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作者:王建亮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沿线石灰岩地层地质特点,从施工技术、工序等角度入手,提出合适的盾构施工技术,以提升该技术在岩溶复杂地层中的适应性,解决盾构施工风险过高的问题,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指导。
关键词:隧道工程 岩溶复合地层 盾构施工
作者简介:王建亮,工程师,E-mail:1067764949@qq.com;

0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支持,大中城市相继启动了地铁项目,盾构施工是其主要的施工形式。由于穿越地层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盾构施工时易出现沉降现象,如果缺乏合理的技术措施,必然会加大施工难度,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盾构技术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中,菊华站—东部客运站区间施工涵盖明挖段、2号盾构井、1号盾构井、菊华站—2号盾构井盾构区间4部分。其中,明挖段长198.098m,2号盾构井长34.202m,1号盾构井长40.007m。本工程引入盾构法,以满足菊华站—2号盾构井盾构区间的分段施工要求。

2 溶(土)洞探测及处理

2.1 沿线影响范围确定

为确保各施工环节的安全性及竣工后的正常使用,需确定影响范围,即结构底板下10m内,以该区域的岩土面为界限,若施工中岩土面侵入深度达到底板下10m,则将其视为高风险区。该区域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对溶(土)洞采取处理措施。

2.2 溶(土)洞详细勘测

通过钻孔方式分析施工质量,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溶洞内部情况,明确溶(土)洞沿线分布特点与形状。部分情况下,地面不具备钻探条件时,可通过盾体预留孔分析该区域的地质情况。根据所得结果,明确地质对盾构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处理措施。

2.2.1 地质钻孔勘察

利用地质钻机钻孔,具体分布在隧道中线及边线外的2.5,5.0m处,采用梅花形布置。为有效探测地质情况,孔深为隧道底板下12m。此过程中,若出现溶(土)洞,必须在原钻孔周边区域增设加密孔,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该处溶(土)洞的具体情况。

2.2.2 地质雷达探测

地面探测作业选择的是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天线选用25,100,400MHz三类,除隧道中线外,两侧也需要设置测线,通过此方式可明确现场岩溶分布状况。

2.3 溶(土)洞处理原则

1)高风险段若地面状况良好,可为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应对溶(土)洞采取处理措施后再盾构掘进;若因地面存在建(构)筑物而难以施工作业时,则通过洞内超前注浆的方式处理,改善作业环境后再安排盾构掘进。

2)溶(土)洞钻孔时深度要足够合理。

3)根据溶(土)洞的基本特点,选择加密注浆孔的方式,以保证施工效果。

2.4 溶(土)洞处理措施

2.4.1 全充填溶(土)洞处理方法

此环节选择的是静压灌浆法,在高压环境下注浆,实现物理填充的效果,有效封堵溶缝。工艺要点如下。

1)如现场探测到溶(土)洞,在既有钻孔的周边区域需增设适量钻孔,采取横纵向间距均2m的方式。

2)对于全填充溶(土)洞的处理,选择静压注浆法,并严格控制注浆参数:(1)水泥浆选择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其中水灰比最关键,该指标需控制在0.5∶1~1∶1;(2)注浆压力遵循先小后大的原则,终压稳定在0.4~2.0MPa,并且达到设计压力要求后应维持10min。

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速度,稳定在30~70L/min为宜。

2.4.2 半充填及未充填溶(土)洞处理方法

若溶(土)洞高度超过2m,同时处于未完全充填状态时,可通过吹砂的方式处理,或采取碎石回填与静压灌浆法相结合的方式。工艺要点如下。

1)当探测到溶(土)洞后,需在原钻孔的基础上增设钻孔,采取横纵向间距均为2m的分布方式。

2)严格控制吹砂材料的质量,以砾石、中粗砂为宜,粒径在2mm以下的材料应不超过总量的45%,且不掺杂任何杂物。

3)在注浆工艺方面(1)水泥浆水泥以42.5级普通硅酸盐为宜;(2)严格控制注浆压力,终压维持在0.4~2.0MPa,由初期的低压不断提升,达到设计终压后应维持至少10min的注浆时间;(3)注浆管材选择φ60mm的PVC袖阀管,吹砂作业时选择规格为φ200mm的PVC管;根据工艺要求,排气孔选择φ60mm的PVC管。

2.5 溶(土)洞处理效果检查

溶(土)洞经过处理后,该处的土体整体性能要有所提升,应具有均匀性与自立性。灌浆作业28d后,检验其各项工艺指标。具体方法与要求:采取取芯检测的方式,以溶(土)洞处理钻孔总量为基准,要求取芯量为该值的1%;固结体无侧限强度不小于0.2MPa;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10-7cm/s。

3 掘进施工

3.1 盾构掘进施工前准备

为给盾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必须通过地质钻探与雷达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施工现场溶(土)洞实际情况;遇到地面建(构)筑物密集分布的施工区域,可使用超前地质钻探的方式分析现场的溶(土)洞实际情况。

3.2 盾构掘进

以现场地质条件为基本参考,确定盾构掘进工艺参数的初始值,并观察实际效果,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灵活调整。盾构出土量应达到理论值的98%。

1)掘进速度根据地层情况调整推进速度,非特殊情况下为2cm/min。考虑到施工现场岩面不规则的特点,盾构作业时伴随明显的抖动现象,因此,适当降低掘进速度,可缓解对地层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提升地层的稳定性。

2)注浆采取同步注浆施工方法,注浆量为6~8m3,注浆压力稳定在0.5MPa以下,并根据实际注浆压力值灵活调整注浆量。

3)管片拼装通过错缝拼接的方式将各管片连接成整体结构,管片之间使用高强螺栓连接。盾构掘进作业时,必须全面检查管片及其螺栓的设置情况,尽可能避免管片变形现象。

3.3 盾构掘进过程控制

盾构掘进施工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土仓压力、刀盘压力、管片姿态等。施工中,若土仓压力发生突变,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明确具体的成因并采取处理措施,恢复至正常状态方可继续掘进。安排专员分析渣样,依据所得结果灵活调整掘进参数。施工中操作人员控制好推力与刀盘转速,明确刀盘受力分布情况,尽可能控制刀具磨损程度。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利用盾构机上预留孔进行超前地质钻探,如图1所示。

3.4 地面施工条件欠佳时的溶(土)洞处理

针对地面存在建(构)筑物的情况,若采用地面溶(土)洞处理的方式,将导致大量的建(构)筑物拆迁作业,不利于成本控制。可利用预留孔完成超前钻探作业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若出现溶(土)洞,可采取超前钻孔灌注的方式有效处理。结束盾构施工作业后,利用管片上的预留注浆孔适当补充浆液。

图1 洞内超前地质钻孔钻探

图1 洞内超前地质钻孔钻探

 

4 施工测量及监测

4.1 施工测量

盾构机是岩溶复合地层施工的重要设备,其适配了SLS-TAPD盾构激光导航系统,具备测量盾构姿态与线路的能力,可生成结果并将其直观显示给设备操作者。对于洞内导线点的复核工作,要求每掘进100环进行1次复核。

4.2 施工监测

监测工作采取地面和深层观测双重手段,进出洞区30m内,以5m为间隔依次设置观测点;对于观测断面,采取以10m为间隔的设置方式。各正常掘进段可适当加大测点与断面的设置间距,即观测点为10m、观测断面为30m。施工过程中,每个工作日均要完成2次沉降检测工作,具体为刀盘前20m与盾构30m,依据所得结果准确灵活调整掘进参数。

5 结语

综上所述,盾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岩溶复杂地层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实际工程中,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明确施工区域是否存在溶(土)洞,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可行的处理措施,并做好监测工作,提升工艺参数的合理性,确保顺利完成隧道盾构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1]傅兴.岩溶地区盾构隧道溶(土)洞处治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19,37(6):159-161.

[2]蒋磊,钟可,戴勇,等.穿越湘江水下岩溶发育区地铁盾构选型研究与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9,32(2):85-90,131.
125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