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绿色智慧”探析——以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

作者:李可昭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我国传统民居普遍具有良好的生态节能性,用独特建筑语言表达古老朴素的“绿色智慧”。绿色建筑是当下建筑行业的火热议题,而传统建筑的某些营造方式与绿色建筑理念不谋而合。研究以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总结概括其在适应地形、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防晒、材料选择等方面的绿色建筑经验。
关键词:建筑节能 传统民居 绿色建筑 被动式建筑
作者简介:李可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0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建筑设计只注重形式和外观,而忽略了对建筑生态节能性的考虑,仅寄希望于机械设备来改善室内环境,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潮下,大批国外建筑形式涌入国内,导致许多地区建筑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千篇一律。数百年来,鄂西南地区的民居营造积累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的被动式绿色建筑经验,通过对其适应地形、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防晒、材料选择等方面策略的研究分析,引导我国建筑设计向更绿色、更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1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

鄂西南地区指湖北省西南部,位于武陵山区北部,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该地区的气候特点较为复杂,虽在建筑热工分区中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但因其位于山区,海拔较高,相较典型的夏热冬冷气候,鄂西南地区夏季凉爽并无酷暑,且垂直气候分布差异较明显。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富有地域特色,其中为适应山地环境而生的吊脚楼是当地最典型的传统建筑类型。

1.1 选址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多分散布置于山地。由于该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当地居民把大部分平地留作农田耕种。民居大多选址于山脚或山腰的平整基地上,将平地留给正房和正房前的场坝,而偏房多采用架空做法,这种架空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潮湿,保证室内相对干燥。

1.2 布局形式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以单层和2层为主,其平面布局形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一字屋”(“一”字形)、“钥匙头”(“L”字形)、“三合水”(“U”字形)(见图1~3),其他平面形式多根据地形特点和居民个人需求将上述基本形式加以组合,形成丰富的平面布局形式(见图4)。

1.3 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遵循就地取材原则,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多采用石材、木材、土坯等当地易得材料,材料外表一般不加粉饰,直接暴露建筑材料的本色,色彩淳朴自然。

1.4 建筑构造

1.4.1 墙体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多是木板墙和石墙,少部分外墙采用土坯砌筑,内部隔墙多为木板。

1.4.2 屋面

建筑多为坡屋顶,形成深远出檐,不仅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墙体,更创造出丰富的檐下灰空间,延伸了居民生活空间,为居民创造了半室外的劳作与休闲场所。屋面多采用直接在椽架上铺设黑瓦的做法,而不铺设保温层,使屋面十分轻巧,夏季透气性能较好但冬季保温性较差。

图1“一字屋”传统民居

图1“一字屋”传统民居

 

图2“钥匙头”传统民居

图2“钥匙头”传统民居

 

图3“三合水”传统民居

图3“三合水”传统民居

 

图4 组合的平面形式

图4 组合的平面形式

 

1.4.3 门窗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均为木材制作且样式丰富,其窗棂的雕花图案多样,构图巧妙,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

1.4.4 特色构造

龛子、板凳挑和走马回廊等是当地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构造。厢房由吊脚支撑楼板,垂柱支撑走廊,上面盖以歇山顶,此种厢房被称为“龛子”,这种特色构造在当地多用于休闲活动和晾晒衣物被褥。板凳挑的作用是增大出檐,形成当地传统民居出檐深远的效果。走马回廊是当地民居最具艺术特色的构造,在2层楼板处两面或三面出挑形成回廊,配以木雕装饰栏杆,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2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绿色元素

绿色建筑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1],人们认识到建筑产业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不可逆的破坏,兴起了建筑界节能设计的热潮,绿色建筑相关理念在此期间初步形成并发展至今,但现在大众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误解。有些人将绿色建筑联想为一些高科技设备,如光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有些人则将绿色建筑和屋顶绿化划上等号,这都不是绿色建筑的本意,绿色建筑的核心观念是要改变粗放、浪费的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定义“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并无机械设备来改善居住环境,人们不得不凭借自身智慧,尽可能多地借用自然力量,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来创造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此种做法与绿色建筑理念不谋而合。鄂西南地区民居的营建经过数百年发展,在“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适应当地气候的被动式绿色建筑经验。

2.1 适应地形地势

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将平坦地势留作耕地。针对鄂西南地区多为山地的特点,当地传统民居通过吊脚形式来适应地形,充分尊重环境,尽可能减少土方开掘,最大限度保持生态和水土,同时也节省人力和物力。吊脚做法能使建筑脱离潮湿环境,为室内提供相对干燥的环境,其下部开敞也对空气流通有利。

2.2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能提高人体舒适度,降低室内温度,不仅为室内带来新鲜空气,还可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冬季,自然通风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鄂西南地区民居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首先,在选址上就有对主要风向的考量;其次,轻巧的围护结构、门窗对位形成穿堂风和在山墙上开口等措施,不同程度促进了自然通风;此外,当地体量较大的民居常在中部设小口天井,有的民居还有多个天井,堂屋和卧室等主要生活空间围绕天井布置,天井通风效果良好,其通风原理主要是“烟囱效应”,即热压通风,利用天井顶部和底部温度差产生“拔风”效果,相较同体量大进深无天井的民居,适宜的天井设置能有效保证自然通风。

2.3 深远出檐和丰富的檐下灰空间

鄂西南地区特色的“板凳挑”构造能扩大出挑,形成深远出檐,既可保护外墙使其免遭雨水侵蚀,又可防止夏季阳光直晒墙体而影响外围护结构得热,形成气候缓冲区,同时也增加了檐下灰空间面积。在夏季和晴朗的冬日,檐下空间也是居民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能为居民创造相对舒适的休闲和劳作场所。

2.4 屋顶隔热处理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中,部分民居屋顶采用双层瓦屋面构造,即下面铺设1层黑瓦,中间隔1个空气间层,上面再铺设1层黑瓦。此种构造在夏季有良好隔热效果,阳光照射到上层瓦后,吸收大部分热量,还有部分热量以辐射方式向中间空气间层传递,在空腔中气体随热空气变轻上浮,而上层瓦有一定开口,能带走部分热量,有良好隔热效果。

2.5 设置隔层空间作为热缓冲区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中,穿斗式构架占据其中较高的空间,居民大多利用此高度设置隔层。隔层大多被用于存放闲置杂物,房间不足时也可作为卧室。此隔层是1层主要使用空间的热缓冲区。在夏季,隔层可在受阳光辐射的屋面和1层主要使用空间之间形成空气隔层,开启隔层门窗加速空气流通,可减少进入1层的辐射热。

2.6 建筑就地取材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多使用石材、木材和土坯等当地易得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生态性。因鄂西南地区的山地,石材、木材和土坯等建筑材料丰富,使用当地材料可减少运输过程消耗的人力物力,节约建造成本。在民居拆除后,木材和石材等建筑材料多能重复利用,不像现代建筑拆除后产生很多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当地民居在选材方面的智慧也符合绿色建筑的节材理念。

3 结语

我国传统民居虽并非为绿色建筑或其他相关概念而建造,但为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且主动利用自然界的各种便利,在数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被动式“绿色智慧”。这是传统民居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成果,既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相对舒适且低能耗的室内热环境,又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在气候急剧恶化的今天,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仅靠传统的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但也不能因此而草率摒弃传统绿色经验,挖掘和借鉴本土积累的被动式策略是进行现代绿色建筑创作的有效途径[3]。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民居蕴含的被动式绿色建筑智慧,有利于建筑地域特色延续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清勤,叶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编制概况、总则和基本规定[J].建设科技,2019(20):31-34.

[3]宋晔皓,王嘉亮,朱宁.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思考[J].建筑学报,2013(7):94-99.
Exploration on the “Green Wisdom” of Traditional Houses——Tak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as Examples
148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