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设施交通空间设计改进策略——基于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特征与交通空间关联性研究

作者:聂士祺 丁炜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针对我国养老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其中易被忽视的建筑交通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形式和特征与交通空间进行关联性与可能性分析,并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等方面对养老设施设计的影响,从空间功能复合性、空间层次性与丰富性、空间领域感等方面提出相应设计改进策略,同时尝试分析由此延伸出具体设计手法的可能性与预期效果。
关键词:养老设施 交通空间 老年人群 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 设计 改进策略
作者简介: 聂士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丁炜,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 研究背景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机构设施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机构设施标准。但回顾目前国内部分养老设施现状,发现在建筑设计层面存在追求满足基本功能而忽视老年人群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现象,从养老设施的起居空间或公共活动空间提出设计改进策略的研究较多,而对养老设施交通空间关注较少。因此本文聚焦养老设施的交通空间,通过对老年人心理行为特征影响交通空间设计的各种关联性及可能性分析,结合交通空间的场所意义、形态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功能复合、结构重组等具体设计改进策略。

2 老年人行为活动形式与特征

老年人的活动形式不仅受生活背景、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及行为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方式主要分为以下2种。

2.1 个体活动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呈现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对空间环境适应能力也随之减退[1]。身体的变化使老年人与外界沟通较困难,与其他老年人交流的欲望减退,老年人融入生活氛围和保障个人安全的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内心孤独感加深,对于安全私密空间的需求十分强烈。安全私密空间可以是老年人所熟悉的居室,也可以是邻近的活动室或公共起居厅。此类空间可避免外部干扰,从而保证一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同时,老年人易疲惫的生理特点和自发性的行为特征决定了个体活动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因此将一些休息交往空间与频繁使用的交通空间相融合更符合老年人行为活动特点。

2.2 群体活动

老年人入住养老设施后,与社会逐渐脱节,产生失落感和孤寂感。群体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交往娱乐的氛围,具有集聚性、社会性和观察性的特征,对消除老年人失落感和孤寂感有帮助。老年人虽然期望与人交流,但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出对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交往倾向。因此,在交流交往和参与公共活动过程中,老年人因社会背景、价值观、爱好等情况接近或类似而产生相互吸引和共鸣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集聚性群体活动[2]。这些活动不仅有老年人参与,而且通常伴随着从属的老年人旁观,并且在群体活动中以观看为主的活动形式不是简单的观察活动,而是通过视线交流感受存在感和自身价值。

3 响应老年人对交通空间的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由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外部因素共同引发。针对老年人所共有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建筑设计层面,响应老年人对于交通空间的需求应关注以下方面。

3.1 行为需求与交通空间的关联性

安全性是交通空间乃至任何空间场所最重要的要求。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保障自身安全、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和不安感逐渐增加,对安全空间的需求非常强烈。走廊空间作为日常活动最频繁的交通空间,往往被老年人作为自己居住空间的延伸。当老年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不便进行室外步行交流时,会选择在走廊活动。因此,可适当加大走廊宽度,进一步考虑紧急情况的通行便利性,需在满足老年人日常通行基本需求的同时,与活动、娱乐、休息等场所复合设计,提升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安全感。

3.2 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转换的可能性

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既需保障一定的私密性,又需扩展一定的公共性。在退休入住养老设施后,许多老年人希望有独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为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需促进更多群体活动的产生,要为老年人创造交往活动的场所,所以交通空间中的公共与私密的转化格外重要。交通空间衔接不同场所,是养老设施中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较丰富的公共空间,需在这种公共空间设计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使空间具有层次性和扩展性[3]。通过优化室内空间,增加软性或硬性隔断等方式,方便老年人产生视线上的交流,与外界保持一定联系,避免产生隔离感,为老年人提供亦动亦静的活动场所。

4 养老设施交通空间设计改进策略

4.1 体现空间功能复合性

交通空间在满足交通疏散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场所的模糊性和空间态度的开放性,因此更易实现功能复合。建筑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是基于老年人活动行为可变性特征的考虑,复合化的空间不仅丰富了功能内容和空间形式,也有利于老年人辨识,提高相互交流的频率。养老设施的交通空间不仅包含基本通行功能,而且应承载老年人健身散步、休憩交往等活动。如果仅满足通行性标准,则可能造成功能单一、空间形式乏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交通空间设计应针对老年人群特点,在满足基本无障碍规范标准下,还可赋予交流、娱乐、休憩等功能,共同形成积极、活跃、共享的复合性活动场所,激发老年人的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

4.2 注重空间层次性与丰富性

空间属性分为公共性、半秘密性和私密性3种,应依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4]。交通空间通过与其他功能相复合,存在从私密性、半私密性到公共性的过渡空间属性。交通空间需反映两个相邻空间的部分空间特征,是相邻两个功能空间的延续与衔接。因此,交通空间设计中可区域性划分不同层次的节点空间,如走道端头空间、入户空间等,可按照半私密性进行空间界定,如走廊空间作为两个不同性质功能空间的连接体,开放、安全兼具领域感的空间特征会促进人们交流的欲望。因此,在交通空间设计中,空间环境的层次性和空间氛围的丰富度至关重要。

4.3 促进形成空间领域感

领域感是使用者对使用空间的认同和归属感受。在交通空间复合性设计时,首先要确立空间边界,与周围环境进行区分,这种边界不一定是实体边界,可用矮墙、隔断等柔性边界代替;其次要注意空间的围合性,空间不应过于开放,也不宜太过封闭,半开放式半围合式的空间可增加各空间的互动性和流通性。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通空间中活动行为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交往空间需具有较好的视觉可达性,太过封闭的空间不利于老年人找寻辨识,而太过开放的空间对于内部的交往活动私密性较差,难以形成领域感。

5 设计改进手法建议

5.1 扩展走廊宽度

在养老设施设计中,走廊不仅是不同介护程度老年人的日常出行空间,更是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当老年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不便外出步行交流时,会选择在走廊活动。因此可适当将走廊与休息交往空间融合,既有利于自理老年人的相互交流,也能满足介助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养老设施内公共走廊的净宽至少需1.8m,这样可较好地满足2辆轮椅交错通行[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扩展走廊宽度到2.4m左右或更宽,布置具有柔性边界的休息区域,划分出通行区和休息区,不仅方便老年人在走廊中自由活动、交往、康复练习,而且便于老年人在健身过程中随时休息与交流,如图1所示。

5.2 局部空间尺度适当放大

根据老年人个体活动特征,休憩和交流等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在老年人散步时由于身体疲惫或偶遇朋友随地休息交流等。因此可放大处理走廊的局部空间,为老年人提供驻足停留休憩的空间,营造出小型化、多样化的休憩交流空间,促进老年人在走廊空间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形成温馨的邻里关系,而且可避免走廊过长过直带来的单调感,增加交通空间造型丰富度和使用功能灵活性,如图2所示。

图1 走廊空间尺度分析

图1 走廊空间尺度分析

 

图2 交通空间局部放大平面

图2 交通空间局部放大平面

 

走廊是衔接老年人居室与养老设施其他空间的通道,也是私密与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老年人通过交通空间直接进入居室,由于入口处缺少入户空间,大多不会在入口停留。老年人在此发生的行为活动大多是进入各自居室之前的寒暄,交往形式较单一。因此老年人居室门前空间可适当扩大,并设休息座椅、储物台等,营造入户专属空间(见图3)。这既能为进入居室提供缓冲空间,又避免居室门外开对走廊造成干扰,老年人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此处进行布置,如布置家居、摆放花卉等,增强不同居室识别性和走廊趣味性。

居住空间前凹空间或走廊局部外凸休息厅、休息座椅的形式成为“点”状空间,如果两个功能场所边界面相临近也会形成“线”状空间。“线”状空间的引导性很强,遵循一定的行进路径或方向,具有功能的延展性和渗透性。在走廊交通空间局部放大设计时可进行连续性设计,在功能上塑造“线”状空间(见图4)。这种做法可营造较强的空间领域感,休息性和交往性较强。同时可改善室内较单调的交通空间形态,形成空间序列感。养老设施交通空间中居室门前凹进空间或局部外凸休息厅可同时设计,不仅可丰富空间形态,还可让老年人在两侧空间内产生视线交流,促进个体活动向群体活动的转变。

5.3 在交通流线中置入小尺度公共活动空间

点状空间由内部活动产生,不受周围行为方式和空间性质的限定。人们在某一区域经常活动或被吸引,形成交往活动,进而形成点状空间。活动空间作为节点空间置入交通空间内,方便老年人到达,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进而吸引老年人参与到活动中,有助于护工等服务人员及时应对老年人活动时产生的各类需求,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同时也可引入景观和日照,改善封闭走廊的使用环境。虽然这类活动空间附属于交通空间,仍要注重与交通空间的边界划分,如低矮的隔断、镂空格栅的设计,营造出“隐形边界”,形成半开敞的形式(见图5)。银城君颐东方国际颐养社区中的养老服务中心在走廊的一侧置入半开敞的活动空间,围合界面具有一定视觉通透性的空间,如采用低矮的隔断、镂空格栅或绿植等形式,使空间与外界“隔而不分”。银城君颐东方活动室如图6所示。

5.4 在交通节点设置功能复合的开放空间

养老设施内走廊角部人流的交汇处具有较好的视野和采光通风条件。若将空间开放,则可形成具有一定围合感和集中性的中心场所,是具有复合功能的“面”状空间,空间内的活动形式更丰富,老年人可经常于此进行交流、休憩、娱乐等活动。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作为交通节点,丰富走廊环境和室内空间形态,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作为公共起居厅,方便促进老年人成组活动。

走廊端部的复合开放空间分为嵌入式和组合式。组合式开放空间和走廊之间有分隔但又彼此相连,老年人在走廊行走时可能遇到公共起居厅内的朋友,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或老年人在走廊相会时可在公共起居厅进行交谈活动(见图7)。在平时走廊角部空间可通过家具、绿篱等分隔出走廊,并且在公共起居厅内部划分休息区、就餐区、活动区等;在老年人需要成组活动时,可灵活布置家具,将走廊与公共起居厅结合起来,提高空间利用率(见图8)。嵌入式复合空间将开放空间与护理空间相结合,活动空间通常与护理站相结合,可避免一字形单一长条式空间弊端,提高护理效率以及老年人之间、老年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频率(见图9)。

图3 居室门前局部放大平面

图3 居室门前局部放大平面

 

图4 交通空间连续局部放大平面

图4 交通空间连续局部放大平面

 

图5 交通空间置入活动空间平面

图5 交通空间置入活动空间平面

 

图6 银城君颐东方活动室

图6 银城君颐东方活动室

 

图7 银城君颐东方护理之家走廊端部空间

图7 银城君颐东方护理之家走廊端部空间

 

6 结语

国内养老设施建设在追求机构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重视老年人生活品质与生活环境的提升。在聚焦养老设施交通空间设计时,也呼吁建筑设计人员应具有使用人群的带入感,更加关注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及其心理感受。由于自理老年人、半自理老年人、失能老年人自身行为特征对于交通空间使用功能的结合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设计改进策略的研究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进一步开展调查、访谈、试验,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工具进行验证与评价,以期实现一定程度设计指标的量化分析,并实现建筑舒适度与经济性的平衡。

图8 组合式开放空间平面

图8 组合式开放空间平面

 

图9 嵌入式开放空间平面

图9 嵌入式开放空间平面

 

 

 

参考文献[1]王洪羿.基于空间与行为交互关系的机构型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2]陈饶益.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分析的南京养老设施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5.

[3]潘茜.基于行为需求老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4]李俊男,虞志淳.基于社会交往的建筑空间层次重构研究[J].华中建筑,2017,35(6):24-29.

[5]周燕珉.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he Design of Traffic Space in the Facilities for the Aged——Based on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and Traffic Space
148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