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用地的场地适应性探讨
1 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的常见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70%,可供耕种的土地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占用土地的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西部地区,山多地少的形势尤其严峻。然而,在西部地区的城乡规划设计实践当中,设计人员往往不顾现实情况,照搬理论,或者平原地区的规划设计经验,造成“规划图件很壮观、项目落地很困难”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有多方面。在设计环节,往往在城镇用地选择的时候就已经留下隐患,比如:不顾人多地少的现实,用地规模求大、功能贪全,甚至占用耕地;不顾地形坡度的差异性,道路体系过度追求环线贯通、主要道路(轴线)求平直壮观;不顾地形的复杂性和现状街道的历史性,过度追求车行道路的宽大平直,导致历史文脉丧失,失去城镇的个性,也易造成巨大的拆迁压力等。当然,也有不少的设计师在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做到设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镇总体规划》(2015—2030)就是一个良好的尝试。
2 水坝塘镇发展背景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水坝塘镇位于桐梓县北部,东抵芭蕉乡,南接黄莲乡及正安县庙塘镇,西连羊磴、木瓜镇,毗邻重庆万盛区,北邻狮溪镇、重庆南川区(见图1)。水坝塘镇处于桐梓—重庆南川区、桐梓—正安302省道、万盛—正安、绥阳三大交通线交会点,是桐梓县北部乡镇的重要交通中转站。
1992年7月“撤并建”时,由水坝塘镇、福官乡、三会乡合并为水坝塘镇,辖二坪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共7 222户26 951人(桐梓县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全镇辖区面积166.76km2,总耕地面积1 922hm2(28 830亩)。
2.2 区位条件
水坝塘镇是桐梓县城北部副中心,位于黔渝交接地带,南距桐梓县城120km,北距重庆市南川区城区80km、距重庆市区140km,314县道松小公路和302省道穿境而过,是桐梓—重庆南川区、桐梓—正安302省道、重庆万盛—正安、习水—正安四大交通线交会点,位于桐梓县域北部羊磴、狮溪、芭蕉、黄连4乡镇的交通区位中心,与羊磴、狮溪、芭蕉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与南川、万盛、綦江、正安4县区形成“2小时联系圈”。
水坝塘镇也是桐梓县重要的旅游交会节点,从水坝塘镇向西可至桐梓、遵义,踏上红色之旅,向东可经芭蕉入正安、绥阳体验自然生态旅游,向北可取道南川至重庆中心城区感受都市生活,向南从深龙村至黄莲乡可尽赏原始风光。
2.3 地形地貌
水坝塘镇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地形切割较大。相对高差一般为200~500m,最高点位于乡境南部的三角架山头,海拔高程1 652m,最低点位于西部的三岔河出境处,海拔高程约400m。区内地貌形态有河谷侵蚀斜坡河谷地貌、溶蚀峰丛谷地地貌、侵蚀低中山地貌等类型,为岩溶地貌中的丘陵谷地。部分地区的地质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 水坝塘镇用地选择策略
水坝塘镇具有悠久的历史,镇内老街风貌未能得到较好保护。随着公路运输发展,镇区在山谷地带沿公路纵向拓展,形成了狭长的带状结构形态。
水坝塘镇镇区建设用地受地形限制,总建设用地面积明显不足,仅为30.03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36.18m2,远远达不到中心城镇的要求。同时,现状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偏高,主要因受农村居住方式影响,独立式住宅较多,用地分散,缺少规划,土地利用率偏低,尽端式道路较多,不成系统。
基于上位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与城镇远景发展的现实需要,水坝塘镇的规划定位于桐梓县次中心城镇、县域北部重要的商贸与物流中心,远期人口规模为1.7万人,用地规模将达132hm2。而现状镇区周边可用地的数量已经不多,即使周边可以纳入建设的缓坡地也极有限,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用地条件的适宜性评价、对外交通与现状城区联系程度以及用地发展潜力等因素,近期主要依托现状镇区向南面发展。镇区跨河向北的山体坡度较大,不宜建设;向南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面积有限,难以满足中远期发展的需要,故在三岔河沿狮溪河河谷地带发展城镇新区。新区选址于现镇区西北向,狮溪河两侧。该方向是水坝塘经狮溪镇连接重庆南川的通道,松坎—木瓜—羊磴—水坝塘—狮溪—南川一级油路的建设将有利于水坝塘镇对接狮溪,融入南川,为城镇发展带来动力。新区地势相对平整,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较多,能够满足镇区发展的需要。
从镇区的空间形态分析,新老两片区在空间上相距仅1.2km,故镇区用地布局采用组团式组合发展模式,组团间以资源共享和基础设施共建为原则。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使组团间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统一协调各组团之间的用地布局和空间发展方向,将自然山水、农田景观组合于镇区组团之间,形成楔形绿色空间,创造具有良好生态空间的城镇结构。
老镇区的南向山地有一定坡度,但作为住宅用地是适宜的,可以作为城镇新增住宅用地及其配套设施。老镇区的北向现有部分河滩地带,但是岸线曲折、地块零散,难以有效利用,规划将防洪堤建设与城镇商业发展轴建设、景观轴建设相结合,对河道岸线进行整理,扩展了大片平整的建设用地。在交通组织与城镇功能布局方面,规划结合现状格局与地形,对现状道路体系进行梳理,突出干道、整合支路、疏通巷道,重点打造沿河景观商业发展轴。
新镇区的建设用地可分为两大块:一是河西的高台地,面积较大,以林地、旱土、荒地为主,有少量的水田耕地和居住用地;二是河东的河滩地,以农田耕地为主,有少量的旱土、林地和居住用地。由于新区是城镇功能在空间上的扩展,除车站、水厂等大型基础设施与老镇区共用外,一般的城镇功能与配套设施均有布置,主要设置在河西台地上。针对河东的河滩地,规划结合现有耕地为主的特点,基本保持其农业性质不变,但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依托新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机结合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打造现代农业休闲中心,实现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收益。同时也可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带动整个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和相关产业转型。
4 结语
山地城镇的发展,受区位交通条件的限制,外部环境条件有限,内部受制于紧张的人地关系,发展空间有限,但往往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另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东西部共同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只要有责任心,深入细致地调研,善于思考,合理布局,就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营造美好的山地城镇人居空间。
[2]廖林林.山地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利用问题浅析[J].居舍,2019(21):5.
[3]梁影君.原生态山地社区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8):20-21.
[4]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黄光宇作品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6]许健坤.虹镇老街的“新生”———探索紧凑型用地条件下高品质社区交往空间[J].城市住宅,2017,24(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