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量化分析及选择模型研究
0 引言
建筑业能源消耗巨大,且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建筑业造成的CO2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50%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工业化建筑开始,政府成为建筑工业化政策的主要驱动力,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纪颖波等
1 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工具分析
1.1 政策文本选择
为保证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选择时需注意以下2点。
1)以省市级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作为选取对象,省市级政府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为政策发布单位。
2)以与建筑工业化契合度最高、能体现政府部门态度的指导意见为选取对象,要求政策文本中必须明确提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战略规划及具体政策措施。
依照以上原则选取我国10个建筑工业化发展代表性省市的建筑工业化政策进行梳理(见表1)。
1.2 构建分析框架
1.2.1 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对建筑工业化产业活动的作用路径不同,并结合Rothwell和Zegveld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影响力的分类思想,将建筑工业化政策体系包括的基本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3种类型(见图1)。
由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特点及对政策作用对象的作用方式不同,本文将这3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作为建筑工业化政策二维分析框架的x维度(见表2~4)。
1.2.2 y维度:产业链维度
仅从政策工具维度对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进行归类,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建筑工业化政策的所有特征。作为建筑工业化政策的作用对象,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活动全生命周期的划分是决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建筑工业化产业活动生命周期划分为研发、投资、生产和消费4个阶段,并以此建立分析框架的y维度。
建立基于x维度和y维度的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见图2)。
1.3 定义分析单元及类目
根据详尽互斥及内容涵盖全面原则,本文对二级政策工具类目进行如下划分。
1)政策工具维度财政投入、面积奖励、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公共服务、项目保障、示范工程、土地保障、跨区域合作、目标规划、金融支持、行政审批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培育、法规管制、舆论宣传。
2)产业链维度研发、投资、生产、消费。通过对每份政策文本的仔细研读,并对政策条款中的每条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政策工具维度及产业链维度的划分,对已遴选出10份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的每项具体政策措施内容按“政策序列号—条款序列号”的方式进行编码,最终形成基于政策工具维度和产业链维度的建筑工业化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1.4 频数统计分析
1.4.1 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的x维度各类型政策工具所占比例如图3a所示。可看出,环境型政策工具44.30%占比最高,说明我国政府倾向于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供给型政策工具40.26%占比次之;需求型政策工具15.44%最少,说明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在需求侧激励力度不足。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技术支持占相当大的比例(48.84%),说明国家对建筑工业化在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技术开发比较重视,然后依次是财政投入(31.78%)、人才培养(9.30%)、公共服务(5.43%)、面积奖励(4.65%);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中,采用较多的是项目保障(34.09%),其主要包括通过政府工程强制使用装配式建筑、鼓励房地产项目使用装配式建筑推动市场,其次是示范工程(27.27%)、土地保障(27.27%)和跨区域合作(11.37%);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法规管制应用较多(24.11%),政府在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建筑工业化监管方面较为重视,其次为产业培育(20.54%)、行政审批支持(16.96%)、目标规划(13.39%)、金融支持(8.9 3%)、税收优惠(8.93%)、舆论宣传(7.14%),说明建筑工业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还不到位(见图4)。
1.4.2 产业链维度分析
在构建的产业链维度基础上进行频数统计,统计结果显示,10份建筑工业化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研发、投资、生产和消费4个阶段均有涉及,说明政策工具产业链维度的全面性较为完善。但从分布上看,如图3b所示,绝大多数政策工具被应用在建筑工业化生产阶段(56.49%),其次是研发(28.07%)和投资(13.33%),消费阶段最少,仅为2.11%,分布差异较大,说明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政策对消费阶段的重视度不足。
2 政策工具选择模型
2.1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根据政策工具选择理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政策工具特性、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及政策作用的环境。在选择建筑工业化政策工具时,除各项建筑工业化政策工具的政策优劣性是政府决策的主要因素外,建筑工业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即市场处于初始阶段还是成熟阶段也是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2.2 政策工具选择模型构建
根据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结果可发现:在建筑工业化市场发展初期阶段,经济激励类的政策工具对市场的促进作用明显,本文以建筑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为维度一,政策工具类型作为维度二,构建如图5所示的建筑工业化政策工具选择模型。
在建筑工业化处于初始阶段时,市场的低效和高风险特点决定了经济激励政策在此阶段的有效性,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优惠等政策工具在内的经济激励政策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通过经济激励减少市场风险,增加企业信心,达到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目标;目标规划、项目保障、公共服务等政策建立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也应积极采取。在建筑工业化处于成熟阶段时,市场已具备完善的调节机制,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激励行为逐步退出,此时只需保留部分政府监管措施即可。
3 结语
建筑工业化政策分析是复杂的过程,本文尝试对现有激励政策进行整理,采用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二维分析框架,对政策内容进行整体解构,呈现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工具的应用现状。基于所提出的政策工具集合,从政府和企业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的选择模型。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EB/OL].[2013-01-06].http://www.gov.cn/zwgk/2013-01/06/content_2305793.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EB/OL].[2016-09-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30/content_5114118.htm.
[4]纪颖波,李晓桐.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J].施工企业管理,2014(5):60-61.
[5]陈振基.我国建筑工业化60年政策变迁对比[J].建筑技术,2016,47(4):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