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街道设计——以北京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设计为例

作者:刘轲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院土建所
摘要: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的发展及市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寄托着市民对城市的情感和印象。分析街道的功能和价值,提出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街道,并提出相关设计理念和原则。以北京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设计为例,通过现状分析和目标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导则和实施方案。通过多元化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的环境品质,促进区域的和谐美好和生态宜居。
关键词:城市街道 人性化设计 环境设计
作者简介: 刘轲,工程师,E-mail:liuke19830317@126.com;

0 引言

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街道是城市的灵魂和缩影,代表城市的气质和内涵;街道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街道更是串联生活场所的纽带,连接广场、绿地、水岸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人们交往交流与生活互动。

1 街道的转变与设计原则

1.1 街道的转变

道路和街道有着本质区别,街道不等同于道路,其承载着更多的功能。在街道的设计上要改变“机动车道”的思想,向“兼顾车与人共享”和“适宜的步行环境”思想转变。

1.1.1“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道路的设计中,为了疏解交通拥堵,往往把机动车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慢行交通、静态交通的使用。因此,在街道的设计中,需要在观念和实践上转变“机动车优先”的思想,关注人的使用和交流。

1.1.2“单一街道边界”向“丰富街道边界”的转变

街道的形式、空间的设计、丰富的细节以及强烈的体验都影响步行路线的质量,增进步行途中的乐趣。城市街道的“边界”也起到一定作用。沿街建筑的立面效果对于“街道的生动”尤为重要,在城市街道的设计中,需要对天际线控制、沿街建筑、景观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统筹考虑。

1.1.3“灰色机动车路”向“绿色交通”的转变

街道不是道路,更不是灰色的沥青和过往车辆。新时代的街道需要提倡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绿色出行更要兼顾绿色技术(海绵城市)的应用,实现街道绿化。

1.1.4“交通流量”向“街区融合发展”的转变

以往的城市街道设计更多关注街道的交通流量、饱和度和服务设施。现如今,作为城市的体验者,街道更是塑造城市高品质空间、丰富居民生活和展现时代风貌的载体,对“街区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街道设计原则

1)安全街道的安全感是承载城市生活的最重要品质,安全的街道更具吸引力。首先,安全街道应“交通有序”,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都能共享;其次,安全街道提倡慢行优先及人性化尺度与速度,为行人提供宽敞、可达、畅通的步行通行空间。

2)活力活力街道如同热闹的剧场,来往的行人如观众般欣赏并热爱着城市。活力街道为市民提供轻松、舒适、便利、和谐的生活与休闲场所,充满生活气息,让市民愉悦交流;活力街道提供连续、视觉丰富的(建筑)界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界面和“街头文化”。

3)绿色勒·柯布西耶提出“阳光、空间、绿化”是城市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风景的主要构成为水和植物。绿色街道能增进居民健康,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绿色街道提升生态需求,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智慧智慧街道管理可以从宏观和科学的角度改善交通问题。智慧街道集约改造街道空间,提倡综合交通、数字化城市街道、智慧出行、智能监控等理念,并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智慧街道有利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优化。

2 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设计

本次设计规划范围为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起昊天大街,西到京港高速,南至长虹西路的整个片区,规划总面积14km2,以整体街道环境与景观提升为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房山区与良乡镇继续秉承“十二五”时期的功能定位,在总体上位规划中以“美好、活力”与“生态、宜居”为主题。通过上位规划分析,项目将区域整体构架定义为一环、两核、四区、多点渗透。项目引入生态绿廊作为良乡机场和京港澳高速的隔离屏障,创建生态宜居、连续化、多样化的生活、生态和活力社区。以现状小清河水系和长阳公园为生态基质廊道。依托现状大学校区,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3 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现状问题及改造措施

街道的设计是综合性设计,需要明确各个道路的功能定位和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交通及市民活动,面向所有的使用者进行设计。项目结合上位规划和现场调研,因地制宜对主要街道进行不同类型的统筹和分类,提出具体改造措施。

3.1 现状问题

通过现场踏勘和调研发现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场地无明显特色和吸引点;(2)设施损坏且有安全隐患;(3)历史建筑及符号在场地内不明显,缺少照明;(4)缺少绿化环境及林荫空间;(5)需要完善宜人安全的步行空间,提供舒适环境;(6)乱停车现象严重,占用街道;(7)沿街建筑及界面需要丰富设计,改善建筑立面;(8)广告牌匾形象差且私搭乱建。

3.2 改造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设计提出8项改造措施。

1)通过场所营造,赋予场地特色,创造充满活力的复合功能环境和灵活、独具特色的活动场所,供人放松、沉思或娱乐。

2)增加附属功能设施,打造连续而有活力的街景,提供舒适的购物、办公、休闲场所,以及具有趣味特色的城市设施。

3)打造良乡区的地标符号,创造鲜明的标识,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肌理。

4)利用街道空间打造绿色环境,增加行道树,绿化植物与组合花箱相结合。

5)规划人行步道友好街区,引入街边公园和宽敞的步行带空间,为街道提供舒适的公共环境。

6)优化交通功能,提供良好的人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减少机动车对交通的影响,对停车设施采取有效遮挡措施。

7)创造丰富的沿街建筑立面,引入遮荫树木,并结合建筑挑檐、柱廊、遮阳伞等设施,为行人提供荫凉。

8)优化街道广告牌匾,设置人性尺度的广告牌匾,并选择适当的环境标识、材料和色调。

4 房山区良乡整体街道设计实施方案

4.1 智慧交通

整治破损道路(长阳路),加快干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让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结合立交桥和区域门户设置5块交通显示屏,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建设“P+R”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保证接驳的便捷性。引进智慧公交调度系统,包括公交指挥中心、公交车辆、乘客三大主体。

4.2 建筑立面

调研现场沿街建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本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法:商业建筑的改造采取多样化的建筑界面,为行人提供宽敞、畅通的步行通行空间,提倡沿街建筑界面和街道的互动;办公和行政建筑要庄重大方,以简洁风格为主;居住建筑保证立面整洁,并与绿化相结合。

4.3 公共设施

通过现场调研,对现有设施问题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井盖和雨水篦子脏乱差,需翻新;电箱和电器设备需要围挡,确保美观安全;建筑广告及橱窗风格不统一,需重新规划;交通指示牌错误或损毁;公交站台过于简陋,需维护;铺装破损,需重新铺设等。城市步行环境的重要性远胜于其美学方面的意义。本项目在对公共设施的梳理和改造中分别对市政设施、广告牌匾、公共标识、城市街具、雕塑小品、照明系统、步行桥、地铁出入口等问题统一进行考虑和设计。

4.4 景观绿化

通过现场踏勘和调研,对现状区域绿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现状道路的绿化不足,沿街的慢步、跑步、骑行等休闲活动场地较少,缺少生态绿化停车场等。现状区域的绿化有待提升优化,有条件的街道应连续种植行道树,提升绿化品质,保障绿色交通空间的连续性。

5 结语

街道的设计和管理是21世纪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挑战。当代城市规划师追求的目标不应仅限于保证居民在城市中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必须鲜活、安全、人性化,能够满足城市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街道的整体规划、设计和管理上提出符合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城市街道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2]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卓健.城市街道研究与规划设计———全球50个街道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67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