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产车间火灾后检测评估与加固修复
1工程概况
某工厂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其3号厂房为一幢3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房屋纵向(东西向)总长98.06m,横向(南北向)总长18.0m,各层层高分别为6.5,6.5,5.0m,檐口标高18.000m。房屋结构平面如图1所示。
2火灾原因分析
3号厂房3楼车间因电气线路故障造成周围可燃物起火,引起火灾,火灾持续约2h。此次火灾造成3号厂房3楼车间内部生产流水线5条、不锈钢带12条、镍药水、PP塑料槽、部分产品等物品烧毁,同时1楼车间和2楼车间不同程度受到水喷影响。火灾过火面积约1 600m2。该起火灾起火的直接原因为工人下班后未按规定关闭1号生产线电源,生产车间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起火。根据现场调查,本次火灾主要的燃烧物是摆放在房屋中间的两列电镀槽,其主要材料为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材料。室内电镀槽及电器设备中其他塑料等已全部燃尽。火灾后内况如图2所示。
3火场残留物调查
1)外窗玻璃爆裂脱落,现场检测表明,房屋3层除部分开间未过火部位的窗户玻璃保存完好外,其余外墙上的塑钢窗框已经完全燃烧,玻璃爆裂脱落。爆裂脱落的玻璃中未发现软化或黏着等现象,说明靠外侧火场温度在700℃以下。
2)房间内部搁置电镀槽的铁制支架存在一定的扭曲变形,说明在火场内部对应温度大于700℃,但未见铁器或铜器锐角变圆现象,表明最高温度不超过1 000℃。
3)一般过火区域内的电镀槽、电气设备中的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已全部燃尽,对应温度大于400℃。
根据现场残留物判断,房屋主要着火位置(电镀槽摆放位置)的过火温度大于700℃,但低于1 000℃,其余位置的过火温度在400~700℃。
4混凝土表面灼着温度分析
通过混凝土表面损伤现象可大致推断出混凝土表面灼着温度,参考CECS252∶2009《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附录B表B-1,主要从混凝土颜色、爆裂剥落情况、开裂情况及锤击反应等多方面综合判断表面灼着温度。整个3层,2个楼梯间等未过火部位存在表面油烟,其余过火部位的损伤现象基本一致,混凝土构件表面的粉刷全部脱落,混凝土表面颜色为浅灰色,且存在裂缝网,裂缝宽度介于0.05~0.10mm,小于0.30mm,屋面板混凝土有小面积剥落,个别梁、柱等构件的角部混凝土有剥落现象,锤击混凝土表面,声音较响亮,表面有明显痕迹,未出现明显损伤,据此分析,大部分混凝土构件的表面灼着温度约为500℃。
5火灾后损伤状况分析及评估
5.1损伤状况检测
根据火灾后该生产车间过火区域的结构构件(主要是3层柱、屋面梁、板)的损伤检测,房屋的3层分为过火和未过火2个区域,未过火区域主要集中在房屋(1)~(2)轴和(15)~(16)轴等两端开间,这2个开间有楼梯间,该区域表面被油烟覆盖,未发现明显损伤。而过火区域的损伤程度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1)混凝土构件表面的粉刷全部脱落。
2)从损伤特征来看,混凝土表面颜色为浅灰色,且大部分屋面板上存在裂缝网,裂缝宽度在0.10~0.15mm,小于0.3mm。锤击混凝土表面,声音较响亮,表面有明显痕迹。对过火构件钻取芯样进行碳化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碳化深度约为15~20mm。
3)部分屋面板混凝土有小面积剥落,剥落处有露筋。
4)部分梁、柱等构件的角部混凝土有剥落现象。
5)局部3层楼板的找平层出现裂缝和起壳等现象.
6)由于火灾引起屋面部分堆放的杂物燃烧,导致(4)~(5)/B~C轴和(6)~(8)/B~C轴等屋面位置处的防水卷材破坏。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房屋3层楼板个别位置存在贯穿裂缝,受救火时喷水的影响,多处板底存在渗水痕迹。
5.2火灾后评估与结构验算
5.2.1火灾后评估
根据房屋火灾损伤情况的调查,房屋3层部分中,未过火部分的构件损伤等级为Ⅱa级,部分损伤相对严重的梁、柱以及部分过火的屋面板的损伤等级为Ⅲ级,其余过火部分的构件(3层柱、屋面梁、板等)的损伤等级为Ⅱb级,在3层结构中,3层混凝土柱中Ⅲ级构件占总构件数的6%,屋面混凝土梁中Ⅲ级构件占总构件数的8%,屋面混凝土板中Ⅲ级构件占总构件数的78%。
房屋3层及以上部分过火后的混凝土构件推定强度降低为C24,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C30。
5.2.2火灾后承载力验算及存在的不足
根据该房屋的实际结构形式,按6度抗震设防,Ⅳ类场地土,框架抗震等级四级,对受火区域的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验算中混凝土强度取C25,考虑到火灾影响,将屋面使用荷载由设计的5.0k N/m2降低为2.0k N/m2,梁、柱的实际纵向配筋取折减系数0.9。经计算房屋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3层混凝土柱和屋面混凝土梁、板的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混凝土柱的箍筋配置不足。
2)房屋3层楼板个别位置存在贯穿裂缝。
3)局部3层楼板的找平层出现裂缝和起壳等现象,部分屋面位置处的防水卷材破坏。
6加固及修复方案
由于房屋3层部分火灾后存在一定的损伤,承载力有所降低,而且火灾对房屋结构的耐久性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对火灾后房屋3层部分进行维修加固处理。加固后房屋屋面的使用荷载不得大于2.0k N/m2,根据检测报告及现场调查情况提出如下加固方案,加固平面及节点详图如图3~8所示。
1)对所有过火区域的混凝土梁、板均应凿除疏松部分的混凝土,清洁处理后,用聚合物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
2)对混凝土损伤等级为Ⅲ级的,在聚合物修复的基础上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提高梁、板、柱的承载能力。
3)拆除屋面受损防水层,重新铺设屋面防水层。
4)凿除3层楼面上受损面层,重新浇筑细石混凝土面层,对于存在裂缝的楼板,如裂缝宽度不小于0.2mm时,采用环氧树脂浆液灌注处理;裂缝宽度小于0.2mm时,采用表面封闭法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灌注处理时,首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裂缝表面封缝可靠,灌胶嘴安装间距合适,灌胶顺序和操作要求规范,确保灌胶密实。
7结语
1)通过对火灾后结构的检测和评估,针对火灾后结构的损伤程度、损伤范围、损伤类型,按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采用修复与补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结构损伤及承载力要求,满足使用功能及经济性要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2)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该工程顺利圆满完成并重新投入使用,目前已竣工2年多,效果良好。
3)此项工程的实施,为火灾后房屋结构的检测评估、结构加固及修复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浙江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