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住宅适老性设计探索——以天津八大里街区四信里、五福里住宅设计为例

作者:郭宇 苏永亮 李依桐
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海地产天津公司
摘要: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住宅市场出现各类以养老为噱头的居住类产品。天津八大里街区四信里、五福里在设计初始,通过对市场各类养老产品现状的分析,发现老龄化问题不是仅通过专用老年社区的建设而能解决的。鉴于市场对居住适老性诉求越来越多,结合天津八大里街区四信里、五福里的养老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在普通住宅内的适老性应用,建立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性的新时代全龄社区居住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 住宅适老性 居家养老 全龄社区
作者简介:郭宇,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 苏永亮,中海地产天津公司设计部助理经理,高级建筑师; 李依桐,中海地产天津公司设计部副经理;

1 国内养老模式现状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即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14%即为“老年型社会”。我国于2020年完全进入深度老龄化,预计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见图1)。

图1 2000—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图1 2000—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1.1 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市场经济及社会福利逐渐完善,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变化升级。当前国内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分3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公众较认可且可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该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虽然对3种养老模式的推行比例一直争论不休,但公众对养老的认知已具有较清晰的概念(见图2)。

1)居家养老在传统观念下,个体家庭的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尤其是当前“4-2-1”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构成,家庭养老成为缓解社会压力的最优途径。子女双方的老年人在家中接受赡养,既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老年人也能感受亲人的温暖。其中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城市配套的便捷服务,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

2)社区养老这种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依托周边社区或物业,主要在工作日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在社区中,老年人可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养老。该模式下,老年人并未脱离原有熟悉的社交圈,可在有限的费用支出下获得基本的医护及照料服务。社区养老模式将家庭、社区、市场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养老的社会压力。

3)机构养老作为专业医疗照护老年人起居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可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训练及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在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家庭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并尝试这种养老模式。

图2 我国养老服务模式

图2 我国养老服务模式

 

(图片来源:网络)

现阶段,社区及机构养老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国内老龄化的进程需求。居民的养老诉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城镇居民更希望生活在配套充足、交通便捷的城区内部。参考国际养老经验及我国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主流趋势,且推行比例还将逐步扩大,社区及机构养老仅成为居民养老的补充。

1.2 养老模式复合化

截至2019年,国内已有超过80家上市公司投身养老产业,其中大部分企业为房地产龙头,如万科、保利、泰康等大型上市企业手持重资产进行养老产业运营,发展养老业务。万科“怡园、嘉园、随园”三级产品线的养老项目借助地产资源优势,倡导“邻里式养老”,强调维系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这种复合化的养老方式可更大范围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者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成为国内住区养老核心服务结构,可全面接受活跃、半自理和非自理老年人,并为其提供差别服务。如此以家庭为核心,结合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复合居家型养老社区可成为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养老生态链。

2 老年特征

老年特征即老年群体日常所表现的状态,体现在其生理、心理及行为等方面。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行为和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合理地制定适老性方案,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1 生理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主要表现在感知及运动器官退化、思维记忆功能减退等方面。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是无障碍设计的先决条件。

1)感知器官系统退化分析老年人的感知特征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信息接收均有较大程度的退化。尤其是视觉、听觉障碍逐渐显现,观看实物的清晰度降低,且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减弱。

2)运动器官系统退化骨密度降低导致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关节组织抗冲击能力降低导致无法承受身体重量,且弹性低下影响身体灵活性,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

3)思维记忆系统减退脑组织开始萎缩,神经传导速度大幅降低,导致老年人普遍动作缓慢,运动障碍反应能力差等。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尤为明显。

2.2 心理特征

老年人退休后的活动范围与工作时相比大幅减少,其活动中心也从工作单位转变为家庭及小区,社会交往从以同事为主变为以家人、邻居为主,加上生理变化影响,其心理需求相应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弱、出现失落及自卑感等。老年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低,学习和理解新事物需更长时间,对社会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2.3 行为特征

老年人的行为模式与年轻人不同,年轻人的休闲方式繁多,而老年人的休闲方式常处于固定状态,有稳定的活动伙伴、场所及时间。老年人的朋友圈以邻居和老同事为主,活动场所多选择在社区附近的室内休闲设施或公共绿地。多数老年人喜爱参加户外活动,对户外活动场所需求强烈,只有较少部分老年人喜欢在家中或室内活动。

3 天津四信里、五福里住宅适老化实践

天津八大里街区四信里、五福里项目属于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均由中海地产天津公司承接开发。作为城市核心区工业厂房外迁的城市更新项目,整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均展现了较高的完成度,并在普通住宅内进行大量精细化的适老设计尝试,为普通住宅实现居家养老提供更多可能,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

3.1 规划布局分析

天津八大里街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中北部,西侧紧邻天津市主中心“文化中心”,东侧紧邻天津天钢柳林地区,是连接城市主次中心的重要区域(见图3)。

1)规划布局项目规划符合当前最新“小街阔、密路网”的住区规划概念:(1)窄路密网道路密度达10.6km/km2,为该区域内部提供更多出行可能,解决区域内的交通拥堵问题;(2)居住院落街坊单元采用建筑围合的院落式布局,典型院落净尺度为200m×50m,院落底部2层建筑设置便民配套设施和商店,为居民生活和出行提供便捷。居住院落管理模式容量控制在300~500户,有利于增强居民归属感和邻里关系。

图3 天津八大里街区区位

图3 天津八大里街区区位

 

2)养老服务实施分级布局的服务结构。(1)机构型养老项目规划伊始即在四信里内规划布局1处机构型养老院。中海地产结合社区情况,将此处养老院精心设计打造成中海首个城市型创新养老落地项目“中海锦年长者公寓”,现已正式投入使用,为不同阶段的老年人服务。(2)社区型养老规划初始即在四信里和五福里各设计1处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皆处于邻里街坊的核心位置(步行3min可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日间照料服务。(3)居家型养老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大量普通住宅进行适老性设计,从院落街坊到住宅户内,设计出整套适合老年人出行的归家路径,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条件(见图4)。

图4 分级养老服务结构

图4 分级养老服务结构

 

3.2 居家养老设计策略

“八大里街区四信里、五福里”属于普通住宅内适老性应用,具备普遍性及推广性。整个项目从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特征出发,结合环境、建筑、装修等专项进行一体化、全过程设计。设计不局限于无障碍设施,更使普通住宅具备居家养老条件,这也是提高住宅品质的有效途径。

项目不局限于室内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更注重建设居家养老社区,关注区域覆盖老年人活动场所及归家路径:室外环境-公共区域-套内设计。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发现儿童活动时间与场所内老年人具有高度契合点,因此,做好一老一少年龄段的关怀设计,基本可实现全龄化人群的居住需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2.1 室外环境

1)居住环境识别度城市风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新八大里街区的显著特点。在城市设计之初,设计一直强调街区的识别度,在建筑风格、色彩搭配、材料构成方面实现和谐共生的同时提取变化和标识性。(1)院落的识别性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衰退,为方便老年人快捷找到家门,故在不同院落入口设置不同建筑造型及铭牌(见图5);(2)楼门的识别性景观深化设计期间适逢天津筹备全运会,故在住宅楼门口设置运动主题铭牌,便于老年人识别和记忆,且在住宅入户道路地面上设置地雕楼牌号,大堂主入口两侧分别栽植不同种类的景观树,并设置不同样式的休闲座椅,便于识别(见图6)。

2)室外环境无障碍小区环境从院落出入口到建筑内部实现全程平接(见图7)。进入院落出入口纵坡坡度不大于3%,进入院落场地则尽量减少场地高差,作为居民长时间的活动场所,保证活动场地坡度不大于2%,高差部位的缓坡坡度不大于5%。住宅建筑出入口作为危险地带,设置平坡入口,坡度不大于1:20,方便老年人回家。

3.2.2 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主要考虑安全和便捷性。在处理信报箱时,考虑老年人不宜弯腰、下蹲或踮脚取物等动作,故信报箱的高度需按老年人的伸手范围进行设计。规范要求信报箱底边距地不小于400mm,顶边不大于1700mm。考虑到适老化特性,设计信报箱底边距地不小于600mm,顶边不大于1600mm。

图5 院落入口造型处理

图5 院落入口造型处理

 

图6 楼门标识性处理

图6 楼门标识性处理

 

图7 小区环境无障碍处理

图7 小区环境无障碍处理

 

楼梯及电梯间等公共空间需保障人员出行安全。采用无障碍电梯,内设扶手,保障乘梯人安全。由于老年人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下降,上下楼梯时易发生绊倒等危险,故在楼梯间隙增加挡条,提高安全性。老年人外出归来时大都随身携带挎包或购物袋,入户时提重物开关门易造成不便,需在入户门处增加挂钩便于放置物品,挂钩高度控制在1200mm。

3.2.3 住宅套内

3.2.3. 1 门厅玄关

1)户门减高差对轮椅老年人而言,门厅处正常凸起的高度阻碍其出行,易发生危险,故降低门厅过门石高度或采用倒角方式弱化凸起高度,减小阻碍。

2)玄关小坐凳玄关柜高度850mm可做支撑台面,应配置小坐凳方便坐姿换鞋,底部高度控制为300mm,且不宜过深。

3)一键开关玄关处设置照明一键开关,方便老年人记忆及操作,开关安装高度设置为1100mm,照明开关设置为单开或双开面板,方便老年人识别操作(见图8)。

3.2.3.2 厨房

1)厨房门为吊装推拉门,地面无凸起轨道,方便老年人进出使用。

2)橱柜地柜高度在850mm以内,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橱柜地柜局部改薄,便于老年人坐姿使用;厨房吊柜操作台上方增加局部照明灯具,满足老年人照明要求;厨房吊柜增加下拉拉篮,方便高处物品取放。

3)老年人体力有限,为方便油渍清洁,厨房灶具墙面增加不锈钢耐污板;厨房灶具选型为延时报警灶具,电源插座的设置应远离明火(见图9)。

3.2.3. 3 卫生间

1)卫生间坐便器位置预留电源,居民可配置智能马桶盖或自动起降仪;卫生间坐便器旁安装安全扶手或预埋连接构件,方便老年人起身等动作。

2)独立淋浴房具备收水作用,门口设置不大于15mm的泛水槛,且门扇为推拉门;为避免老年人因地滑而摔倒,淋浴房采用拉槽防滑设计;浴霸选用风暖浴霸,避免光暖产品对眼睛的刺激,且可提前预热浴室,消除温差;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坐下及起身等动作更吃力,因此在淋浴房墙面安装扶手及坐凳。

3)考虑到老年人在卫生间发生意外时的施救问题,在卫生间门的选用上摒弃常规的内开门,采用外开门、推拉门、双向门及门中门等多种形式(见图10)。

3.2.3. 4 起居空间

1)为满足老年人晾洗及储物需求,在客厅阳台位置增加晾衣杆和储物柜。

2)室内装修时壁纸及灯光选用暖色调,避免刺眼和昏暗,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室内光环境;墙面材料为米色硅藻泥,环保健康。

3)实施过程中注重细节处理。如户内门把手应为平杆式,对手腕力量要求不高,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卧室插座高度由原距地300mm调整为650mm;墙体阳角处以圆角方式处理,降低磕碰对老年人的伤害;卧室设置双控开关,在卧室门口及床头位置分别设置照明开关;在卧室及通往卫生间的过道中设置小夜灯;主要起居空间的地面采用实木复合地板,降低磕碰对老年人的伤害等(见图11)。

4 结语

根据我国居民养老及市场发展现状,现阶段远未达到“90-7-3”比例的养老模式,参考日本、韩国等邻近发达国家经验,应大力提倡居家养老模式。居住区设计需从政策及规划层面伊始即进行宏观布局,养老应以家庭为单位,依托社区并以机构为补充,逐渐完善我国住区的医疗配套,构建健全、便捷、可实施的养老体系。

图8 门厅玄关适老性应用

图8 门厅玄关适老性应用

 

图9 厨房适老性应用

图9 厨房适老性应用

 

图1 0 卫生间适老性应用

图1 0 卫生间适老性应用

 

图1 1 起居空间适老性应用

图1 1 起居空间适老性应用

 

普通住宅内的居家养老仅是终端的体验模型,也是最为基础的细胞单元。通过精细化设计,精确控制施工质量,不需太高成本即可实现。随着养老市场放开,政府及地产商应转变思路,在走专业化的同时,将视角更多投向大众社会的适老性需求。养老服务不仅服务于狭义的老年人,更应服务于全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1]周燕珉,秦岭.我国老年建筑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和趋势展望[J].新建筑,2017(1):9-13.

[2]范书南,郭海岚,董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4):996-999.

[3]王雪,赵成玉,白灵丽,等.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4):1012-1015.
Exploration of Design Suitable for Seniors in Common Residence——Taking the Residential Design of Sixinli and Wufuli in Badali District in Tianjin as Examples
148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