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发展下的城市街道设计研究
0 引言
共享单车的成功推广,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并且“点到点”的出行模式增加了街道的可达性,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对激发街区活力也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共享单车投放量的增多,也衍生出一系列城市问题,对城市街道秩序和美观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改善并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城市街道设计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的课题。
1 共享单车对城市街道的影响
近年来城市交通量逐步增多,大多城市在交通管理上主要侧重于对机动车辆的管理。共享单车的诞生与推广,对机动车出行方式带来了极大影响,共享单车出行在城市交通出行中占比的提升,也影响到城市街道的秩序和美观。共享单车对城市街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3方面。
1.1 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对城市街道有序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共享单车被赋予了自由停放的“特权”,对用户停放共享单车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共享单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甚至有的停放在机动车道上。单幅路一般未对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进行完全分离,通常只采用低矮的护栏进行硬性隔离,有的街道甚至未设立护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会造成非机动车、摩托车等车流对机动车道的挤压,使交通运行速度放缓;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上,会使行人通行空间受限,挤压非机动车道,最终造成非机动车为避让行人而占用机动车道,进而造成交通拥堵。
1.2 共享单车用户交通安全意识不足,致使交通事故频发
共享单车在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儿童使用共享单车嬉戏玩耍,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还助长了破坏公共财产的不良社会风气;一些有故障的共享单车未得到及时维修,使用户骑行存在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
1.3 共享单车比例增加,降低城市街道交叉口通行效率
由于出行方式的转变,共享单车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相应调整街道信号灯的时长,以满足单车出行方式带来的通行效率问题。
2 共享单车发展下的城市街道设计策略
2.1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2.1.1 通行空间设计
共享单车通行空间设计,可从以下3方面着手。
1)通行空间设计标准在共享单车通行空间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设计速度、最低宽度、街道坡度等设计规范标准,还要充分考虑街道周边环境,在通行需求大的骑行前提下,自行车道应设计为直线型,以此达到缩短通勤距离及时间的目的,并确保骑行不受树木等视线盲区影响,如主要城市道路;在景观需求的大前提下,则以休闲骑行为设计出发点,将自行车道沿街道两侧绿化长廊设计,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设计为曲线型,使开放与隐蔽空间有效结合。
2)自行车道宽度及隔离方式通常情况下,单人骑行时的宽度在0.6m左右,同时还应考虑骑行时的动态距离,通常取左右两侧活动空间各0.2m,进而设置自行车道宽度为1m。
3)自行车道宽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机动车速、自行车流的影响,为减轻机动车速对共享单车的影响,自行车道宽度应与机动车道设计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共享单车通行空间设计可参考《上海街道设计原则》中混行车道中自行车道的宽度推荐值(见表1)。
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方式,在自行车专用路上应当采取严格的隔离及管理手段,以避免机动车混行和停放;自行车道通常也可选取物理的方式与机动车道进行隔离,自行车流相对大的干道中,通常借助护栏、绿化带等进行硬性分割;而在自行车流相对小的干道中,通常采用划线分割的方式将自行车道设置于街道两旁。对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的隔离方式,较为常用的是采用有别于人行道材料、颜色的铺装,以对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进行有效区分。另外,还可采用自行车标识图案、绿化隔离带、设置高度差等隔离方式,如图1所示。
2.1.2 停放空间设计
共享单车停放空间设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扩大停放空间,满足合理规模共享单车的停放需求。可供共享单车停放的区域空间包括公交车站、地铁车站、公共建筑内部等。
2)在公交车站对共享单车停放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于公交车站就近建设共享单车停放设施,共享单车不可停放在公交站台候车区,且共享单车停放区距离公交站台路缘线单侧距离应控制在5m以上,并结合绿化带间隔建设共享单车停放设施,确保不影响公交站台候车空间,如图2所示。
3)在地铁车站共享单车停放空间设计方面,针对新建地铁站,应结合轨道进出站客流量,评估共享单车交通接驳出行量,为共享单车提供足够的停放空间;针对既有地铁站,可建设P+R停车场供由共享单车停放使用,并做好对应的标识指引工作;或利用地铁站出入口侧面及相关集散空间,集中设计共享单车停放空间,并与人行道、盲道保持一定距离。地铁站出入口正面区域是客流集散的重要空间,不适宜用作共享单车停放,倘若正面区域空间较大,则可设计小范围的共享单车停放空间。在公共建筑内部共享单车停放空间设计时,应当革新思想观念,借助公共建筑内部、非机动车停车场等空间停放共享单车。
4)做好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提高对既有空间的有效利用。针对街道沿线没有停车配建指标的小型公共服务设施,诸如便利店、餐馆、小型公园等,可借助绿化带之间的空间、机非隔离带之间的空间合理设计共享单车停放空间,并引导用户规范停放。对于机动车流量潮汐现象显著的路段,可推行分时分方向控制机动车数量的方式,为共享单车提供一定的街道空间资源。另外,还可合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过街天桥引桥下空间等区域供共享单车停放。
2.2 城市街道配套设施设计策略
完善的城市街道配套设施,有助于帮助城市居民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使居民形成自发、规范、文明的共享单车使用行为。共享单车城市街道配套设施设计可以从3方面进行。
1)保证其功能性标识清晰、容易辨认,满足人们在骑行过程中观察、感受的需求。
2)保证其美观性与周围街道环境相协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并且可借助现代技术,依托对共享单车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构建数据库,为共享单车的监管管理提供有力依据,打造智慧城市。
3)重视对骑行者和行人的信息采集能力在以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街道环境下,机动车行车人员通常难以过多关注街道两侧的各种信息,因此大多数街道设计均是以机动车行车人员的信息采集能力而开展,疏忽了对骑行者、行人的信息采集能力。因此,在街道设计中,应加强对慢性速度及停留行为的有效考虑,以引领慢行者参与到街道活动中。
2.3 加大城市街道管理力度
有别于传统的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是自下而上通过企业主导投入市场的。针对该种运营模式,为切实满足不断增加的自行车配套需求,可推行企业+政府协同运营的模式,即由企业主导开发,由政府主导规划管理,将共享单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中,同时也可在共享单车投入市场前与城市街道设计统一考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积极提供“公共交通+共享单车”设施服务,在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共享单车停放棚,并协同企业运营人员开展相关管理工作,设立服务网点,对出现损坏的共享单车进行及时清理,对潮汐效应造成的共享单车剧增进行合理控制。在政府大力推动共享单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同样应当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城市街道管理贡献力量。首先,共享单车企业应依据不低于车辆投放总数5/1 000的比例配置运营人员,加大对共享单车的管理维护力度,保证共享单车的完好度。其次,企业应当推进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协调配合,切实防止盲目投放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再次,加大共享单车停放管理力度,确保停放有序,切忌占用共享单车禁停区。加强对共享单车电子围栏技术的有效应用,打造企业与政府的信息交互平台,建设电子围栏停车监控系统。最后,构建文明用车管理机制及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对用户停车用车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3 结语
随着共享单车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街道设计提出了更高需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也同样对城市街道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围绕如何解决好共享单车发展形式下的城市街道设计工作进行探索与研究,做好城市街道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工作,加大城市街道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骑行环境,保障城市街道可满足共享单车发展需求,使城市公共生活更便捷。
[2]赵凯琦,李格雅.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单车的城市管理路径探析———基于杨浦区共享单车调研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8(5):55,57.
[3]石小法,杨文辉.共享单车停放区设计规划———以南码头路街道为例[J].综合运输,2019,41(2):116-121.
[4]郑柯君,辜英雪霞,陈怡君,等.论共享单车发展利弊及解决措施———以城市绿道和街道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8(49):159-160.
[5]张宇骐,陈一鸣.共享单车发展下的城市应对策略探究———以郑州市为例[J].城市住宅,2017,24(9):51-53.
[6]王鹏,于沛洋,李昊,等.从共享单车到智慧街道———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生态营造[J].城市建筑,2017(2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