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适老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探析
0 引言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接近2.5亿,已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可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其日常活动空间逐渐向住区及住所附近收缩,因此在住宅建设、社区营建领域应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怀。
由于缺乏规范的刚性约束,目前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出现如缺乏老年人活动场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适老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以下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需求出发,探索适老型住区外部空间优化设计的可行策略,以期为老年人提供理想的住区生活空间。
1 老年人对住区外部空间的基本需求
1)安全鉴于身体特征,安全性是老年人对住区外部空间的首要要求,安全的户外空间是突破老年人心理障碍、吸引和鼓励老年人开展户外活动的基础条件。在外部空间方面,人车有效分离、无障碍场地设计、合理的安全保护距离等均为重点考虑因素。
2)社交邻里社交是老年人建立归属感、实现自我认同的理想方式。建立与邻居之间的社交群,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阅历、文化认知与友人分享,舒缓老年人因缺乏家庭沟通而表现出的孤独、失落、忧郁等负面情绪。因此交往场所的设计、交往方式的引导也是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内容。
3)活动为吸引老年人走向户外,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必不可少,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亲子活动等都是老年人日常接触最频繁的活动。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往往是几种活动交替进行、相互兼顾,因此要结合老年人的活动习惯合理布局活动场地和活动路径。
4)舒适老年人是使用和感受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时间最长的群体,因此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精力、体力特点及审美倾向,提供更舒适、便捷的休息设施,营造宜人的绿化景观环境,提高和延长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率与时间。
2 国外案例借鉴
2.1 新加坡海军部村庄
新加坡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是新加坡首个专为年长者打造的公共组屋综合项目,被誉为“未来公共住房的典范”(见图1)。项目出发点是为年长者打造一个宜居空间,应对新加坡正面临的社会老龄化。但村庄又不能被简单地视作老年社区,因为这里还有许多服务其他人群的设施,如托儿所、商业零售、小贩中心等,目的是让各阶层、各年龄人群真正融合,而不是社会区隔。该项目在无障碍设施、共享活动空间、立体花园营造等方面的设计成为老年综合社区的设计典范。
公寓内外处处可见为年长者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平滑的进门坡道(替代门槛)、扶手、防滑瓷砖、无障碍电梯等,保障老年人出行无忧。室外多处设有紧急拉绳,住户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拉动拉绳后,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乐龄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
为提升服务水平与空间品质,采用立体分层的设计手法,顶层为社区公园,除梯田绿化景观外,还是开放的社区农场、社区活动中心,其间布置了长椅、健身器材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老年人可来此锻炼、聊天或打理花草(见图2);中层为医疗中心,是养老社区的标配内容,方便居民就近就医;下层为社区广场,是完全公共的环境,居民可在此组织活动。
为鼓励年长者走出家门接触社会,海军部村庄鼓励入驻商户给年长人士提供工作机会。村庄的屋顶花园还开辟150m2的社区种植园,让爱好耕种的居民种植蔬菜和草药,重拾旧时村庄情怀。
2.2 日本港北新城养老地产
由于日本土地资源紧缺,政府不主张建设大型养老机构项目,提倡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加强与社区的互动,构建“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社区。日本养老产业开发以居家型老年住宅为典型模式,在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介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养老地产改善传统居家养老环境,注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日本港北新城是居家型老年住宅的典型项目,如图3所示。该项目的主要特点如下。
1)住宅产品多元化港北新城将老年人居住空间与其他居住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居住社区内,强调居住人群的融合互动和居家氛围的培育,住宅产品有老少户住宅(二代混居)、老年人专业住宅(需护理)、养老公寓(能自理)等多种居住类型。
2)服务设施人性化依据老年人健康程度,针对不同人群,分区域配置不同特色的配套设施,满足其健康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入高科技智能产品,构建无障碍生活环境,在生活设备上进行人性化设计,为老年人独立行动提供方便。鼓励老年人培养爱好活动,并为其提供休闲健身、老年课程、艺术演出等丰富的集体活动和业余生活。港北新城户外空间如图4所示。
3 适老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思考
3.1 安全友好的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的户外环境可为老年人在出行、参加社区活动时创造自主、安全、方便的通行和使用环境。主要包括无阶化场地设计、缓坡度道路设计、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及清晰简易的标识系统等。
1)无阶化场地设计要求在住宅出入口、道路路缘石和公园广场场地设计时必须设置坡道,以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全通行。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20,并至少单侧设置扶手(见图5)。
2)缓坡度道路设计要充分满足老年助力车、轮椅等设施的通行条件,建议道路纵坡不超过1:30,如受地形影响需超过时,需分段设置中间休息区,休息区需满足轮椅回转,长度不小于1.5m,同时坡道要进行防滑处理。
3)人车分流交通组织要求尽量在住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无车化出行环境,尽量将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分成2个独立的系统,在其交叉处设置老年人优先通行标识;在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行人优先过街信号管控和老年人专用人行横道线等。
4)住区内的标识系统要简单清晰,便于老年人理解和识别考虑到老年人记忆力和空间辨识能力的衰退,在居住区内部一些重要的活动场地或路口地带,均需设置清晰明确的标识系统,使老年人可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观察到,避免建筑或绿化遮挡,并避免在阴影区或反光区安装标识牌。
3.2 分时定制的适老功能
要依据老年人的行为需求、活动方式、作息习惯等统筹安排满足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功能及空间布局。
老年人一天的活动空间主要在居室与社区内切换,社区范围外主要前往邻近的市场、公园、商店等,偶尔乘车前往较远距离场所。活动内容分为睡眠、家务、休闲娱乐、交往、体育锻炼、购物6类。其中与住区外部空间有关的功能包括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体育锻炼3类。以某适老住区为例,老年人分时分区活动区域布局如图6,7所示。
老年人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体育锻炼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都具有习惯性、规律性特征,通常早晚以体育锻炼为主,上午以亲子活动为主,下午及傍晚以休闲娱乐为主,社交活动穿插其中,其具体活动规律及布局建议如表1所示。
3.3 复合共享场所营造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是为居住区内所有居民提供服务,一方面,外部空间应该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网络,不同人群之间的活动空间应不仅没有边界,而且应高度融合;另一方面,外部空间是有限资源,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老年人建立一套独立而完整的活动空间系统,因此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既要优先保障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又要兼顾所有人群的需求。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老年人也渴望与年轻人接触,也希望在进行一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兼顾照看子女、与邻居交流等多项活动。因此老年户外活动场所尽量与其他活动场所相邻布局,或者在一块场地内兼容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多项活动,在照顾好老年人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消除不同年龄之间的活动边界;在视线组织上,老年人休息、闲坐空间尽量可接触到住区内的其他活动,“看”与“被看”的机会更应被积极引导(见图8)。
3.4 静谧舒适的景观环境
1)丰富景观要素可增加老年人与自然空间的接触绿意盎然的园林景观、四季变化的宅间小径、生机勃勃的庭院水景都是老年人在住区外部空间中喜爱的绿化景观要素。另外可提供一定区域的自种植区,丰富老年人户外生活,实现绿化可观赏、草坪可进入、绿荫可乘凉、区域可种植、果实可采摘。
2)人性化的休憩设施可提升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舒适性座椅、凉亭、长廊均为老年人经常需要的休憩设施,要结合老年人的活动路径和场所增加设施数量;在布局上应满足老年人的交往习惯,座椅朝向人群活动多的公共空间,成组摆放的座椅更有利于老年人交流;在设施尺寸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身高、体态特征,座椅应设置扶手、靠背,坐面高度为400~450mm(一般成年人为450~550mm),扶手高度为180~220mm,座椅周边应留出轮椅空间。
3)景观布局强调空间围合与庇护,提高老年人心理安全感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背靠建筑、景墙、植物让他们感觉更安全,因此活动场地尽量形成围合式的空间布局,场地边界设置树荫、景观墙等庇护措施,从而提升场所的私密性,打造可为老年人遮荫、安全的休憩环境(见图9)。
3.5 简捷的应急设施
老年人的户外应急设施是确保老年人户外活动安全、提升住区日间照料水平的重要保障。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发生突发或紧急状况,需借助辅助设施确保老年人的安全和应急需要,因此应结合老年活动空间,布局操作简捷且易识别的应急设施。
1)应急室外照明系统保障老年人夜间出行与活动安全。
2)室外紧急呼救系统保障老年人在户外活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迅速联系家人或医疗救护中心,使老年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3)户外无障碍卫生设施在老年人急需卫生间或需临时清洗时不必返回家中,可就近处理。
4)老年人应急避难通道及场所户外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需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点,以及有时需借助轮椅等情况,在通道及场所的尺度、坡度及无障碍设计方面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4 结语
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进步,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注也体现了未来住宅产业向人性化、品质化、定制化发展的趋势。适老型住区外部空间是提升老年人居住品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社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住宅设计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适老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尚无明确的规范标准,面向老年人的空间设计标准也正在规划实践中被修正。希望通过本研究可激发社会对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关注,以期在“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家养老户外活动环境。
[2]王玮华.城市住区老年设施研究[J].城市规划,2002(3):49-52.
[3]魏钢,张播,魏维.社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5):26-30.
[4]赵秀敏,郭薇薇,石坚韧.基于老年人日常活动类型的社区户外环境元素适老化配置模式[J].建筑学报,2017(2):48-52.
[5]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