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茶空间设计研究——以寂照庵为例

作者:胡佳 周静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空间宁静致远、清雅绝伦,是一个通灵脱俗的空间,足以让人聆听心底禅音,超越万事万物的表象,回归身心的平衡和一。汲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陈设布局理念,吸纳现代材质本身的美感,展开悠远历史与现代简约风格的对话,让自身理念渗透在茶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营造出高雅静谧的意境,同时通过对类型学的研究,进一步对茶空间的设计进行完善。
关键词:类型学 茶空间 建筑设计 宅内设计
作者简介:胡佳,副教授,E-mail:378781112@qq.com;

1 研究背景及研究重点

1.1 研究背景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茶空间的演变及发展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人们开始注重追求雅致的生活态度以及悠闲的生活方式。清代的茶空间大多是为权贵者准备或是以茶馆的形式存在。如今,茶空间既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又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地方,也体现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研究引入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茶空间设计语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以缓解茶空间设计形式的单一、语言的匮乏。

茶空间作为近几年流行的词汇,较传统意义上的茶楼、茶馆、茶文化博物馆等范围更广。茶空间的定义可大可小,从大的方面来说,所有与茶饮有关的空间都可称为茶空间,可以是建筑、室内以及附属的景观,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的形态。建筑类型学既是一门技术学科,又涉及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和人文等诸多领域,甚至阿尔多·罗西将类型学扩大到风格和形式要素、城市历史和文化要素以及人的生活方式,赋予类型学人文的内涵。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当代茶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1.2 研究重点

类型学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陈设布局理念,吸纳现代材质本身的美感,展开悠远历史与现代简约风格的对话,让自身理念渗透在空间设计细节,营造出高雅静谧的意境。宁静致远,清雅绝伦,一个通灵脱俗的空间,足以让人们聆听心底禅音,超越万事万物的表象,回归身心的平衡和一。

类型学并非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前工业社会或者传统社会中的设计方法都归属于类型学。类型学的延续就是其不断地更新与发展。茶空间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历史悠久且一直延续至今。如何保持茶空间设计的文化和传统的连续性以及茶空间设计语言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本研究的重点。

2 解析寂照庵

2.1 寂照庵概况

苍山既有西部山脉的高峻壮阔,又有东部岭岳的人文气息。寂照庵便是其中的一座小小庵堂,位于苍山圣应峰南麓,感通寺上方,想必得名于“感而遂通,寂静照鉴”。寺庙始建于明初,民国唐继尧主持重建,庵门上“寂照庵”便是他所题。寺庙周围松柏成荫、环境幽静,处处透着清新淡雅的气息,诠释着真正的诗情画意。在人们的印象中,寺庙大多是琼楼玉宇,香火旺盛。寂照庵却恰恰相反,这里简朴小巧,无需烧香,但可浇花,许多人钟情于此,也是因为这里种满了花草(见图1)。

图1 寂照庵中育花

图1 寂照庵中育花

 

由于年久失修,寂照庵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设计师应庵里师傅的要求对环境进行了改造。寺庙生活清苦,对寂照庵的改造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客堂光线昏暗,阳光照射不进来,设计师就把门窗折进去,挑出50cm的位置摆茶桌、椅子,坐在这里可以品茶、观花、冥思(见图2)。多数寺院的堂屋光线都较为昏暗,设计师对寂照庵的改造大胆采用明亮的窗户,使屋内光线充足(见图3)。

品茶处的火塘由石头制成,呈长方形,有尖角,所以设计师在人们必经之路放上了几块石头,使人们放慢脚步,不至于磕碰到尖角。设计师用细钢筋弯的架子,将蒲团包上布套置于架子上便成了茶凳,壁炉则用寺院改造时拆下的碎瓦片砌筑而成(见图4)。苍山昼夜温差较大,义工们到了晚上就会在这里边烤火、边聊天、边纳鞋底。

图2 寂照庵鲜花满院

图2 寂照庵鲜花满院

 

图3 改造后的寂照庵窗明几亮

图3 改造后的寂照庵窗明几亮

 

图4 茶歇之所

图4 茶歇之所

 

2.2 寂照庵提升目的

人们对寺院的印象是规矩繁多,但寂照庵的环境改造打破了对寺院常规建筑的环境印象。本研究的内容为类型学,对于研究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来说,类型学是必不可少的具有批判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工具,不仅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类型学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创新的重要方法。

茶空间遵循“静心”之道,需要满足人们会客、使用舒适的需求,其空间设计需要从心理学、行为学、使用功能、采光通风等多方面加以考虑,其中每一方面都会涉及人们在使用茶空间时的感受与体验。

寂照庵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馆或者茶楼,但它作为茶空间一种趋势的象征而存在。通过对寂照庵茶空间的重新装饰,为人们打造一种别致的生活方式。

3 类型学与茶空间设计

3.1 茶空间发展现状

茶文化是在明清两代流行起来的文化,从古时的茶馆、茶楼,到现代的茶馆、茶楼以及居家的小茶屋,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即茶空间大多以繁琐的形态示人,而朴素、简单的方式却不知如何体现。

3.2 用类型学解析茶空间

类型学的意义在于:(1)类型学可以作为阅读城市的途径,既看到城市与建筑中的空间与形式,看到其形式特征在历史中的变换和更新;(2)类型学对空间的讨论可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3)类型学可以作为空间设计创作的理论分析手段。

茶空间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空间设计与历史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之前所研究的空间设计大多“空”“大”,对于目前茶空间设计如何解决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创新、设计语言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的回答能力有限,特别是指导具体实践的方法更是力不从心。类型学不仅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现实条件,引入了建筑类型学研究方法,探讨茶空间设计语言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解决茶空间设计形式语言趋同、设计理论滞后的问题。

茶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其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之外,还要注意茶空间设计的文化和传统的连续性,以及茶空间设计语言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这也是我们所做设计的最终结果。

4 结语

茶空间不仅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人们营造出舒心、静心的环境。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人们需要一个可以发呆、思考、看书以及独处的空间。禅意和茶文化密不可分,茶空间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平静的。如今的茶空间形成机制的研究显得清晰明了,相较于过去茶空间的繁琐,现在尤其注重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和心理暗示等。

 

 

参考文献[1]方若星.基于类型学之当代茶空间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7.

[2]郝桐,王明非.基于建筑类型学的欧洲传统建筑形态架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67-68.

[3]沈克宁.重温类型学[J].建筑师,2006(6):5-19.

[4]范伟娜.基于类型学的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5]姜川.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廊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7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