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内环快速路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作者:许楠 唐鑫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快速路是城市各区快速联系的重要通道,行驶速度快、道路容量大,承担了大部分的跨区交通出行。苏州市为减少穿越古城的过境交通,缓解古城交通压力,建设了内环快速路。各区发展不平衡造成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局部道路设计存在缺陷、内环快速路常年未能发挥城市快速路作用等问题。通过剖析拥堵原因,提出了缓解内环快速路拥堵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 交通拥堵 交通规划
作者简介:许楠,硕士研究生,E-mail:1140824285@qq.com;

1 背景

苏州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设施与人口容量不匹配,出现城市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为缓解城市拥堵,减少穿越古城的交通量,自2003年开始,苏州陆续建成“井”字格状内环快速路。建成之初,穿越苏州古城区只需10min,充分发挥了快速路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但随着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居民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在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内环快速路也出现拥堵现象[1]

苏州城市发展逐渐转型,由外向扩张式向内向提升式逐渐转变,用地布局更加紧凑,这对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亟须缓解内环快速路拥堵问题。

2 拥堵概况

2.1 拥堵现象

苏州内环快速路交通流量大,是新区、园区、相城区、吴中区等快速连通的重要通道,快速路以8%的道路里程承担了35%~45%的车公里出行量。

经有关研究统计,快速路在高峰时段的通行车速只有设计时速的50%~70%,平均车速仅为53km/h,而高峰时段出现拥堵的里程占总里程的21%。同时,苏州内环快速路早晚高峰拥堵持续时长为60min和70min,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2]

2.2 拥堵地点

快速路系统的拥堵集中在立交互通、上下匝道口等处,并且会引起相邻其他道路的拥堵。

2.3 拥堵时间

根据高德地图大数据显示,拥堵发生的时间为早晚高峰时段和工作日,其中周一、周五的8:00和18:00拥堵最为严重,拥堵程度是普通时间段的1.5倍以上。

3 拥堵原因

3.1 城市规划

3.1.1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规划不协调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扶持、规划水平差异等多方面原因,苏州各区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西部高新区和东部工业园区是苏州产业集中分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居民在新区、园区以及其他区之间钟摆式出行,给内环快速路造成巨大压力。据OD调查显示,苏州市主要交通出行需求是东西向的出行。

同时,由于园区、新区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如古城,很多居民特别是习惯生活在古城的居民,选择在古城及周边居住、在新区或园区工作。在潮汐车流的影响下,内环快速路有限的几个出入口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拥堵严重。

另外,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暂未形成、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耦合关系不紧密,居民公交出行不便,因此选择公交出行的人数较少。

3.1.2 道路建设滞后,路网格局不合理

从保护古城出发,古城内道路仍保留原有宽度,等级较低,通行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早期城市外扩缺乏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各区道路建设各自为政,板块与板块之间连通道路较少。如新区与姑苏区之间仅有3条道路连通,干将路西侧与新区邓蔚路之间被居住小区隔断,未能贯通,减少了居民跨区通行的选择,更加剧了内环快速路的拥堵。

3.1.3 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公交出行时效性较差

出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苏州城市的交通出行方式主要以私家车、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公共交通建设较为落后,虽然建成了由4条轨道交通线组成的166km轨道交通路网,但仍与快速发展的城市规模不匹配。轨道交通不成网络,东西向轨道交通运量不足,无法发挥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居民公交出行比例低于20%,每日轨道交通出行量仅为90万人次,仅是同为新一线城市南京的1/3。

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出行时效性较差,导致私家车保有量仍快速增长,2019年达到了200万辆,人均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见图1)。机动化发展导致了城市快速路供给量与需求量的严重不匹配,如不合理引导控制,将加剧城市的交通拥挤。

3.2 工程设计

内环快速路部分路段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图1 公共交通、私家车时效对比

图1 公共交通、私家车时效对比

 

1)拆迁难度大,部分路段主线车道不得已缩减,由3车道缩减成2车道,形成瓶颈。如东环路向阳桥节点,由南往北方向由于居民楼阻挡,车道数由3车道缩减为2车道,出现常年性拥堵。

2)大多数互通立交为半定向半苜蓿叶形立交,匝道间交织段过短,形成瓶颈。东南环立交与杨枝塘路上匝道之间的交织段只有190m,交织段经常拥挤[3]

3)高架路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衔接不合理。如在西环劳动路出口,上下匝道衔接地点与交叉口的距离分别为40m和80m,远远低于“50~100m、不小于140m”的规范要求,因此经常出现排队进出快速路的情况。

3.3 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手段的缺失加剧了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内环快速路上可以获得的拥堵信息较少,缺乏及时交通预警。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管理缺乏变通,不能适应周末与工作日,高峰与平峰以及不同车道的流量变化。同时,现阶段跨区交通呈上涨趋势,交通短距离出行增多,而交通管理部门缺乏管理措施,没有及时控制上下高架的车流。

4 缓堵措施

4.1 国际经验

4.1.1 新加坡:限制车流量

新加坡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积极控制汽车保有量和增加数,通过拥车证制度,限制拥有车辆的人数和时间,设置收费装置(根据车辆大小、车型、时间段等收取费用)等措施有效减缓了交通拥堵现象。

4.1.2 韩国:发展轨道交通

韩国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和与公交、机场等无缝对接的接驳系统,同时,地铁发车频率相当高。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倡公交都市,极大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

4.2 规划视角

4.2.1 坚持综合性功能组团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出行合理分布

坚持“一核四城”组团式发展,通过以下策略来积极引导城市出行合理分布。

1)严格控制古城居住人口数量和开发强度,促进能吸引较多人流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古城周边疏散。

2)坚持组团发展模式,混合利用用地,促进组团内部职住平衡,发挥苏州多中心城市优势。注重新城中心体系、服务设施体系与公共交通规划布局配合,引导古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到新区开分校、分院,配置邻里中心解决市民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等问题,缩小居民日常出行半径。

4.2.2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在私家车保有量持续上升情况下,通过拓宽道路、增加道路虽在短时间内能缓解道路拥堵,但也会带来更多车流,重新造成拥堵。因此,应建设公交都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和城市规模匹配的轨道交通线网、增加政府财政扶持、保障公交设施用地布局、建设常规公交专用车道等。

4.2.3 优化城市道路网布局

积极完善内环快速路周边道路网体系建设,打通城市各区间干路网,使各个区道路直接连通,减轻快速路负担。同时,完善支路网体系,提高城市内部通行能力,减少通过快速路短距出行的乱象。

4.3 工程视角

对互通、上下高架匝道、关键路段等局部进行改造,弥补原始设计问题,缓解拥堵现象。如东环快速路娄门段向阳桥路段改地面段为高架,将主线原有单向2车道改建为3车道。西环快速路劳动路路口交叉口通过增加1条右转车道,缓解右转车道拥堵现象。友新立交、新庄立交改苜蓿式立交为定向式立交,减少车流交叉,缓解拥堵。

4.4 管理视角

单一依靠规划和工程的手段缓解内环快速路拥堵问题收效慢、投入大,故应从交通管理视角,通过推行错峰出行、局部限行、收取拥堵费等手段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推动智慧交通建设,根据交通大数据反馈情况,依托智慧交通引导系统,控制车流量、流向,控制高峰时段高架快速路的车流量。同时,通过错峰出行的方式,将上下学、上下班车流错开,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

5 结语

虽然交通设施不断改善,但是人口规模和汽车数量的激增,使得原本快速通达的内环快速路越来越堵,这与苏州各区发展不平衡、路网格局不完善、出行结构不合理、局部路段设计问题和交通管理水平落后等有关,故本文从规划、工程、管理3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内环快速路拥堵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1]黄富民,李新佳,戴霄,等.苏州城市交通需求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7(6):10-14.

[2]彭庆艳.大城市快速路交通矛盾分析与改善方案研究———以苏州市内环快速路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11):6-9,5.

[3]蒋凤.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机理与解决方法研究——重庆内环为例[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138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