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视域下城市街道活力重塑与空间设计响应

引用文献:

卞广萌 程琦. “地摊经济”视域下城市街道活力重塑与空间设计响应[J]. 城市住宅,2021,48(5)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地摊经济”视阈下城市街道活力重塑与空间设计响应(S202010080012);.

. [J]. build,2021,48(5)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地摊经济”视阈下城市街道活力重塑与空间设计响应(S202010080012);.

作者:卞广萌 程琦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逐渐成为提振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但街道空间自身诸多不足及其对街道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日渐显露。研究以重塑街道活力、有序引导摊位布局为目标,以典型街道适应性设计为实证,从街道平面与断面优化设计、街道家具与标识等方面,提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及重点地段设计改造策略,以期打造安全、有序、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风貌。
关键词:街道空间地摊经济活力重塑设计响应
作者简介:卞广萌,副教授,E-mail:bianguangmeng@hebut.edu.cn;
基金: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地摊经济”视阈下城市街道活力重塑与空间设计响应(S202010080012);

0 引言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是我国的生机。全国多地相继出台一系列为地摊经济松绑的管理政策,使其成为助力后疫情时期经济回暖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对城市交通、空间秩序及环境风貌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由地摊经济所引发的“脏乱差”表象的背后也反映了城市管理以及街道设计响应的滞后,值得广大城市规划师及城市管理者深思。本研究在对“地摊经济”分布较多的典型街道实地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流动摊位采取包容引导而非强硬取缔的管制措施,从城市规划及管理角度对马路摊点进行空间分区及底线管理,并以天津市丁字沽二号路适应性设计为例,从街道设计引导的角度为流动摊位寻找适宜的落位空间,以期为“地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地摊经济”视域下街道空间问题分析

1.1 影响街道正常交通组织

调研发现,马路摊点多分布在交叉口、重要建筑出入口以及道路两侧等位置,部分流动摊点占用人行道或天桥等路面并呈现沿街依次排列的分布特征,在交通流量高峰时段内容易引发道路拥堵甚至交通事故。此外,街道沿街店铺通常设置路边卡座、搭设店铺外棚等商业外摆区满足高峰时段就餐需求,但此类零散失序的流动摊位易影响街道秩序,妨碍道路正常通行。

1.2 街道景观与卫生环境受损

现状流动摊点多为组织散乱、布局随意的个体经营摊位,由于缺乏舒适的购物体验与轻松的交易空间,难以营造人群停留、休憩以及社会交往的优质开放场所。马路流动摊点在活化街道风貌、丰富公共生活的同时也导致道路界面失序、环境恶化等问题,影响街道视觉美感与景观秩序。另外,摊位油烟排放所产生的刺激气味及随意丢弃的垃圾所滋生的蚊虫细菌,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1.3 缺乏合理规划管控

现状马路摊点所引发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出城市流动摊位缺乏充足妥善的落位空间以及行之有效的引导管控措施,松散消极的管理形式纵容摊位无秩序、无节制地扩张,进而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而另外有部分区域采取刚性或指令性管理方式限制甚至强制取缔流动摊位经营,类似的管理形式直接导致城市街道活力萎靡不振。

2 街道设计原则与响应策略

2.1 合理优化街道空间布局

在全面考虑街道外部空间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大处着眼”的宏观思想统筹流动摊点的布局,因地制宜地限定其空间布局形式,并合理划定经营范围,设置“禁止摆摊区”“摊点疏导区”及“适宜摆摊区”,对各类街道的马路摊位实行分级管理。对于现存流动摊点集群性分布的街道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形成“撤销”“保留”及“改进”3种管理策略。根据流动摊点时间分布特征研究探索潮汐式摊位管理,以实现分时共享,如设置“严格管制区”“定点管理区”及“灵活控制区”。

2.2 激活利用“两线”空间

遵循总体规划对街道功能定位,参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街道红线与建筑控制线的准确位置,在对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红线内及建筑控制线外选择未利用区域进行优化设计,适当设置休闲卡座、餐饮餐车、零售摊点等临时性设施,通过错时错峰的方式激活并充分利用街道空间资源,植入微型商业、游憩及交往性功能,实现道路功能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沿街空间带(见图1)。

2.3 重点地段精准施策

在主干道、重要交通枢纽附近不宜设置马路摊点以防造成交通隐患,但在社区出入口、大型开放空间及公共建筑周边等地方,可在坚持包容疏导及严格管理的原则下,适当设置疏导区规范流动摊点的时空范围,并逐渐形成较为规范的定点摊贩经营区。居住社区周边街道需要控制摊点数量并避开住区出入口;开放空间疏导区应呈列状排列于活动中心两侧并设置备用区,以应对高峰时段摆摊需求;公共建筑周边疏导区不应侵占主体建筑周边疏散空间,此时可将疏导区设置于街道两侧,以缓解瞬时人流引发的拥挤现象。

2.4 创建做优运营平台

建议建立有效的运营平台对马路摊点运营进行线上线下集中管理,鼓励多样化业态入驻(如创意文化、街头艺术、快闪等),并通过手机实时反馈流动摊点分布详情与运营概况,以期对流动摊点实施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管理,避免同质化管理或强硬粗放式的管制手段,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街道便民市场,打造智慧摊点、乐享街道。

图1 街道“两线”空间设计意向

图1 街道“两线”空间设计意向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街道适应性设计实证

3.1 街道平面提升与优化

马路摊点占道经营、人车混杂等问题的背后反映出街道设计的缺陷以及街道功能更新的滞后。设计在保障原道路红线宽度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拓宽人行道路面宽度,同时对机动车道进行局部缩窄,以降低区域流通速,并增设斜列式停车空间以应对紧急通车需求。通过此类平面改造措施可为休闲及商业活动留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人、车、摊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行人路权的同时实现街道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街道横断面提升与优化

通过设施带借用、预留弹性空间、利用建筑后退红线及开放建筑前区4种改造策略实现对街道横断面的优化。其中,设施带借用主要通过合并设施带及部分步行通过区作为主要活动空间;也可通过预留路面停车带设置弹性空间,合并部分人行道与建筑后退红线等措施打造公共场所;另外,通过开放建筑前区充分利用街道资源并营造优良的商业氛围。

3.3 街道公共节点空间优化

充分利用沿街公共节点、闲置建筑以及街道中低效利用的空间资源等进行优化设计,为流动摊点提供切实的空间落位点。如将道路转角等空间改造为微型广场并设置摆摊、休憩及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经营与休闲需求;另外,可在街道中端增设外摆区域,植入口袋公园和交流空间,拓展商业经营界面,从而营造活力商业氛围。

3.4 街道标识系统优化

通过地刻铺装、光影及互动装置等构建具有视觉冲击力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雕塑或装置小品等,增加艺术感染力、活跃场地氛围,突出街道特色与可识别性。通过高对比度的铺装图案或纹样变化产生视觉反馈并引起通行人群步速的改变,从而为停留、环顾、交流等自发性社会行为的产生提供条件,在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丰富街道的互动性与体验感。

3.5 街道家具及市政设施改进提升

为适应不同时段的街道场景,提升街道空间的使用频率,创造优良的步行与社会交往的安全环境,应优先设置具有可拆卸、可复制、可移动等灵活特性的街道家具,从而保持人群社交距离和街道秩序,在带动周边商业活动的同时,让城市流动摊点不再无处可栖。遵循“街道更新,市政先行”的原则,对街道的市政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更换存在隐患的设施;将电线、通信管线埋设于地下管沟,以保持地面的整洁美观。此外,可通过植入照明功能、统筹灯光布局改善夜晚景观效果,提升街道夜间活力水平。

4 总结与展望

研究以引导、管制及空间设计响应为目标,以细节优化和配套设施改进为切入点,从城市规划及管理层面对流动摊点时空范围进行分级分类管控的基础上,在街区规划层面对街道进行科学合理化布局,建设多元化、特色化的街道空间。通过道路通达性改造、商业氛围营造以及社交场景塑造等措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人群的消费及生活需求,以期充分保留地方特色,展现精细人文关怀,重塑市井街巷活力氛围。希望在有效的引导、管控与合理的设计优化下使地摊经济逐渐成为存在于城市空间的稳定组织,以及承载市民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有温度的城市管理和人性化的街道设计为流动摊贩“安家”,使街道成为城市走街串巷、人间烟火的流动缩影。

 

 

参考文献[1]叶裕民,徐苗,田莉,等.城市非正规发展与治理[J].城市规划,2020,44(2):44-49.

[2]白锐,武凤文.城市活力视角下地摊活动空间特征及布局设计的思考———以北京市丰台区石榴庄夜市为例[J].城乡建设,2020(23):40-42.

[3]许若奇,于文波.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空间模式及其合理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2):72-73.

[4]周继洋.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地摊经济发展刍议[J].上海城市管理,2020,29(5):71-77.

[5]胡海燕.发展地摊经济对策探究———以浙江文成县为例[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9):59-62.

[6]高芙蓉,李和平.城市街头摊贩空间的弹性规划控制[J].城市问题,2019(6):45-51.
2616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