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六安市裕安区戚桥滨水景观为例

引用文献:

丁锐清.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六安市裕安区戚桥滨水景观为例[J]. 城市住宅,2021,48(5).

. [J]. build,2021,48(5).

作者:丁锐清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以六安市裕安区戚桥滨水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将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挖掘特色文化要素,探寻地域文化和城市设计的内在联系,从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设计应该在感知现场的区位特质、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当地资源,塑造外部形象,使城市设计更好地突出地域特色。
关键词:城市设计地域文化空间环境
作者简介:丁锐清,硕士研究生,E-mail:1284725695@qq.com;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给我国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量化式、粗犷式的城市建设方式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形成“千城一面”的负面效应。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为对象,重在关注自然、历史、文化、时代,突出城市外部特质空间,是研究这一特质空间与城市外部形象特色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审美艺术品质的创意设计。基于文化、历史的城市设计可以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把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提取并运用到城市设计中,是解决当下城市特色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利用城市设计相关知识探讨滨水景观的塑造,通过案例和相关理论探寻地域文化与城市设计的融合。总结出以地域文化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使城市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品位,增加城市魅力。

1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策略解读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首先需要设计者把握历史肌理空间与文化意象感知的内在关联,然后才能将地域文化根植于设计。城市文化的定位是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基础,在定位过程中注重以下方面。

1)关注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不仅表现在设计场地的地理位置,还表现为文化在该地区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鲜明地域特征,利用地域性打造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最直接的手段。

2)注重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历史沉积带来的文化感知会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

3)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多元的文化类型对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会为设计提供新的方向,在定位时,应注重多元文化的拼接,实现多重文化感知空间的塑造,从而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

1.1 地域文化要素融入设计

对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空间塑造、外部形象设计、意向表达等,根据场地性质、周围环境、水系、植被等营造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开放与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心灵感受,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可以用错落的手法,将大建筑分解成多个小建筑进行组合设计,通过整体或单体的外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设置以地域文化为特征的标识性小品,将其布置到环境中,从细节中展示城市地域文化。

1.1.1 建筑

建筑的形象特征是城市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许多地区的文化特色都是通过建筑反映出来的,如黄山一带建筑的马头墙及青瓦白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徽州的地域文化;而壮丽的闽南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红砖为材料建起的闽南建筑是对闽南当地文化的体现。对于建筑的塑造,应在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特色的意象,从而使地域文化特征渗透至建筑的外在轮廓中。

1.1.2 标识物与小品

标识物与小品是空间中的细节,虽然体积较小、一般对整个空间界面起点缀的作用,但其不仅可以使游客建立对城市的直接印象,还可间接表达城市地域文化和城市风格,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1.2 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人感受文化特征的场所,在设计中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相融,突出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借助场地周边环境,考虑当地植被、地面铺装,采用开放与封闭、动静与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地域文化的意象,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1.3 设计结合生活

地域文化不仅是历史遗存、文化形态,还表现为社会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真正的城市设计应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城市地域文化和市民的日常活动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例如查干湖的冬捕、傣族的泼水节等给人以特殊的城市印象,也是吸引外来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 六安市裕安区戚桥滨水城市设计

2.1 项目区位

戚桥村属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位于苏埠镇东北部,苏戚路穿村而过,东接312国道、西至苏埠镇街道,项目基地距离六安市区仅15km;淠史杭灌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苏埠镇南边,淠河沿村东边自南向北流过,河上有桥,桥下有码头,水陆交通较为便利。

2.2 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淠河支流沿岸,河道较宽,水质良好,自然条件优越。河道北侧现已改造完成,项目基地南侧已完成部分场地的清理工作和市政行道树的种植,场地内有多个水塘、小岛,便于后期进行分区景观设计;河道驳岸平整、视线通透,后期可以利用,河道驳岸布置视线通廊和景观设置;但是部分场地仍然有建筑垃圾未清理,基地内的河塘水质较差,有轻微污染,杂草丛生,植被种类较乱。

2.3 地域文化解析

2.3.1 红色文化

六安市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涌现许多名将勇士。裕安是革命老区、将军故里,在这里曾经进行过六霍起义、苏家埠战役等多次战斗。六安市现存多处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建筑,红色文化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2.3.2 茶谷文化

以六安瓜片、霍山黄牙为代表的茶叶是六安市的特色产业。为了展现六安茶的特色,六安市从2014年开始围绕茶叶品牌和旅游开启了六安茶谷建设,将茶叶的主产地、原产区纳入建设范围,彰显茶产业的鲜明特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茶谷文化。

2.3.3 滨水文化

六安市水系资源丰富,其境内淠河的源头位于境内的大别山地区,全长253km,流域面积逾6 000km2,在农作、灌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场地位于淠河支流沿岸,以河流贯穿融汇,在设计上应体现滨水文化,突出人与河流水系的互动。

2.4 城市设计策略

对于滨水城市设计,在充分把握场地区位空间特质和地域文化肌理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塑造滨水空间形象,从而实现空间功能活化和文化保护。周边景观的塑造展现出对文化的印象感知,向游客提供思路或流线,起到主动引导、感知的作用。对于空间节点及标识性建筑小品等的设计,从地域文化中提取标志性的特征符号,以抽象或者夸张的方式表达,体现出历史沉积和地方特色。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表达和感知,在规划布局方面,分别以红色文化、滨水文化、茶谷文化为主题,进行分区专项设计,意在通过各自场景及特质空间的塑造,向人们呈现出地域文化,利用步行系统串联各个分区;在建筑小品的塑造方面,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特色的意象,通过雕塑及标识性小品、建筑物的塑造,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展示城市形象,使建筑物的构建和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景观塑造方面,利用水系和当地特有的植物,构建具有景观特色的滨水驳岸,突出亲水性,增加人、物、水互动的机会。

2.5 分区设计

2.5.1 以红色文化为导向

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追忆战火纷飞岁月。从点、线、面全方位设计,用纪实性的雕塑作为设计点还原场景,展现红军保家卫国的形象,通过蜿蜒流畅的道路系统与这些点串联,形成一条鲜明的故事流线,意在让人们感受当年的峥嵘岁月,继承灿烂的红色文化。

2.5.2 以茶谷文化为导向

茶叶作为六安市的特色产业应该在设计中得到体现。在场地入口设计街角广场作为展示城市的窗口,空间范围大、视角广阔、肌理变化丰富,可以利用茶叶、石斛、毛竹等本地植物,打造极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利用步行系统将雕塑、景墙、景观绿植相联系。

2.5.3 以滨水文化为导向

水滋养生命,在设计上体现出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以及人与水的互动,采用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分割净化,突出植物应用和水系景观设计2个方面。植物配置以本地竹、茶等特有植物为主,以组团绿化搭配点状的方式进行布置,营造浓郁的地方特色;水系设计根据不同的场地位置,因地制宜地布置水景形态,展现水的优雅灵动。

3 结语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设计,需从规划、建筑、景观等多方向考虑,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对于城市特质空间的塑造,需要在分析场地空间特质和地域文化肌理的基础上,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提取特色文化意象,注重功能与文化的关系及文化自身的表达;将特质空间的塑造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贴近生活需求,展现环境宜人、和谐相融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1]冯大康,张青荣.新丝路带地域文化基因的城市“活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3):240-241.

[2]王灏翔.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3]谷韵,于洋.文脉导入理念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究———以三河市重要地块及连接线区域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9):57-62.

[4]李颖.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1924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