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空间探究

作者:孙亚男
单位: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徽州民居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和空间的解读,探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文化传统及相关理论,对民居聚落、民居内部空间、民居外部空间等进行分层解读和研究。
关键词:徽州民居 聚落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 空间理论
作者简介:孙亚男,工程师,E-mail:76646268@qq.com;

 

徽州古民居聚落在明末之际形成,此时明朝即将覆灭,阶级矛盾日益凸显。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人文生态,升华为以家族为单位的连体式、半封闭性设计理念,加之热带湿润的气候,徽州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特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1 徽派民居的空间布局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皖南山区的特点,这里的村落布局受到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的限制,受到程朱理学传统思想的影响,将注重风水的设计理念融入整体村落的布局以及每栋建筑的砖瓦之中。

西递村落选址于依山傍水的山谷中,遵循风水理论的布局,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村落为仿船形的建筑布局,以求顺风顺水、大吉大利。鳞次栉比的民居,宛如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宛如桅杆,十多座石牌坊宛如风帆。整个村落置身于连绵起伏的山谷中,宛如大船在波涛中航行,村口上百亩农田像是平静的港湾。人们以自己的智慧,告诫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商海、学海、宦海中激流勇进。

西递村落布局中把风水理论中“穴”的模式运用得淋漓尽致。风水中的穴一般要求地势北高南低,周边山峦环绕。背阴向阳的盆地是“藏风聚气”的最好地形,利于微生态环境形成。整个村落四面环山,要进入村落,需穿过石山街,随山势蜿蜒,望远处参天古树,看近处溪水潺潺。这就是村落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穴的“水口”。水口处的构成要素包括树木、庙宇、石桥、道路等,结合自然的山水形成有机整体。古时候,人们认为水口不仅可以保住福气不外泄,还可以避免邪气冲进来。水口的设置也可以防盗防火防风,在水口上设岗守夜以防外侵,种植树林、竹海以防山野之风对人们的侵害。

2 徽派民居的特点

徽派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受到“适形论”的影响,以父家为中心的整个家族聚集在一起,有严格的血缘关系。民居群落大多以迁祖或者始祖为中心,族群聚居一村或多姓一村,也有累世同居。等级制度和主仆关系分明,导致建筑群体以等级扩展,造成建筑的房形和地域分割,在满足对外接触交往空间的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一定的隐藏性、私密性和防卫性。在内部空间格局设计上,等级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的餐厅用餐,显示尊卑分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充分展现了建筑的时代性、家族性、社会性等特征。

内部空间是建筑对大自然的围隔,凭借特有的物质材料,通过建筑师与能工巧匠的设计、施工,实现对自然空间的圈围、分割,使之成为有限的建筑空间,以适应人的功能与审美需要。如果说,自然空间是自在的、天然的、无目的的,那么建筑内部空间便是人为的、有目的的。在古老的徽州,人们以青山绿水为依托,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对自然空间进行围隔,形成独特的内部空间。

2.1 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其体量并不恢宏,故给人以亲和感、平易感、宁静感,而不是给人以疏远感、奇崛感、空荡感。从美学风格角度来说,可以用“轻巧秀雅、冲淡质朴”来概括。徽州民居格局轻巧,规模不大,深受明代建筑制度的影响。由于建筑艺术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继承性,故明代消亡以后,清代建筑仍沿袭旧制,遂形成稳定的体量,故徽州明清民居多为三间格局,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虽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但是土地局促、村落密集,人们也迫切希望把丰富的物产,如木材、茶叶、蚕丝等售卖出去,改善居住环境。因此,本地人“求衣食于四方”,背井离乡。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很多徽商建房时,也参照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造园,基于此形成了古徽州的民居形态。

2.2 门墙之制

谈及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必然涉及与外部空间有着紧密联系的门墙之制。徽州明清建筑的门墙可分割空间,是确定房屋空间的边界,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过渡的场所。在庐室外部,围以高墙,正面墙中,嵌入大门。大门为出入之咽喉、吐纳之气口、贫富之标志、权势之象征。大凡钟鸣鼎食之家、达官权贵之第,其门必涂之以朱漆、佩之以铜环、饰之以彩绘,其体形必高大宽厚,其气势必森严逼人。至于寻常百姓之家,其门制则简洁朴素、古拙明朗,并富于亲和感。

2.3 厅堂

民居的大厅,是一家之主的活动场所,也是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内承重的大柱、横梁上的雕饰显示出主人的气派。画廊式的天井、两侧的客房、与后厅穿堂式的回厅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部分,小三间与厅背向的入口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中有一明堂,两边小厢房,是家人居住场所。

这种厅堂格局,不切断和邻里居室的连接,形成了一姓或者多姓的家族居所,封闭而又紧密联系的设计和家族式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在建筑外立面可以看到,整片山墙上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连际线,尺度合适,错落多样。同时,墙头的座头装饰也一改白墙灰瓦的单调,形式各异,有“鹊尾式”“坐吻式”“印斗式”等,呈现为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符号。

3 徽派民居的外部空间美

3.1 建筑与自然

徽州明清建筑空间为人而设,服从于人的使用与审美目的。人的活动需求决定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徽州明清建筑错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给徽州建筑披上了美丽的衣裳。可见,徽州居民、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徽州建筑外部空间美的特点。

徽州建筑的外部空间有3种类型:(1)空间包围建筑此谓敞开式外部空间,绩溪县上庄周围,层峦叠翠,山色空蒙,白云流动,溪水琮峥,民居点点,如在画中,具有独特的外部空间美;(2)建筑包围空间具有明显的形状、风貌以及确定的体式、范围,如矩形天井顶部,显出矩形的蓝天;被马头墙围隔成的深巷上空,天空也被切成狭窄的带状;(3)建筑与空间相互包围此为半开半闭式空间,如西递村落“桃花源里人家”住宅,有楼房2层,楼上暗廊回转、明窗映日,楼下幽径入园、皓月悬梢,可谓有开有闭、半开半闭,有亮有晦、半明半暗。

3.2 西递的街巷

西递村落的街道大多为前铺后户、前店后库的传统格局。整齐的青石板铺就街巷,古朴木门板店面,走在街道上就可以看到的高耸马头墙屋檐,明清时期构筑的古朴石凳、石墩,整齐划一的排水沟和雨水井,村落整体设计匠工精细、和谐自然,凝结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3.3 宏村的仿生学

与西递村相距不到20km外的宏村,作为典型的徽州民居聚落,在外部空间的设计和空间想象上比西递村更丰富。如果说之前的西递村像一艘大船,宏村的形态就更加别出一格。利用仿生学的手段进行的村落设计,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建筑,就可以吸引人注意。

作为我国腹地的偏僻村落,15世纪宏村的“牛形村落”在其空间运用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空间营造到文化崇拜,迄今都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早在明朝,村民就认定这里的地理形态似一头卧牛,他们在村中开拓出半月形的池塘,代表“牛胃”;延伸出一条约400m的溪流,代表“牛肠”,并设计为蜿蜒曲折的形态;村西架起的4座木桥,则代表“牛脚”;南侧山峦为“牛头”,树木为“牛角”,居室为“牛身”。从高处俯瞰,整个村落犹如卧牛在湖。随着后来房屋的不断扩建,溪流牛肠从家家门前流过,成为一处实用性水源。家家有活水的设计,使宏村终年风调雨顺、气候宜人。

宏村的仿生学空间设计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源于民间,但不拘于旧法,贴近生活,推陈出新,是对我国乡村民居建筑设计价值观、美学观的升华。

4 徽派建筑空间的渗透性

徽州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是相互联系、渗透的。如门罩、门楼、门槛、门洞、牌楼、牌坊、石桥、巷壁、敞廊、过厅、过道等建筑空间,内中含外、外中含内、内外相融,其光线有明有暗、时明时暗、暗中有明、明中有暗,构成了徽州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变幻性、多样性。

徽州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围、隔、透”的处理上:“围”就是界定建筑空间;“隔”就是封闭建筑空间;“透”就是留空间,露光线。围与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均要求透出空间的美。

5 结语

徽派建筑室内外空间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关怀,结合人的尺度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生活的舒适性。徽派民居是自然和生活得以完美结合的物化空间,通过丰富变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可视可感的符号,对人的情绪、行为活动等进行表现,给人和谐、安静之感。徽派民居空间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意境,成为很多现代设计难以超越的经典。

 

 

参考文献[1]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 胡时滨,舒育玲.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M].黄山:黄山书社,1993.
1309 12 1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