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区开放”规划理念的中央商务区建设——以济南市CBD为例
0 引言
随着“街区开放”“小街区、密路网”等词汇出现,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的“砸墙”政策引起热议。当前,许多新建住宅小区不仅未实行所谓街区制,其中部分甚至实行“大街区、大尺度”空间布局,“街区开放”热度降低。“街区开放”不能仅局限于打通住宅围墙、控制街区尺度等方面,要根据城市不同地区与实际情况来推广街区制,而中央商务区因开发强度大、网络密度高,更适合“小街区、密路网”布局模式,易推广街区制,且可成为城市“街区开放”的典型示范区。
1 国内外街区制发展历程
1.1 国外
“街区”一词对应英文单词中的“Block”,是指由城市道路及沿道路建筑划分的城市地块,是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基本平面单元。在空间上,构成街区边界的要素十分明确,即由城市道路及其沿街布局的建筑组成;在功能上,街区是居住、商业服务及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相互结合的载体,是构成邻里生活的基本单元。
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制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经历了较长发展历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1)18世纪工业革命前城市以广场和教堂为中心形成小尺度、开放式街区;(2)工业革命时期通过机械化生产形成大尺度、功能单一的建设模式,是街区制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期;(3)19~20世纪以柯布西耶、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开始对传统城市街区肌理产生强烈冲击;(4)新时代开始反思城市空间和现代建筑的关系,凸显以人为核心的小尺度、开放式、功能复合的街区发展模式。
从传统、开放式的街区制到工业革命和现代主义冲击下的变革再到人文主义下的小尺度、开放式街区制的回归,最终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小尺度、开放式、功能复合”街区发展模式,街区制发展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开放式街区布局紧凑,各街区相互联系,交通可达性高。小尺度街区可增加街区外部公共空间界面,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的使用率,提升城市街区活力。功能复合的街区可使城市的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活动在街区得以实现。
1.2 国内
我国街区制从建国伊始一直以封闭式、大尺度街区为主。因住宅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在我国街区渐已成为住宅小区的代名词,其中大部分住宅小区为封闭式。我国封闭式住宅小区的首个建设发展高峰期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单位”成为人们就业、住房及相关生活物品的负责主体。城市中出现相互独立的“街坊式住区”,街坊成为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大院,为广大职工提供各种福利,开始产生大企业、大机关、大院校等大院模式。路网沿用前苏联的大街区、大尺度的规划布局模式,与大院制社会组织契合。
第二个建设发展高峰期是在20世纪末,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消福利分房模式,住房逐渐商品化,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然而,封闭式住宅小区仍是国内住宅小区开发的主流,越高端的住宅小区封闭性越强。这种住区开发模式在随后十几年内一直未有大突破,在此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快速获得土地出让金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出让大量土地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闭式住宅小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街区制起步时间较国外晚,发展历程较短,尚处于不断学习、借鉴和完善的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街坊式住区”到20世纪90年代的“小区内街区式住区”再到21世纪初的“居住街区住区”,我国街区理念也由传统的注重封闭围合转变为现代的注重开放共享。
2 中央商务区的街区开放与空间共享规划思路
2.1 促进开放空间营造
街区开放应树立“共享、包容”规划理念,促进城市中开放空间的营造。对城市中央商务区而言,由于其功能复合多样、人流和车流量较大、社会群体复杂,公共空间资源配置尤为重要,故规划应体现“公平、共享”理念,营造宜人的开放空间,以提升城市整体的活力和品质。此外,应根据中央商务区实际情况,挖掘周边有潜力的存量微小公共空间,通过完善步行网络将城市中各开放空间串联,最终形成联动共享的开放空间网络。
2.2 加强与周边社区关联
城市中央商务区因规划规模大、投入资金多、对外吸引力强,故其建设速度快,在此种情况下,易忽视公平性、“人性”以及周边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发展需自治和互助,将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还需居民参与,目标在于对居民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合、规划和落实,进而提升其生活品质。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中心,高度集中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并兼具金融、商贸、服务、展览等多种功能。虽有多功能复合于中央商务区,但其仍无法脱离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联系而独立存在,职住比应相对平衡。脱离社区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会加剧城市中心的交通拥堵,使城市中心丧失应有的活力,无法让公众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中央商务区因其功能复杂性,多会出现中心地区经济社会矛盾复杂,社会分级、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公平正义丧失等问题。规划首先应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其方便快捷地与周边社区及其他区域联系;其次,通过将中央商务区的资本、功能外延到周边社区,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最后,保留原有具有地域特点或历史悠久的建筑,传承其文化特色。
3 中央商务区的空间共享与街区开放实践
3.1 规划背景和项目概况
济南市中央商务区是2015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实施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济南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域,北至工业南路、南至经十路、西至华阳路、东至奥体西路,总面积约3.2km2(见图1)。
济南市中央商务区摒弃传统的“写字楼+商业模式”,以金融创新为主,打造具有全方位需求体验的现代都市,规划采用国际知名设计机构SOM公司的方案,将景观设计与商业规划融为一体,着力打造宜居乐业、人文自然优雅的生态典范(见图2)。
3.2 开放式公共空间,实现城市资源共享
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城市生活品质提升成为人们的一种愿景,公共空间营造将成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城市公平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方式。济南中央商务区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建设串联南北的绸带公园,横穿整个CBD,保持步行连贯性,同时利用景观设计,融汇济南特色植被,塑造“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美景,打造最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见图3)。此外,在CBD中央区域设置大型绿色开放空间,力求让其成为城市吸引点,有效促进城市资源共享。
3.3“小街区、密路网”发展模式,打造宜人空间尺度
济南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小马路、小地块、小退界、小绿地、小转角”的“五小尺度”宜人街区,为CBD及其附近居民打造“小尺度、小街区”生活。开放式街区提倡小尺度空间,以增加行人出行安全性、景观连续性、地块串联性,让人们可在大城市中感受“小生活”(见图4)。济南市中央商务区的街区模式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案例经验,同时也是对我国倡导的“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制的实践,有利于提升土地价值和开发效益。
4 结语
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易于与城市互动,街区开放不是简单的“砸墙”行动,也不是“窄马路、密路网”的表面形式。当下,街区制的推广因涉及政策制定、产权划分及居民隐私等问题遇到较多阻力,而城市中央商务区因其功能复杂性,对街区开放模式具有更多包容性。实现街区开放与空间共享,不局限于社区开放,应从转变理念开始,树立城市共享理念,营造舒适的开放空间,可通过在中央商务区推广街区开放模式进而让公众适应并接受小街区规划理念。街区开放本质上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保障更需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及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新时代,从街区开放到空间共享,最终实现城市包容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政府、开发商、规划师和城市居民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
[2]肖亮.城市街区尺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3]汪碧刚.中西居住文化背景下的街区制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5):136-144.
[4]卡尔索·富尔顿.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叶齐茂,倪晓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OIKONOMOU 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Block in the European City[C]//Proceedings of 2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Our Common Future in Urban Morphology”,2014.
[6]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