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视角下的城市街道景观改造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街道景观改造方案设计为例

作者:刘璞
单位: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由若干建筑与街道组成。街道不仅是城市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也是城市特有景观、历史人文、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目前, 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但老城区老旧社区出现“城市离心更新”造成的街道功能退化现象, 部分街道拥挤不堪、垃圾遍地, 建筑间环绕用途不明的废弃空间, 公共空间被周边商铺占用。以上海市田林街道田林路为例, 分析街道功能需求并进行改造, 以探寻符合我国特色的城市老旧街道改造实践。
关键词:城市更新 城市街道 改造 景观改造
作者简介:刘璞, 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景观专业负责人, 设计师;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 大量新型城镇不断涌现, 体量较大的城市更体现出人口与功能的富集作用,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在这波城市化浪潮中, 不少大型城市老城区因土地拆迁成本过高导致城市改造频率滞缓, 部分街道甚至出现与城市整体风貌不匹配的衰败现象。对此, 国外专家称之为“城市离心更新”, 若不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城市中部分老旧街道也将成为新的“布鲁克林”, 破旧的街道、杂乱的商铺、藏污纳垢的城市消极空间替代了原本欣欣向荣的街道。为此, 对城市老旧街道定期改造十分必要, 可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街道艺术形象与文化品位, 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项目概况

1.1 街道现状

本文所涉及的街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 该段街道东起柳州路, 西至桂州路, 全长约600m, 道路两侧分布着大量居住社区、社区配套小学、沿街店面等。田林路作为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新建的10个新型社区主要道路之一, 曾是田林街最繁华的道路, 商铺、科教文卫、政府办公楼等均沿此街道布置。

时光流逝, 大部分社区逐步进入“老龄化”, 随着沿街社区居民构成、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变, 沿街商铺业态逐步呈现“老、旧、小”等特征。加之该区域与周边过境车辆不断增加, 使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不堪 (见图1) 。

图1 田林路街道现状

图1 田林路街道现状

 

为让田林路重新焕发青春及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 本次街道景观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街道功能空间重塑、街道立面整治及街道景观提升等。

1.2 街景改造策略

通过实地调研, 将本次街景改造策略确定为“分类型、抓重点、做细节”三大步骤。

街景改造主要涉及建筑物、景观环境及附属设施3类, 除区分不同类型改造对象的具体改造目标外, 还需明确实际使用对象及使用功能。

改造项目易受场地条件、项目投资、建设时间等客观因素制约, 本项目将街道功能空间重塑与立面景观提升作为重中之重。为提升改造工程的整体效果, 对沿街休闲座椅、商铺店招等“街道家具陈设”进行深化设计, 使之真正融入街道。

2 街道功能空间

2.1 街道功能需求分析

项目现场调查中发现田林路两侧老旧小区密集、社区居住人口密度大、原有社区公共设施老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沿线居民长期受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困扰, 加之沿线社区原住居民已显露老龄化趋势, 密集的人流与车流、直通街道的社区出入口等增加了社区沿线老年人出行的安全隐患。同时, 每天繁忙的车流、人流使狭窄的道路更显拥挤, 尤其是工作日接送学生的家长汇集在道路中部, 更加剧了道路拥堵。

因此, 本次街景整治的重点是充分挖掘街道可利用空间并将其功能合理化, 以解决拥堵问题, 并完善街道功能设施及老旧街道立面整治工作。

2.2 交通疏导空间方案

田林路拥堵呈现明显的潮汐性特征, 主要由3股人流与车流组成:沿街两侧老旧社区居民、田林小学的接送家长及公交站点人流。

1) 为改善沿街社区出入口的交通流线, 对原本杂乱的通行方式进行有效疏导。对人行出入口和人车混流出入口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人行出入口进行景观强化, 结合绿化增加标识、座椅等公共设施, 引导人流通行, 减少行人对车行出入口产生的压力; (2) 在人车出口对现有部分社区绿地进行植物品种更新, 在不扩大花坛或绿地面积的前提下, 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改造所用的苗木类型与田林路两侧绿地中的苗木相同, 使绿化景观具有连续性, 人车出入口的改造范围应根据其入口宽度和社区内现有绿化情况进行局部调整; (3) 人车出入口外侧人行道位置放置2行数量不等的移动式花台或设置地面标识, 提醒人行道上的人流前方有特殊通道存在。

2) 对田林小学驻点调查发现, 田林小学接送人流在工作日较为固定, 是造成7:00—8:30, 15:00—17:00田林路拥堵的主要诱因。针对上述情况, 利用学校校门左右两侧违建拆除后的空间, 布置2处休息等候空间——家长汇。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多地设置座椅, 因此采用了木质多层阶梯式座椅, 让区域内的家长不但可拥有便于交流的舒适座位, 而且免去了街道上拥挤的人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半开放式的等待空间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简单交流场所, 成功地将接送人流约束在特定区域, 减少人流对田林路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干扰。沿街设置1道半人高景墙, 不仅起到分隔作用, 使家长汇区域形成较私密空间, 而且扩大了街面视野, 家长可随时关注校门口动向 (见图2) 。

图2 家长汇区域效果

图2 家长汇区域效果

 

3) 本段道路分布3处公交站台, 项目在站台周边设置更多座椅, 为等候公交车的居民提供便利。为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出行及社交活动, 项目还结合公交站台附近零星空间改造设置充满老上海风情的记忆角和康乐佳, 使老年人不仅能在街道空间内等候公交车, 而且远道会友而来的老年人也可在街道附近的社交空间进行交流。为解决沿街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 道路两侧集中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场地, 利用波浪形停放架规范车辆停放位置与方向 (见图3) 。

图3 改造后沿街效果

图3 改造后沿街效果

 

4) 为减少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间的相互干扰, 在非机动车道上使用彩色沥青, 区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同时利用间隔式布置的花箱分割行人与车流, 在保证通行功能的同时, 丰富街道立面层次。

2.3 沿街空闲区域的纳入与利用

项目设计人员在调取田林路沿街部分社区测绘资料时发现, 许多相邻2栋建筑间原本夹杂着面积不等的空闲区域, 但这些空间被各类店铺所侵占, 通过与规划、住建等多个政府部门及建设单位核实, 将上述空间拆除后重新利用, 增加了沿街功能空间布置的可行性。由于部分违建占用了部分社区出入口空间, 拆除后既保证了居民权益, 又为出入口改造提供了更多实施空间。

测绘资料中另一些空闲区域现状为藏污纳垢的消极空间, 散乱无序, 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散落四周。结合周边住户需求将这些空间打造成休闲及健身空间。场地内利用最新的植物绿墙技术打造出极具生态和景观效果的垂直绿化景观, 同时, 根据功能定位布置景观室外家具和健身器械。对消极空间的积极营造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和负面影响, 而且缓解了街道周边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压力。

3 街道绿化景观

3.1 景观现状

现状田林路由于建成时间较早, 街道及两侧的绿化面积极少, 目前仅道路南侧分布62株梧桐行道树, 部分沿街社区入口处绿化面积极少且分布零散。

3.2 街道绿化面积扩展

为配合街景改造工程, 当地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对沿街部分商铺的核查, 拆除桂林路及柳州路路口的几处违章搭建, 新增约450m2绿化。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与沿街的社区居委会沟通与协调, 希望居民同意将原属社区的部分绿化进行景观提升, 并利用通透式铁艺围墙或直接向公众开放提升社区公共绿化的服务属性。将南侧人行道原有树篦子改造成形式多变且具有坐凳功能的绿化种植池, 构建多层次的艺术街道景观。

3.3 现有街头绿地改造

项目中现有面积最大的街头绿地位于田林路与柳州路路口, 与过街人行道相连, 承担着交通组织与城市界面展示功能。本案保留了区域内现状乔木, 重新调整花坛外形进而强化绿地交通导向功能, 通过重新勾勒的花坛线形, 布置部分用于种植时令花卉的移动式花箱。针对绿地中层与底层植物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 增设大量观赏性且易于维护的观赏草及多年生宿根花卉。在绿地东侧新设1处木质景观平台, 将原本散落于绿地内的休闲座椅归集至平台内, 该做法为绿地交通导向功能的调整提供了部分场地, 调整后的休闲座椅由于远离交通流线, 显得更为私密与安静。平台四周的高大乔木可为在此休息的人群遮荫, 提高其使用频率。绿地中部设置1道不锈钢格栅墙, 将沿街店铺与绿地进行合理分隔, 减少商铺与道路的相互影响。通过上述改造改善了该处街道的整体形象, 成为整条街道的景观亮点与核心 (见图4) 。

图4 街头绿地改造

图4 街头绿地改造

 

4 街道立面改造

4.1 存在的问题

田林街建于20世纪80年代, 街道两侧社区及商铺历经数次建设与更新, 在造型、色彩及使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田林街道路两侧立面杂乱不堪, 如部分建筑物充满民国风味的挑檐被各色商铺招牌遮挡, 住宅与商铺外悬挂大小不一的空调室外机, 商铺招牌样式各异, 缺乏统一协调。

4.2 街道立面景观改造方案

如图5所示, 根据临街建筑样式及建设年代 (红色与橘色建筑物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 黄色为民国时期建筑物, 绿色为2000年后建成的建筑) , 将田林街立面景观改造分为5个方案, 街道北侧6栋红色建筑与南侧3栋红色建筑分为A类;北侧2栋橘红色建筑分为B类;南侧1栋土黄色建筑分为C类;南侧2栋柠檬黄色建筑分为D类;剩余3栋绿色建筑分为E类。

图5 田林街沿街建筑立面分类

图5 田林街沿街建筑立面分类

 

1) A类基本为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住宅, 建筑底层为沿街商铺, 因商铺经营范围不同, 店招不统一, 颜色、规格、材质杂乱无章, 部分超规格店招甚至遮挡原建筑2楼部分窗户。为此, 改造过程中恢复原有建筑设置于商铺上方的300mm厚挑檐, 采用铝扣板形式统一制作各店安装店招的基层。针对较凌乱的空调室外机, 统一将其安装于建筑物每层挑檐位置, 并在其外侧安装铝格栅进行遮挡。

2) B类立面改造方案基本与A类建筑相同, 仅根据其建筑物外挑檐宽度进行局部调整。

3) C类位于田林路与桂林路路口, 原为田林街知名的百货商店, 20世纪末一直是田林街乃至附近地区最繁忙的店铺, 承载了居民的美好回忆。本次街景改造中将其作为改造重点, 利用落地式玻璃代替现有封闭式墙体, 使商铺内的商品一览无余, 似乎回到万物勃发的改革开放初期。

4) D类2栋3层建筑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其沿街外墙为通体红砖且每扇窗户外框均有1圈白色石膏线造型, 建筑与人行道上高大的梧桐树相互映照, 仿佛让人置身于时尚的巴黎。为凸显这一富有时代感和地域风情的建筑物, 设计师将现有建筑物店招全部拆除, 恢复建筑物原有外立面, 红砖映衬白色窗框, 与高大的法国梧桐相映成趣, 商铺前休闲座椅上的人们品尝着手中的咖啡, 欣赏街道上过往的人群, 好不惬意。

5) E类2000年后新建建筑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沿街商铺的店招布置, 引进的商铺业态均为知名连锁品牌, 其对于店铺门面装饰的品质要求较高, 且相邻商铺在店招规格及色彩上均有较统一的基调。因此, 改造过程对上述商铺建筑予以现状保留。

5 结语

通过改造, 田林路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见图6) , 但改造过程中发现, 前期城市规划与社区功能分配是城市街道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保障, 只有重视城市规划设计, 才能创造出空间有序、建筑造型和谐、景观优美且富于特色的城市环境。

图6 田林街沿街建筑改造效果

图6 田林街沿街建筑改造效果

 

 

Research on Urban Roa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Taking the Landscape Renovation Plan Design of Tianlin Road in Xuhui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128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