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研究

作者:胡丽红 王蕊 许增爵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了解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层面,对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及游乐园的利用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各类户外环境空间对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儿童友好型城市户外环境对儿童成长具有安全、健康、扩大社交范围等作用,是实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总结从自然绿地、植物配置、地面铺装、基础设施等方面利用儿童友好型设计手段进行户外环境空间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设计
作者简介:胡丽红,本科在读,E-mail:HULIHONGWM@163.com;*王蕊,副教授,E-mail:wangyui61@126.com;
基金: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调研(202012026062);

1 研究背景及进程

城市规划系统目前都是围绕交通、城市建设、经济构建,而非环境健康及生活质量。虽然城市为儿童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也使儿童暴露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环境中,交通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注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当下,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日益减少,不少儿童沉溺于电子游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国家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相对成熟。1970—1990年,西方国家的研究主要针对急速发展的交通和城市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对儿童安全的影响;1990年以后,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开始将儿童成长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加入政策制定、城市建设中,研究对象也从单纯的儿童游戏空间扩展到城市的各个公共空间。

我国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提及。21世纪初,逐渐为面向儿童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参考。据统计,全世界有400多个儿童友好型城市,但我国在此领域目前仍是空白。从2006年起,我国发布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随后,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相关研究理论。迄今为止,以南京、郑州、武汉、石家庄等城市为代表的上百个地区成为先行建设者,致力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并且近年来国内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趋于多样化。

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的调研,即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过程中的“不友好”,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这样的研究能够促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 相关概念及设计原则

2.1 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适合所有人居住的空间,但首先应关注儿童的需求,以儿童为重点,创造繁荣和公平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当然,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并非仅以儿童为主导,而是在城市建设中通过设计改造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二次设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在建设中要照顾到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2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设计原则

(1)城市建设中应该给予儿童参与权;(2)为儿童提供社会服务,并完善服务体系,使儿童能够便捷地获得切实、高质量、健康的社会基础设施服务;(3)确保儿童户外生活环境的安全;(4)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

3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 调研内容

研究选择辽宁省大连市内各类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广场、居住区、游乐园作为调研区域。选择原因及具体情况如下。

1)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息、开展科学文化及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场所,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公共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防灾避难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调研按照功能类型选取4类共12座公园,体育健身类:富民公园、周北公园;专项类:大连植物园、森林动物园;市区综合类:明珠公园、中山公园、劳动公园、向应公园、儿童公园、八一公园;滨海类:星海公园、海之韵公园。

2)广场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枢纽,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市民公共生活最汇集的场地,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按照功能类型,调研选取4类共11座广场,海滨广场:海之韵旭日广场、星海广场;交通广场:五四广场、华南广场、解放广场;纪念性广场:向应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人民广场;休闲娱乐广场:东港音乐喷泉广场、中山广场、五彩城广场。

3)居住小区是市民日常生活﹑居住的家园,其基础设施配套完整,其关系着市民生活的幸福,也是儿童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调研选取大连市高、中、低端小区共9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

4)儿童游乐园一般坐落于市区儿童活动密集场所附近或城市近郊,有单独设置的完整、配套的安全设施,是供青少年、儿童参与科普教育活动和游戏、娱乐等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是儿童活动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空间。调研选取大型主题乐园1座、户外素质拓展园2座、露营地2座、度假庄园2座、大型牧场1座共8处公共空间进行调研。

3.2 调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读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通过文献检索查找关于儿童友好型设计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理论研究,从而获得理论基础;实地调研是从儿童活动方式和利用情况及各种空间环境设置现状入手进行考察,获得实际研究基础数据并结合文献查找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论证研究。

4 调研结果与设计建议

4.1 调研结果

1)通过研究发现,距离住家最近的公园﹑广场和居住区是孩子们利用频率最高的场所,其中学龄前儿童利用较多,几乎每天可利用并且有大人看护,活动范围较小,主要在大人视线范围内活动。而市内综合类公园﹑专项公园及滨海公园﹑体育运动公园和儿童游乐园等场所,由于受出行距离﹑家长时间﹑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以家庭出游方式为主。由此反映出日常生活空间是陪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2)通过调研发现,各调研场所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场所内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问题,如城市道路和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照明、休息等基础设施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问题,缺乏日常维护,无法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尤其对儿童等弱势使用人群造成困扰。(2)场地绿化方面,植物配置不合理,例如植物选取带刺或有毒的植物﹑树杈过低碰头或触眼等。(3)功能分区混乱,儿童活动场地过于单一,场地缺乏自主性﹑趣味性及神秘性,且儿童活动区域场地过小。(4)尺度方面,台阶和楼梯数量以及台阶的高差舒适性等未考虑到老人和小孩的特点,缺乏人性化的细节处理。(5)地面铺装色彩单一,缺乏趣味性﹑柔性铺装。

3)各类户外空间及空间类型不同存在的问题,如在公园内,自然环境和野趣对于开发儿童好奇心有积极的作用,但现有公园设计中较少有利用自然绿地进行设计,大都设置为规整的场地或游乐场,与其他环境场所设置类似,未能充分利用公园优势,缺乏吸引力;儿童喜欢触摸及攀爬,而大多数场所在植物配置上未考虑儿童活动特点,种植许多带刺或有毒性的植物,还存在树枝易碰头及触眼等问题;园林小品配置安全性差。

4)广场规整的空间格局并不符合儿童的活动特征,且内部场地设计普遍过于空旷,夏天太阳曝晒,冬季又易形成风口,给儿童活动带来不适,导致利用率低下。另外,座椅设置及高差﹑铺地设计也对儿童安全具有一定影响。

5)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面积和规模较小或没有儿童活动空间,出现与成人共用的情况;由于设置场地距离人车混杂的道路较近,导致安全性较差;不分年龄段的游戏设施,成人化﹑单一化现象严重;缺乏儿童看护人员尤其是老年看护者的休息空间。

6)游乐园是儿童最喜欢去的场所,但存在主题设定落后﹑缺乏时代特色﹑缺少文化内涵,不利于文化交流,趣味性、教育性、体验感不强,游乐设施单一、趋同等问题。

4.2 设计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建议规划设计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建议增加自然野趣设计;道路铺装不仅要平坦,还要有防滑措施;台阶、草坪、绿化带等细节处进行人性化处理;城市园林建筑材料应具有无毒、无异味、无污染、不易燃烧的特点,如道路和场地的地面铺装应采用柔性或弹性材料,防止摔伤;设计尺度要安全,如沙坑的面积按每个孩子1m2左右设置,深度以0.3m为宜;水体应有严格的深度限制,如儿童戏水池的深度以15~30cm为宜;有喷泉或涌泉的,还应注意水花及喷泉孔的大小和水体喷出时产生的压力是否对儿童有潜在危险等;所有的建筑小品、游戏设施应该具有稳定性、牢固性、安全性、趣味性;儿童对危险的感知力较差,因此需注意场所周边的环境要素等。

5 结语

当今城市建设快速加快,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儿童的安全健康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大连市户外空间的调研及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理论的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儿童友好”为前提,使城市环境更加友好、安全、健康、舒适,创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瑶,申世广.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J].广东园林,2020,42(2):42-46.

[3]梁巍.让城市回归儿童——儿童友好型城市政策框架及其中国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8(4):26-28.

[4]张渡也.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9.
1808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