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发展与转型中的融合性探究——以恭城莲花镇传统村落为例

作者:袁乐 王雪 葛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基于对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中数个村落的比较,探索目前传统村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转变。考察莲花镇传统村落的人文、旅游、经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现状,综合比较提出红岩、矮寨、朗山等村落在发展中的优势,提出现代社会发展下传统村落的融合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传统村落转型融合性发展
作者简介:袁乐,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雪,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葛金,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1 莲花镇传统村落发展的实践

1.1 现状

1)传统村落有序发展恭城文物古迹众多,且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广西共有4个小镇入选,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榜上有名。矮寨村的生态环境优美,借助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处理部分生活垃圾,投入生活垃圾资源化微生物处理站。同时村民们自发建立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划分清洁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存放处理。整体提升乡村环境风貌,建设新型传统村落民居,提高乡村村民入住率,缓解村落“空心化”。

2)乡村旅游发展下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红岩村采用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06年2月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不是“旅游资源→游览(消耗)→排放废物”单一模式,而是将资源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和乡村旅游中,以农业促旅游,以旅游兴农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既有助于农业结构优化,又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新型示范村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莲花镇以“月柿”为基调,采用橘、灰色系来构建建筑色彩图谱,建筑立面突出瑶族文化内涵,建筑风格以桂北民居为主基调,融入瑶族“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等建筑元素,将地域性、民族性、现代性融为一体,追求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和谐。

4)传统村落中旧建筑遗迹的保存与保护区别于矮寨村建筑的创新建设,东寨村原始民居保护完好,未经政府开发,自然村落特征明显,自然风景优美,格局形态保护完整,道路铺装较完好,窗格砖瓦均有瑶族民居特色,村内建筑“九甲”风格突出,“人”字坡屋面,屋顶凤扳爪,砖挑檐门头,扇形屋檐口、方门圆窗顶、红墙白线条。巨塘村的建筑遗迹保存完好,民国时期的屋檐彩绘图案均保存完好,改革开放的历史痕迹浓厚。

5)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以延续民族生命力莲花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以“月柿”闻名的莲花镇每年都举办月柿节,活动内容多且广泛,遍布各个村镇。瑶族开圩仪式,以巡游、瑶族婚嫁展演、油茶长寿宴等活动开幕,尽显瑶族特色。“瑶族盘王节”为祭祀祖先盘古的节日,村民十分重视。除特色民俗表演外,还有农家休闲体验活动,如刨柿子、捏柿饼、品瑶家油茶等,方便游客体验民族特色。

1.2 问题

1)村落环境破乱莲花镇凤岩屯的环境治理并未有显著成效,旧建筑长街荒废,修缮一半的门楼也与旧建筑格格不入,朗山村民居修缮未果,道路杂乱,施工场地占用道路资源。

2)旅游开发滞后村落经济发展滞后,政府部门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进程滞后,目前莲花镇只有红岩村的旅游发展完善,但由于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导致游客在旅途中体验不佳。莲花镇各级道路未经翻修,尚是土路且道路狭窄。

3)现代技术融入缓慢传统村落并不意味着守旧、落后,需紧跟时代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现代科技保证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造新型乡村。

2 加强传统村落现代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2.1 卫生系统与村落保护的融合

社会发展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村落整体生态系统构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全面了解村落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关系需各要素共同协同进化成统一有机体,各要素变化直接影响整个系统。兼顾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传统村落的环境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同时,一切活动均受村落环境制约,不应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2.2 现代科技与传统村落的融合

传统村落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单纯守旧并不能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与发展传统村落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电子媒介如今已是人与人之间交流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如电子屏、智能语音导航等均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便利,信息迅速传播使传统村落可为众人所知。现代科技既可应用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又可应用于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

2.3 加强“村民-村落”之间的融合

“新乡村性”指村民与村落的重新融合,村落转型中的对村民与村落的关系、村民及其行动的影响不够重视,通过对“空心村”“城中村”“新市村”三者的比较发现,村民和村落的转型给当代中国带来新面貌,传统村落发展应突破固有形态,“城市-乡村”共同体是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村民为核心的村落发展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延续。

2.4 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管制

针对建筑、整体村庄风貌、特色保护与建设制度等设定条例规定,尤其是对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进行规划设计,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不得破坏其地形、水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村落建筑应根据建筑功能采取相应的整治和改造措施,使之与村落巷道整体融合。保护村落原有的自然肌理格局和空间尺度,保留原始步行交通体系和曲折变化的道路,开辟绿化用地和修葺活动场地,使村落景观如旧、古街风貌仍存,新建建筑须注意控制体量与尺度,保证村落后期环境适宜、交通体系完善。

2.5 发挥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村民的能动力和协调作用

政府指导需了解当地村民的诉求,有效制定应对策略。政府需规定建筑范围,对旧建筑进行修缮,在新村范围内进行改建。社会企业需遵守政府规定的村落发展方向,以保护传统村落为宗旨,合理开发利用,逐渐引导人们树立保护观念。

3 结语

传统村落现代化发展需协调多个方面,如保护历史文化、增强村民主人翁地位、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等。在当今多种因素的碰撞下,传统村落发展必然要向现代化迈进,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对于传统村落发展与转型中的融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更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1]吴理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16-123.

[2]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Tak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Lianhua Town in Gongcheng as an Example
1776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