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乡村建筑设计——冯梦龙村山歌文化馆项目设计

作者:张筠之
单位: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苏州市冯梦龙村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故乡,在主打名人的乡村建筑设计中,需要尊重传统、弘扬文化,以克制而尊重的心态进行设计,新建建筑需符合苏州传统民居风貌。但是一味地模仿与复刻又容易落入“假古董”的俗套。通过设计定位、空间推演、场地演绎、传承与出新等角度,探索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乡村建筑设计思路与手法。
关键词:传统民居空间推演场地演绎传承与出新
作者简介:张筠之,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E-mail:13388354692@163.com;

 

1 设计定位

项目用地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冯埂上村口,设计师希望其成为未来冯埂上的展示窗口及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功能策划方面,业主要求未来这里能承载冯梦龙主题的商业空间、展示活动的大空间、餐馆的大空间以及配套厨房和村民议事厅等多种功能。此外,需要给每个经营场所提供室外空间,让有限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的活动。

结合文旅开发对建筑的定位,本项目主要涵盖广笑府、山歌馆、游客接待中心3个大的功能区。(1)广笑府主要展示冯梦龙收集的笑话集,兼具舞台表演功能,展现冯梦龙的艺术造诣;(2)山歌馆主要展示冯梦龙收集的明末全国各地的山歌,并依托冯梦龙开设酒馆采集编纂《山歌》的典故,打造集听吴语山歌、品农家酒菜于一体的特色餐厅;(3)接待中心接待整个冯埂上的游客,兼备咨询、导览、卫生间、游客休息等功能。此外还有部分配套功能,包括村民议事厅、工作人员办公室等辅助用房。

在乡村,大体量的建筑往往给人突兀感,与村庄原有肌理格格不入。在冯梦龙村这样一个主打名人故乡主题的乡村,既要通过传统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又不能生搬硬套地仿古落入设计“假古董”的俗套。因此,设计重点考虑如下方面:(1)如何让大体量建筑“消隐”在村落中;(2)如何在传统建筑手法中寻求突破与创新,让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

2 空间推演———分散的小体量呼应村庄肌理

设计从空间操作入手,营造从大到小并列关系的组团式空间,3个功能空间从西向东一字排开,根据体量均质的原则,建筑分为4个大的组团。建筑采用平坡结合,坡屋顶的尺度与周边民居尺度保持一致,使乡村肌理得以延续。

设计希望尽可能多地创造积极的使用空间。将附属配套空间穿插在4个组团之间,既保证了大空间的使用完整性,又让组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见图1)。

3 场地演绎———退让而出的围合空间

组团建筑空间组合的前后错动,自然地解决了场地狭长的局限性,形成了3个小广场(见图2)。东侧广场为接待中心的服务广场,主要起着游客二次接驳的作用。南侧的广场为主要商业空间的主入口,建筑主体外做一层挑檐,降低尺度,以此定义出室内外的连通空间。田野景观自然流入院内直至室内,进一步柔化了既定的建筑院落内外关系。北侧广场是沿河连廊的尽端,在此点缀室外戏台。沿河连廊与室内外景观步道连通形成环线,同时连通河道两岸的建筑和景观。沿其在室内外穿行,使人不时质疑并再次确认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行进的次序,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见图3)。

图1 建筑组团

图1 建筑组团

 

图2 建筑总体平面设计

图2 建筑总体平面设计

 

图3 层次与尺度

图3 层次与尺度

 

4“传承”与“出新”———与传统建筑融合的细部创新

设计策略上采取保持原肌理修复的方法,按照村庄原来房屋的位置和体量重新修建。设计不必追求修旧如旧的“仿古”,既然是新建建筑,就应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新的门头、主入口界面采取简洁的片墙,在墙与墙之间或用内凹的坡顶,或用透明的玻璃盒子,提示对原有屋顶的更新,同时保持主体建筑原有的屋顶走向(见图4)。

图4 屋顶层次与玻璃盒子

图4 屋顶层次与玻璃盒子

 

设计希望结合传统和现代的砖砌方式,打造富有变化的主立面。广笑府南侧1层采用传统空斗墙砌筑方式,与镂空花窗与石库门结合设计。2层则采用一整面镂空砖墙来突显现代感(见图5)。镂空砖墙长16.2m,高4.9m,通过隐藏构造柱与圈梁,凸显镂空墙的整体性。设计师在原有8孔混凝土砌块的基础上,把中间4个孔连通成1个“大孔”,定制了一种特殊的“五孔砖”,利用中间的大孔,置入钢筋并浇筑成芯柱,完美隐藏了构造柱(见图6)。

图5 广笑府镂空立面

图5 广笑府镂空立面

 

设计师在北侧景观连廊尽端设计了1处戏台,提出“戏台故梦、竹廊新曲”的设计概念,并用现代编制手法设计了一个四面开敞的空间,中间抬高形成沿河的视觉焦点,也便于演出等活动的展开。平时不演出时,村民可以在台上围坐聊天,舞台两侧向广场逐级变为台阶,为日常活动提供休息设施。整个戏台以一种自由开敞和公共的姿态呈现在村庄之中,承载村民的各种公共活动,并且采用双重框景手法打造亲水平台景观,游客可在对岸拍照打卡(见图7)。

图6 镂空砖墙结构

图6 镂空砖墙结构

 

图7 廊道和戏台

图7 廊道和戏台

 

5 结语

在冯梦龙村山歌文化馆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尝试通过“平坡结合”的方式,以小体量化解大空间,让村庄肌理得以延续;通过场地演绎,让建筑体量错动形成南北广场,创造出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同时,在设计传统建筑时并非一味地追求“修旧如旧”的仿古,而是思考了如何在细节处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新建筑的风格。通过上述设计思考与手法,创造出延续乡村肌理、符合当代审美,同时尊重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乡村建筑。

 

 

参考文献[1]何崴.中国当代乡村建筑设计流变初探[J].中国艺术,2020(5):12-21.

[2]杨逸舟.传统园林对乡村民居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J].城市住宅,2020,27(11):141-142,144.

[3]罗蕾,赵慧宁,娄轩齐.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大观,2020(7):37-38.
182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