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都市周边村庄公共空间重塑——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为例

作者:谷佃风 贺佳
单位:上海泽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大都市区不断向外蔓延,推动周边村庄经济发展,加速其城市化和村民的生活方式转变,而周边村庄现状公共空间与村民的生活诉求越发不匹配,二者矛盾加剧。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为上海近郊型乡村的典型代表,现状初级的乡村公共空间与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向往矛盾突出,乡村公共空间急需重塑,对海星村南侧归并集中安置点的公共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对其进行景观设计,重点优化海星村街巷空间、乡村体育公园、水系驳岸空间。
关键词:大都市区 近郊型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 滨水空间
作者简介: 谷佃风,上海泽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贺佳,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1 项目背景

1.1 区位分析

海星村位于上海宝山区罗泾镇东区,北靠长江,全村占地2734亩。目前,海星村对外交通主要为贯穿村域的北蕰川路与新川沙路,其中北蕰川路南至上海市中心城区。

1.2 现状问题

海星村村内河道纵横,居民住房多依河而建,本次设计范围为海星村南侧片区集中归并安置点,周边主要为农田、河道、鱼塘、果林,整体风貌呈农田、住宅、水系相交相融,基本具备“宅田水共生”的江南乡村空间景观特点。近年来,随着上海新农村建设开展,海星村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2.1 片区硬化过高,绿化不足

村庄道路、街巷已全部硬质化,村内道路两侧缺乏绿化,整个村庄内部绿化不足,影响海星村的村容村貌。

1.2.2 交通体系不完整

现状宅间有4条车行道,仅有1条可形成环路,其余3条均为尽端路。现状村内街巷不连贯,部分街巷被围墙挤占,造成步行道无法贯通,便捷性较差,海星村是旅游示范村,节假日停车需求大,现状停车场地较少,无法满足停车需求。

1.2.3 公共配套不足,缺乏公共开放空间

目前,海星村有一些服务设施配套,但均为简单的健身器材,仅能满足使用人群的初级需求,因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设备老化、场地铺装破损问题,且健身空间不足。随着海星村开发建设,村内很多年轻人开始返村,人数逐年增加。随着村民收入提高,越发关注生活品质,除关联性需求(健身配套设施)外,对文化教育、竞技运动、儿童活动、交流空间等功能也有较高需求。

1.2.4 河岸绿化乱、生态性弱

村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具备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水系驳岸绿化杂乱,景观效果差,缺乏亲水游览空间。

2 设计策略

2.1 绘·形——“形象提升”

2.1.1 疏道巷,增绿化,提风貌

针对道路及街巷的不环通、不连通、缺少绿化等问题,设计保证道路交通的完整性,疏通民宅区外部车行道及村内街巷空间,保证其畅通,增加车行道两侧绿化,构成主线景观界面,将占用街巷空间的违建墙体拆除,环通街巷,南北贯穿,对村内街巷进行见缝插针式绿化,提高村庄绿化率,串联各节点,形成统一整体。

2.1.2 美驳岸,净水质

河道水网是凸显海星村江南水乡风貌的核心要素。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疏通断头河,对污染河水进行清理治污,对驳岸绿化进行整治改造,营造疏密有致、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

2.2 润·脉——“活力再生”

2.2.1 活化闲置空间

随着时代发展,村民更注重追求生活品质,海星村现存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已无法满足村民需求,而村庄内有一些闲置空地,特别是在基地中心区域有一片荒地,原为停产厂房,对周围环境和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现将基地中心区域的荒地营建为海星村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满足海星村及周边村庄村民、游客的运动竞技健身需求,增强村庄活力及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

2.2.2 塑造滨水休闲

河道环境要从自然生态和亲水休闲两个角度出发,在注重生态的同时,打造可供村民休闲游憩的滨水平台,建设公共休闲岸线;将滨水休闲系统、公共绿地和村内街巷空间共同纳入村内的绿化、休闲、交流系统,形成绿色活力网络。

2.3 凝·韵——“魅力重生”

2.3.1 海派风貌创新融合

海星村近城近乡,是城市与乡野的联系之桥、过渡之桥,作为上海近郊型乡村的典型代表,村内建筑多为海派小洋楼。设计注重保护海星村的村落环境,挖掘海星村的海派风貌建设要素,从建筑风格、铺装材料、绿化系统等方面打造“海派风貌”。同时,以现代设计语汇和审美要求解读乡土,创造既符合传统又有创新的海星村“新海派风貌”。

2.3.2 渔文化延续传承

海星村是最早的沿海渔村之一,是曾经繁华的捕鱼地,海星村的公共空间设计延续渔文化传承,在门户、重要空间节点设置展现海星村渔文化的铺装、雕塑小品、配套设施等,为海星村风貌增添人文气息。同时,在挖掘和继承渔文化的同时,大胆引入新元素,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景观。铺装材料选择因地制宜,尽量使用当地的原生材料及物品,构筑物就地取材,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施工,降低工程成本。

3 总体设计

3.1 设计主题:海派·鲜活村

海派代表海星村的建筑风貌、景观风貌呈现海派特色,鲜活代表海星村水产养殖的鲜活,即文化、生态、运动的活力。

3.2 总体布局:活化闲置空间

新川沙路北侧的原停产工厂荒地将设计为海星村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构成整个基地的中心,其中西侧设计为海星之家广场,主要为村民日常娱乐、活动、交流的空间,也可作为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场地,东侧设计为乡村体育公园,满足海星村及周边村庄村民的健身竞技需求,海星之家广场与体育公园共同构成基地核心。总体布局保证海星村街巷交通的完整性,疏通民宅区外部车行道,民宅区内部不通车,实现人车分流,既便利交通,又保证村民安全,环通村内主要巷道,南北贯穿,形成整体,延续街巷空间肌理至滨水处,梳理岸线,增加亲水空间,贯通河岸慢行道,与街巷空间串联形成整体,共同构成海星村生态网络(见图1)。

3.3 门户空间:“邂逅海星”

入口空间是乡村门户,是乡村对外展示的形象,设计在海星村村路口构建具有标识性的入口LOGO景墙,以“邂逅海星”为标题,墙体材料为乡土仿古青砖,墙两侧设置有蟹雕塑,墙前侧的绿化上设置“渔民捞鱼”主题的雕塑,展示海星村的渔文化,采用耐候钢材料,与海星村红瓦及红色砖墙融合(见图2)。

3.4 街巷空间:人车分流、空间整治

3.4.1 人车分流

1)从交通上保证基地道路的完整性,疏通民宅区外部车行道,保证其畅通,车辆从民宅区外部通过,民宅区内部不通车,实现人车分流,既便利交通,又保证村民安全性。

2)增加车行道两侧绿化,以乔木+草本花卉的形式种植,尽可能保留海星村道路两侧原有树木,行道树选择耐性强、景观效果佳的乡土树种,树下宜种植乡土草本花卉,注重季相变化,体现道路景观特色。

3)集中设置2处停车位,分别在村入口西南角靠近蕰川公路、村东侧的里随塘河与新川沙路交汇处,满足基地村民及旅游的停车需要。

3.4.2 空间整治

拆除违章搭建的构筑物,对堆放的垃圾进行清理整治,增加微空间,丰富其功能,见缝插针式增补绿化,提高街巷绿化覆盖率,环通村内街巷空间,保证其连续性,串联街巷空间的各节点,形成有机整体。为保证提升街巷空间活力,确保街巷空间收放有致、富有变化,设计采用以下策略:(1)消除建筑给人的冰冷感及孤独感,统一降低围墙高度,打开视线;(2)对街巷进行规整疏通,丰富竖向形式,局部区域设计增强功能性;(3)针对宽2~3m的巷道空间,降低围墙,梳理道路,增加乔木,营造绿意;(4)针对宽度>3m的巷道空间,丰富使用功能,局部增加座区,营造邻里氛围。

图1 海星村集中归并安置点总平面

图1 海星村集中归并安置点总平面

 

图2 海星村入口效果

图2 海星村入口效果

 

图3 海星村街巷效果

图3 海星村街巷效果

 

3.4.3 睦邻点:重塑居民交流空间

睦邻点作为开放性的邻里活动小空间,建筑延续海星村的海派风格,选用与海星之家统一的材料;景观以实际的活动功能为主,作为健身、邻里交流场所,方便附近居民。

3.5 海星之家广场:重塑江海之星

3.5.1 设计思路

海星村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处,海星之家的建筑采用新海派风格,广场吸收海派文化设计元素,以“江海之星”为主题,平面形式中的折线铺装拾取江海的设计元素并对其抽象演变,象征江与海的交汇,有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之意,平面图上大小不一的点状绿化为星星的抽象演变,象征着海星村为江风海韵的乡村振兴之星(见图3,4)。

3.5.2 广场功能复合化

海星之家广场既是村民参政议政的室外交流空间,又是文化活动的舞台,平时主要为村民娱乐、活动、交流的空间,也可作为村民自治的场地,为村民参与村内事务及利益表达提供渠道,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推进基层民主发展。

3.6“渔田稻香”为主题的乡村体育公园

海星村体育公园与东侧紧邻的海星之家广场构成海星村最大的公共开放空间,满足海星村乃至周边村庄的健身竞技活动需求,整个体育公园以“渔田稻香”为主题。在体育公园西南侧入口处,村民种植大片竹林,设计保留该片竹林,并与其结合打造体育公园的LOGO景墙(见图5),景墙采用毛竹+青砖结合的材料,在墙上设计攀爬的鱼雕塑,展现海星村渔文化,吸取稻田纹理并对其抽象演变,作为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的铺装纹理(见图6),健身广场除日常晨练功能外,也是节庆赛事举办的场所,除建有健身广场外,还融入停车场、篮球场、足球场、邻里花园(见图7)、游园漫步道(见图8)等功能。

3.7 滨河景观:驳岸空间的整治与生态修复

3.7.1 新川沙路以北水系

1)河道驳岸空间整治

将现状水系分为南北两块,新川沙路以北的民宅区两侧河道很窄,河面宽度约为3m,注重行走中的线性景观空间序列,主要为自然驳岸,现状水质稍有污染,设计原则上保持现有的木桩护堤驳岸类型,在驳岸上增添植被,通过植被生长后的根系加固水岸,实现草灌结合、固堤护岸,补充植物以当地的乡村树种为主,选择耐水湿、生命力强、易管理的树种,结合道路和水岸线,营造疏密有致、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见图9)。

图4 海星之家广场俯瞰效果

图4 海星之家广场俯瞰效果

 

图5 海星村体育公园入口LOGO墙

图5 海星村体育公园入口LOGO墙

 

图6 健身活动广场

图6 健身活动广场

 

图7 海星村体育公园邻里花园

图7 海星村体育公园邻里花园

 

2)生态修复

构建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群落,净化水质,营造水生态系统,水生植物宜以易养护的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水体净化功能和景观点缀效果,水面植物不宜过于密集,以免妨碍倒影产生。

加强水系内源污染控制,定期实施河道轮疏工作,清除河道底部淤泥、水生杂草、堆放垃圾,减少污染物质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3.7.2 新川沙河水系

1)河道驳岸空间整治

新川沙路以南的河道为新川沙河,河道较宽,河道对岸是大片涵养林,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但河道现状水质较浑浊,绿化杂乱,无美感,与海星村相交的狭长滨河线性空间中,缺乏亲水、互动与休憩的场所。设计立足滨河,从乡愁角度出发,重建人与水之间的联系,在保证堤坝防洪标高的基础上,打开视线,重新整治河岸绿化,视线上将河道景观界面打开,梳理岸线,贯通河岸慢行道,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与景观界面,延伸民宅区北街巷空间至河道处末端并增加空间节点(见图10),临河增设亲水空间,整体上使新川沙河与村庄交融,形成水村交融、展示水岸魅力的舞台。

2)生态修复

修复生态缺陷,在水域范围内坡度较陡或冲蚀严重处,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对驳岸底部进行加固,在坡底采用石笼作为护底,其上筑一定坡度的主堤,再在驳岸上种植植被,通过植物生长后的根系加固水岸,实现草灌结合、固堤护岸。水面种植黄菖蒲、鸢尾、荷花、水葱、千屈菜等多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净化水质,营造水生态系统。

3)临水建筑改造

东侧邻新川沙河的建筑原为水务局遗留建筑,由于常年废弃,故需对其使用功能重新定义,保留现状部分墙体,融入乡土材质及生态元素,改建成海星村传统“渔文化”文化馆,供村民游客参观学习。室外增加文化交流活动空间,临水河岸空间增加亲水平台。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城乡融合的美丽上海,凸显乡村风貌,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目标。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备受瞩目,海星村乡村公共空间既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场所,又承担着传播本土文化、培养乡土精神、保障民居文化权益和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为乡村振兴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图8 海星村体育公园游园漫步道

图8 海星村体育公园游园漫步道

 

图9 新川沙路以北水系效果

图9 新川沙路以北水系效果

 

图1 0 新川沙河滨河剧场效果

图1 0 新川沙河滨河剧场效果

 

 

 

参考文献[1]蒋昕怡.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驳岸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2]胡天君.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C]//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n Villages Around Metropol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Haixing Village in Luojing Town 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129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