

 

1.4 推进BIM技术在全过程的集成应用

BIM是推动装配式建筑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BIM技术建立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共享的图元,从全产业链高度实现技术、信息、管理共享,大幅提高效率,成为推进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需采用BIM数字化技术进行全专业、全过程协同设计,并为全产业链的协同工作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共享。

2 装配式建筑企业总承包能力

2.1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

从项目模式角度看,承包商需具有完整成熟的项目运营风险防范体系及顺畅的项目融资能力和渠道,同时也要具有紧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企业必须具有对项目有效管控、组织协调及建立严密管理程序等方面的能力。总承包模式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总承包模式组织架构

图3 总承包模式组织架构

 

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与适宜的组织架构密不可分。项目管理中常见的组织形式有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企业EPC项目较多的组织架构一般分为企业支持层、总承包管理层及施工作业层。

企业支持层由企业管理层及企业总部各部门构成,为总承包管理层提供管理、技术资源及行使指导监督职能;总承包管理层主要是指EPC项目的实施主体,即EPC项目部,EPC项目部和核心团队组建与资源配置由企业总部完成;施工作业层由各专业工程或分包组成,分包部分根据分包合同完成单项或单位工程,甚至分部分项工程。其中企业支持层及施工作业层根据项目不同有所差异,而总承包管理层具有一定通用性。

2.2 项目管理策划能力

装配式建筑企业面对具体项目时,完成上一步组织架构建立后,需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项目生命周期活动及要素,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指导性,实现项目管理各项目标(见图4)。这部分工作主要体现装配式建筑企业的项目策划能力。

图4 项目管理全过程

图4 项目管理全过程

 

2.3 项目设计管理能力

设计是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项目总承包过程的中心工作之一。设计所提交的文件是采购、构件制作、安装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运营维护工作的基础。设计管理质量直接决定整个项目的进度、成本及质量。总承包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在满足合同规定的业主期望的功能和进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与业主配合完成设计工作,实现项目增值,提高项目经济效益。规范项目设计管理程序,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工作可控,为项目成功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4 项目技术管理能力

技术管理工作贯穿项目设计、采购、构件制作、运输、安装施工全过程,包括项目施工组织总设计(包含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设计、采购阶段技术管理、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及项目收尾阶段技术管理。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总承包工作必须具备技术管理能力,才能为实施提供技术保障,防范技术风险,确保优质、安全、快速、高效完成合约建设任务,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2.5 项目采购能力

由总承包企业负责采购的项目中,企业应统一和规范项目设备及材料采购与管理工作,实现公司对工程类物资采购的统一管理,规范项目部物资采购行为,明确公司和项目部在采购管理、价格管理、付款财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关系。

对物资采购应实行分类管理,物资采购中遵循“公开公平、有效竞争、公司利益至上”的原则。如果由合作单位或分包商负责采购,则需对采购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2.6 项目物流管理能力

装配式建筑企业总承包必须进行项目物流管理,目的是统一和规范项目物资、设备运输及管理工作,对项目物资、设备、运输提供监督、监察、协调及管理等服务支撑,规范运输商运输行为,合理划分物资运输范围,梳理采购、构件发货运输及现场管理等方面。

2.7 项目施工管理能力

施工管理是装配式建筑企业的老本行,但应杜绝固步自封,努力挖掘和提升企业自身能力,涉及项目分包管理、计划管理、资源调配、过程成本控制、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强项目施工管理能力,不仅因施工管理是装配式建筑项目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为进一步在项目中有效地组织和发挥施工管理力量,做好计划控制,把握重点环节,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强项。

2.8 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简称HSE)管理能力

HSE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减少由项目建设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项目风险,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按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建立项目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确定项目健康、安全和环保总体目标,并根据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确定项目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项目部应与各部门、各分包商及合作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应制定HSE目标的考核办法和安全生产奖励措施,对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2.9 项目试运行与竣工验收管理能力

项目试运行与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目标的检验阶段,也是项目执行检验和试验的最后阶段。项目试运行与竣工验收须执行总承包合同文本所明确的检验和试验标准,并在实施时严格按照总承包合同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和试验。

项目试运行和竣工验收管理的目的是加强项目在试运行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顺利移交业主。

2.1 0 项目收尾、总结管理能力

项目移交给业主后即进入收尾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竣工结算、人员撤离、物资撤离、回访保修、项目部撤销等。

项目收尾管理的目的是规范工程项目收尾工作,闭合项目管理链,确保工程项目自计划开始至项目目标完成全过程受控,促进项目经营成果最大化;加快人力、物资、机械设备等施工资源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优化整合与合理流动的速度,提升资源效益和时间效益;尽可能减少费用开支,避免效益流失。

项目总结管理的目的是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企业在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并使之能在项目间得以共享和传承,丰富并完善企业自身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际,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1 项目进度管理能力

项目进度管理工作体现了装配式建筑企业的进度管理能力。进度管理涵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全过程,体现设计、采购及施工之间的合理交叉和相互协调,将进度、费用和质量控制相互协调、统筹管理,以实现合同规定的项目进度目标。

2.1 2 项目质量管理能力

项目质量管理能力是装配式建筑企业生存的能力,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涵盖工程总承包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工作方法,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和落实到项目管理全过程,以实现合同规定的质量目标,使业主满意。

2.1 3 项目成本管理能力

项目成本管理能力是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总承包的重要能力之一。依据总承包合同、工程设计文件、报价估算资料、批准的项目策划、相关法律文件和规定,对成本进行恰当且连续的有效控制,在保证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将项目实际发生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保证项目利润指标的实现。

2.1 4 项目计量支付管理能力

项目计量支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且贯穿工程始终的管理工作,涉及合同、采购、技术、生产、财务等部门,应从项目启动之初即布置并实施相关安排。

装配式建筑总承包企业进行计量支付管理,是为加强项目部对计量支付工作的管理,规范项目计量支付工作,防止计量支付出现纰漏,确保项目合同全面履行,预防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2.1 5 项目财务管理能力

项目财务管理能力是装配式建筑企业的重要能力之一,旨在加强现场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资金收支监管、保证资产安全。项目经理是项目现场财务管理(包括资金安全、资金收支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组织编制和执行现场预算,管理现场财务税务工作,保证现场资金资产安全,按规定组织报送财务资料,及时向公司集团财务资产部门报告现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项目现场财务人员应按项目财务管理相关内容及公司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完成现场相关财务工作,项目现场所有财务支出必须由项目经理和现场财务人员在审批手续齐全的付款审批单、符合规定的相关单据上共同签字确认。现场财务人员可以在项目财务管理相关内容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资金控制、费用报销、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报集团公司财务资产部门备案后执行。

2.16项目合同管理能力

项目合同包括工程承包类合同、采购类合同、咨询服务类合同,对合同的控制能力可避免或减少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降低合同签订及履约风险。

2.17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项目风险管理能力包括规范项目全面风险管理、识别风险、风险应对等。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总承包时,需明确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接口;同时建立项目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指引,提高项目部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有助于项目顺利、有效实施。

2.18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保证项目对人力资源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最大限度开发与管理项目内外人力资源,完善薪酬与绩效,促进项目稳定发展;维护与激励项目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使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扩充。

2.19项目协调管理能力

装配式建筑项目有其自身特点,涉及方面较多,提高总承包单位的协调管理能力目的是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人、材、物的资源耗用平衡,力争达到HSE、进度、成本、质量目标统一,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坚持个别服从整体的原则;坚持进度、成本服从质量、安全的原则;坚持部门工作服从工程项目建设总目标的原则。

2.20项目综合事务管理能力

项目综合事务管理包括负责项目部制度建设、重要文件起草、活动组织、印章管理制度、会议管理等综合性事务管理工作;并负责项目部行政类文档管理、项目部车辆管理、项目部非生产类行政物资的管理、对外新闻宣传及公共关系管理,以及项目部接待工作及重大活动的管理。

2.21项目文档管理能力

项目文档管理的目的是规范项目部的文档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文档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22项目考核管理能力

项目考核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集团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推动目标管理体系在项目中的落实,规范项目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集团层面和项目层面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主要管理指标(对应KPI)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及管理绩效指标。装配式建筑企业在积极响应国家地方各类建筑工业化政策的同时,还要拓展业务,提升品牌效应,实现盈利,需以科学的考核管理为依据。

2.23项目总结管理能力

项目总结管理目的是总结公司所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公司在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上的知识积累,并使之能够在项目间得以共享和传承,丰富和完善公司独特的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竣工(完工)后要提交项目总结。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步骤,即便是面对不同的声音也不会停止。但重要的是还需要市场的检验,装配式公共建筑需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3.1 贯彻落实装配式建筑相关设计、生产、施工和维护全过程的标准规范

以国家颁布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PC、钢结构、木结构)为核心,加速建立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特别是应鼓励在设计、加工、装配一线的企业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互动,同时企业标准也会促进地方、行业乃至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和完善。

3.2 强化标准衔接,统一产品标准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的工作还包括强化建筑材料标准、部品部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衔接,统一产品标准和认证、标识体系,健全部品部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等。

3.3 推进各类技术体系的研发与创新

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各类技术体系的研发与创新,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的技术体系和连接节点。根据生产加工方式和现场装配方式,建立以“预制装配”为核心,有别于传统“等同现浇”的全新装配式结构体系,以此适应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彻底改变建筑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3.4 研发设计高效安装连接节点

根据生产加工方式、现场作业条件、工装系统、装配方式及装配工法,研发创新现场易连接的节点设计,现场可实现简易、快捷、高效连接。

3.5 推广应用国内外成熟技术体系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尽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对于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有与之对应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且已经在国内外项目上得到应用和验证的应积极推广应用;对于已颁布执行技术标准要积极开展宣贯、培训交流等推广工作。

3.6 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融合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还应积极融合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等先进技术,打造属于现代建筑的高端产品。装配式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重点开展与装配式建筑配套的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等技术体系的研究,以及未来建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光伏、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应用,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和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1]范云龙,朱星宇.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及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庄惟敏.建筑策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27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