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运营理念指导下的图书馆室内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高敏丹 李宏宋
单位:广州左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市设计院
摘要:广州图书馆新馆作为全国最大城市的图书馆之一, 其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极广泛影响, 但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 从后期用户体验和运营角度出发, 结合广州图书馆新馆目前的使用状态, 提出满足后期运营和图书馆用户体验的室内设计特征和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公共文化建筑 图书馆 后期运营 用户体验
作者简介:高敏丹, 广州左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李宏宋, 广州市设计院中级工程师;

 

近年来, 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蓬勃发展, 但一些违背图书馆人本原则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内部设计方面, 无障碍设施不全面、阅览室布局不科学、环境压抑等问题屡见不鲜, 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后期运营, 给用户带来较差体验。以下主要结合广州图书馆新馆案例, 从图书馆后期运营情况和用户感受出发, 评价设计中的不足和差距, 总结图书馆后期运营方式方法, 为日后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提出新的思路和定位方式。

1 工程概况

广州图书馆新馆位于珠江之畔, 占地面积2.1万m2, 总建筑面积10万m2, 藏书量达400万册, 是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面重要旗帜 (见图1, 2) 。本项目室内设计的最大特征是将以前“静而封闭”的图书馆改变成“动而开放”, 设计上追求内部空间的“轻松自由”, 包含开放、平等、交流和融合等功能特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图书馆新馆日均接待公众访问2.4万人次。

 

 

2 图书馆室内设计环境现状与运营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室内前期的设计, 通过调研拍摄照片与问卷调查, 主要从新馆的室内空间布局、用户体验需求调查等方面着手, 对广州图书馆新馆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为提出优化策略做好铺垫。

2.1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 对图书馆新馆用户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 掌握行为发展相关规律。在本次调查中, 在广州图书馆新馆选取典型空间, 对读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通过分析指出用户行为需求和新馆在后期行为体验上的不足。

2) 行为地图法 通过观察用户行为, 利用环境场所地图或设计平面图, 将行为与空间的各部分联系, 在平面图上用不同符号标定各种行为发生的位置和频率, 并说明其与设计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空间使用状况, 找出人的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存在的矛盾差异, 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3) 问卷调查法 内容主要包括新馆用户基本情况、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和目的等, 并进行统计分析, 针对读者的空间环境需求提出相应的室内空间优化措施。

2.2 室内环境现状分析

2.2.1 功能空间布局形式

广州图书馆新馆的服务职能和使用功能发生多元化扩展, 在藏书布局和借阅方式上均有新的变化, 空间设计更加开放。广州图书馆“之”字造型设计基于迎合读者活动规律的需求, 图书馆采用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空间分区方式, 并且结合用户需求特征及使用频率布置。内部功能平面分区如下。

1) 北楼平面布置上分别为:1层为盲人 (视障) 阅览区、报刊阅览区;2~7层为读者阅览区;9层为专题文献服务区 (地方文献) 、各类业务用房;10层为内部办公空间。

2) 南楼的平面功能多为专题区域, 分别是:1层为书吧、休闲阅览区、新书推荐区;2层为幼儿图书区;3层为儿童图书区;4层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图书馆借阅区;5层为多媒体培训中心、视听资料开架借阅区;6层为视听资料开架借阅区、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视听体验区 (听音室、录音室、控制室) ;7层为专项阅览研究区、单人专家研究室;8层为专项阅览研究区、多人专家研究室。

这样的平面布局将特殊、高频率使用的空间设置在低层区域, 营造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式垂直分区模式。

2.2.2 内部空间布局特点

新馆室内装修设计以横跨全馆的中庭为主轴。中庭贯穿建筑东西方向 (建筑出入口所在方向) , 采用完全通高的共享空间形式, 屋顶和两侧由玻璃幕墙覆盖, 站在中庭即可饱览建筑全部。远眺馆内所有的开架图书, 展现分布于各层的藏书, 作为利用形式的“叠层”犹如翻开书本的各页片段同时得到展现, 同时承担分隔图书馆南北向两大功能分区的作用, 阅读空间面向共享中庭开放。在此空间内可连接北区和南区的玻璃连廊则作为各层的延伸而横跨中庭, 形式满足了南北楼的贯通融洽, 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 (见图3) 。共享中庭是获取图书馆各类信息的服务中心, 也是举办各类活动的广场, 更是人们相遇交流分享的空间。设计上通透性极强, 让读者易于形成辨识的建筑构成, 提升了空间品质, 并充分展现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应有的全新理念。

2.2.3 藏阅空间

目前我国图书馆室内大多采用藏书空间与阅览空间相结合的开架布局模式, 使读者与书产生更紧密的交流。但随着信息更新的速度远大于读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如何处理原有资源与新资源的藏书空间, 且不影响用户的正常阅读, 是室内设计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广州图书馆新馆通过灵活布置的方式, 运用书架进行虚分隔, 并以中心向外发散的模式, 中间用较低的书架, 逐层向外升高, 营造适合用户心理需求的空间氛围, 同时方便查阅, 但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外幕墙的自然光线, 由此图书馆家私书架布局应考虑室外自然光与室内灯光, 视觉流阅与管理视线有重要的结合。

2.2.4 导向标识

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心, 其特点是公共、公平、开放、多元化。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用户的不同需求, 需使用有限的文字标识给用户提供清晰准确的指引。目前部分图书馆主要存在导向标识系统与馆内功能规划不一致、标识系统缺乏统一VI系统规范等缺陷。广州图书馆新馆为适应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在保持总体导向清晰的基础上, 根据使用区域特点规范交通流线。

 

2.3 室内装修设计特点及存在问题

广州图书馆十分重视室内设计整体规划和建设, 除保证基础服务区域外, 对新功能服务区域的拓展, 重视读者视觉感受、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艺术的协调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 室内声环境设计

图书馆整体建筑形式比较灵动, 如何让这个活泼的空间“安静”下来, 是设计者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使读者既能感受环境气氛, 又能在安静的空间读书学习, 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并通过精确计算, 室内所有空间装修材料在满足防火、环保等规范要求的条件下, 选用降噪, 吸声效果较强的材料: (1) 首层共享中庭为人流量最大的空间采用耐磨性强的石材地面, 为避免过度混响和眩光, 地板采用火烧面处理, 既防滑又体现坚实沉稳的视觉感; (2) 楼层阅览区及公共活动空间天花采用吸声材质的穿孔铝板; (3) 地面铺设即美观整洁又有消声效果的橡胶地板, 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噪声, 并满足使用者的体验感受; (4) 公共区域墙面主要材料使用环保降噪硅藻泥。

2.3.2 室内光环境设计

广州图书馆新馆室内照明设计严谨, 满足需求并营造舒适氛围。根据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第4.4.4条:当选用发光二极管灯光源时, 其色度应满足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 色温不宜高于4500K, 特殊显色指数R9应大于零。虽然近二十年来LED照明技术发展很快, 但基于白光的LED灯大多是用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发出白光, 普遍存在 (1) 色温偏高; (2) 显色指数偏低; (3) 蓝光成分偏多, 红光成分偏低; (4) 色容差和色差较大等的问题。在广州图书馆新馆的建设阶段, LED照明灯具的技术不完善及价格也比较高, 所以整体空间多数使用条形日光灯和局部筒灯, 这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在照明光源设计方面可以区域分布为基础, 更加个性化: (1) 地下1层主要由报告厅、展览厅、餐厅和部分办公区域组成, 以餐厅光环境设计为例, 设计主要考虑了基本照明功能, 缺乏对该区域餐饮氛围的营造; (2) 1层的总服务台和自助服务区缺乏区分, 同时在视障人士服务区的光环境设计中, 未特别针对残障人士服务区照度进行差异设计; (3) 南楼2层亲子绘本区未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进行灯光设计, 灯光造型单一缺乏创意; (4) 缺乏多光源设计考虑, 光照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对空间意境和气氛营造有重要影响, 不仅可构成空间, 也可改变空间, 要获得不同的视觉空间效应可通过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位置角度、光照强度、色彩、灯具造型实现。在同类项目中, 汕头大学图书馆的灯光设计根据不同区域, 设置辅助照明, 暖色的落地灯、台灯, 用光源分隔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 给读者极其温暖舒适的阅读环境。

2.3.3 空间面积比例不合理

从广州图书馆新馆空间的功能分析可看出, 广州图书馆整体空间功能实用性强, 但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阅读的普及, 公共图书馆书籍外借量和到馆人数逐年下降, 到馆读者, 利用电子阅读室的人数大幅增长。如何结合读者个性化需求进行各空间面积比例调整, 增设更多活动和休闲空间以满足新时代需求是图书馆未来室内空间功能的发展方向。

2.3.4 场所营造中对弱势群体关怀不够

广州图书馆新馆室内空间中设有专门的儿童阅览空间, 但对老年读者关怀不够。随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图书馆室内功能空间设置应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为老年读者提供更舒适便捷的空间。

3 后期运营理念指导下的图书馆室内优化策略

3.1 提升策划阶段严谨性

根据对图书管后期运营需求分析,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室内功能设计前需结合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设计全过程进行严谨的前期策划。前期策划要具有前瞻性, 使图书馆室内功能空间可结合技术因素、读者行为因素的演变而进行灵活的优化调整, 为改建留有余地, 使图书馆在使用若干年后, 仍可适应不断变化的功能空间需求, 避免短命建筑的出现。以西雅图图书馆为例, 设计人员在进行图书馆设计前, 通过对各类型传统公共图书馆室内功能属性进行调研分析, 积极与图书管理员、图书馆学者、市民沟通, 统计相关建议, 在前期策划设计中, 设计团队主要归纳出3个主要问题: (1) 图书馆室内功能空间要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2) 图书馆功能不应仅限于藏阅功能, 应同时发展为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文化殿堂; (3) 公共图书馆不应局限于提供文化交流服务, 应结合社会多样化需求, 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西雅图图书馆设计团队通过严谨的策划来满足空间的丰富多样性, 经过十多年运营, 室内功能运作依然十分便捷, 深受读者和建筑爱好者喜爱。

3.2 灵活性设计

图书馆室内设计应着力规避功能分区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 其所具备的不应只是单一的功能, 如大堂等空间, 除作为动线、公众交流等功能, 还可灵活地作为一些小范围活动场所, 如展示、分享交流功能等。在室内设计过程中, 可使用更多的集成品, 如成品线槽, 适用多用途电源, 提高空间灵活性。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应用是管理营运重点, 设计细节应更多考虑其功能的使用流程和便捷性, 设计师应当了解。

3.3 小众读者空间优化

藏阅空间对于图书馆室内设计来说非常重要, 广州图书馆新馆进行局部空间优化: (1) 在儿童阅览空间优化中, 根据儿童特点, 对空间进行一定的声效围闭处理, 可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同时也可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 通过选择环保材质、自由动态的个性化家具、独立小环境营造等策略提升空间多元效果, 激发儿童创造思维, 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场所; (2) 阅读空间多元化布局优化方面, 从提高空间品质角度出发, 通过交流和休闲功能的置入营造多元化空间氛围; (3) 加强地方特色文志区域地方特点; (4) 实现数字与纸质阅读一体化; (5) 通过灯光优化布置营造温馨氛围; (6) 注重老年人阅读空间引入, 同时考虑无障碍设计。

3.4 多功能空间引入

由于数字阅读飞速发展及阅读习惯的改变, 图书馆应营造相应的文化空间与环境, 需提供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如咖啡、茶饮、文创产品、艺术廊、手工作坊、文化轻餐饮等休闲空间。一切为文化所服务的项目应尽可能容纳其中, 扩大包容性, 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

4 结语

广州图书馆新馆项目已运行7年多, 通过探究后期运行情况, 能为更多公共图书馆项目室内优化设计提供实质性帮助, 并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Research on Interior Optimum Design of Library Based on the Guiding of Post-stage Operation Idea
1327 12 1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