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能源利用研究——以朗诗常青藤五马渡养老项目为例

作者:赵方
单位: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已成为养老机构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其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关注。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将旧有建筑改造成养老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成本,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朗诗常青藤五马渡养老项目为例,对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养老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 旧建筑改造 养老设施 能源利用
作者简介:赵方,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品牌经理;

 

1 研究背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亿人,占总人口18.1%。当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包括家庭、社区及机构养老。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只依靠家庭和国家不足以解决养老问题。我国民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从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鼓励建立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社会力量成为养老主体,越来越多的养老企业兴建养老设施。

养老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无偿或低偿获取物业资源、市场租赁闲置物业,圈地建造养老设施。其中,以市场化租赁闲置物业资源最为常见,这些闲置的物业资源通常是老旧厂房、废弃的酒店公寓等,养老企业以市场价格租赁旧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在市场作用下,利润是企业生存之本。养老企业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还需追求企业利润,因此对养老建筑造价成本的控制要求更高。

2 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能源利用案例

五马渡项目为朗诗常青藤养老企业开设的康养型养老设施,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永济大道18号,在风景秀丽的幕府山风景区内,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服务于自理、半自理老年人,建筑面积约6588m2,床位数166床,项目层数为3层。五马渡项目遵循绿色建筑标准,在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能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5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了养老设施开办成本。

五马渡项目原建筑为餐饮酒店,因经营不善导致资源闲置。后被朗诗常青藤养老企业进行市场租赁,欲将其改造为养老设施。改造前,朗诗常青藤养老企业对项目进行了实地勘探,发现改造需面对如下问题。

1)原建筑为餐饮酒店,建筑空间为大平层,体块单一,整体类似于“豆腐块”,且内部无分割,进深较大(进深69m),通风、采光面积不佳(见图1)。

2)该建筑曾被改造过,改造部分为二楼地面,存在35cm落差,造成建筑功能布局受限。当前养老设施改造为建筑的第二次改造,改造较为困难,改造成本较高。

基于以上问题和需求,朗诗常青藤凭借朗诗集团多年绿色地产开发经验,结合养老设施的建设要求,在成本预算控制下,探索旧建筑改造中能源利用问题,尽可能降低改造成本。

2.1 节地与场地规划

1)项目选址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不断退化,行动上易产生障碍。因此,养老设施应选址于地面较平坦、环境较开阔之处。五马渡项目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永济大道五马渡广场旁,南靠幕府山麓,北傍长江,直通幕燕滨江风景区和燕子矶公园,满足老年人对地面平坦、环境开阔的需求。交通配置也是项目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五马渡项目与南京站直线距离4.5km,与市区中心直线距离11km,距离地铁上元门站2.1km,公交站在其800m范围内,公交线路有149路、307路,总体交通配置较齐全,不仅方便入住的老年人子女探望,也为入住老年人外出带来便利(见图2)。

2)建筑空间切分五马渡项目以健康、安全、舒适为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满足老年人的适老化需求。针对建筑大平层问题,积极寻找设计突破点,引入“手术刀”概念,将建筑切分为3个体块,体块之间用采光连廊连接,有效解决大平层问题,也增加建筑采光面积(见图3)。空间切分遵循平面空间“分”和垂直空间“合”原则:平面空间“分”是将平面空间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分别为协助区、照护区和商业区(活力区)(见图4);垂直空间“合”则是1楼与2楼的区域功能相对应(见图5)。这种切分方法使内部动线更灵活,可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效率。

图1 五马渡项目建筑旧貌

图1 五马渡项目建筑旧貌

 

图2 五马渡项目周边交通配置情况

图2 五马渡项目周边交通配置情况

 

3)公共空间设置养老设施的内部空间根据JGJ450—2018《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进行设置,采用灵活的多功能设计,增大空间功能,便于未来进行实际更改及调整。五马渡项目是日式养老风格,融入日式养老建筑设计细节。在门厅和过厅过道等公共空间设置上,讲求实际尺寸,为老年人规划出较为充足的活动空间。这种空间设置看似浪费,实则增加了老年人的体验感,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宽敞的过厅过道还具有多功能和便捷管理的作用。五马渡项目对宽敞的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区隔,利用活动面板进行多功能分区,为养老设施在同一时间开展多种类型活动提供场地,也保证家庭宴会的隐私性(见图6)。

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五马渡项目原建筑未设保温,建筑改造时,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主体的基础上对建筑外窗进行更换,以保证保温效果。外窗是隔热金属多腔密封窗框,选用玻璃为6中透光Low-e+12空气+6外窗,配合Low-e中空双层窗的使用,减少夏季过多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对降低室内空调能耗起到积极作用(见图7)。

五马渡项目室内采用VRV+全热交换新风系统。VRV系统具有节能、舒适、运转平稳等优势。各房间根据人员有无现状,可进行独立调节,满足不同房间空调负荷需求。新风为使用者提供新鲜空气,带走室内污染物、CO2、异味等,为老年人的室内生活提供健康呼吸保障。五马渡项目使用新风全热交换器,通过管道将室外空气温度调节至接近室内空气温度后送入室内,可连续不断地提供高性能和高效率的换气,将热量进行回收,从而降低新风能耗,节约能源。

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五马渡项目靠近长江,水资源充足。在用水方面,利用市政直接供水,室内给水立管采用钢塑复合管,热水干管采用薄壁不锈钢管,室内热水支管采用PP-R管。五马渡项目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机械循环,热水环管至用水点的距离不超过7m。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主要加热设备的热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设置有效容量为15t的保温热水箱与4台空气源热泵通过循环泵组连接组成。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热源,可认为是可再生能源。

五马渡项目注重选用节水型优质器具,以节约水资源。如大便器采用1次冲水单档不大于5L、双档平均值不大于4L的节水器具;水龙头采用陶芯快开龙头等。

图3 五马渡项目建筑空间切分

图3 五马渡项目建筑空间切分

 

图4 五马渡项目平面空间“分”

图4 五马渡项目平面空间“分”

 

图5 五马渡项目垂直空间“合”

图5 五马渡项目垂直空间“合”

 

图6 五马渡项目公共空间

图6 五马渡项目公共空间

 

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考虑满足老年人适老化需求的建筑要求,在节材方面,五马渡项目最大程度保留利用原始建筑主体,改造范围主要是室内功能变化区域及部分外窗,节省了材料(见图8)。在材料资源利用上,根据老年人身体特征,选择绿色环保及防滑材料,并对卫浴进行适老化设计。

2.5 室内环境质量

1)光环境包括采光、日照及照明。养老设施应保证充足的采光和室内外日照,为老年人带来健康体验。由于老年人视力衰退,养老设施应保证室内外照明亮度。五马渡项目设计3个采光连廊,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老年人可在连廊晒太阳,有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减少照明消耗。同时对所有室内房间进行全明设计,保证室内亮度,避免眩光(见图9)。

2)声环境老年人睡眠质量不佳,易失眠,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环境。因此对养老设施设计时应考虑动静分区,注意选用声音较小的设备;应对内部及外部墙体进行隔声处理,避免内外部声音干扰;还可利用植被作绿化隔离带,以减少噪声。外窗采用气密性6级的隔热金属多腔密封窗框,玻璃为6中透光Low-e+12空气+6外窗,隔声性能良好。五马渡项目在空间划分时采用动静分区,设置活动区和居住区(见图10)。

3)热环境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渐缓,身体免疫力和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弱化,因此老年人对室内外温度有较高要求。对旧建筑的改造要充分考虑温度的内外控制。五马渡项目室内温度控制通过模拟优化,达到垂直温差可控在3℃内的效果,且风不直吹,室内人员活动区域可形成较为均匀的温度场,创造润而不燥的室内空间。

3 结语

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不同建筑各有特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设计制约因素。在旧建筑改造前应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设计过程中既要使改造后的养老设施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又要把握改造设计的经济性。在改造投入成本不变或降低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的可利用条件,降低养老设施能耗。

图7 五马渡项目外窗

图7 五马渡项目外窗

 

图8 五马渡项目外立面

图8 五马渡项目外立面

 

图9 五马渡项目室内全明设计

图9 五马渡项目室内全明设计

 

图1 0 五马渡项目外景

图1 0 五马渡项目外景

 

 

Research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Old Buildings Transformed into Facilities for the Aged——Taking Pension Project of Langshi Ivy Wumadu as an Example
148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