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山上精品酒店改造项目室内设计回顾

作者:张超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摘要:将原有腾退的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仿古建筑, 经建筑改造及室内装修提升为保留原有仿古建筑风格特色的, 具有民居、民宿特点的景区精品酒店。在对慕田峪长城景区内旅游及环境设施进行提升和功能改造的同时, 结合邻近慕田峪长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和自然山景空间, 营造“一隐一居、山林书房、青砖灰瓦、草木葱茏”意境。
关键词:乡建民宿 仿古建筑 景区 精品酒店 既有建筑 改造 室内设计
作者简介:张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室内设计二所所长, 中级建筑师;

 

1 项目概况

怀柔区拥有以长城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与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随着北京的城市发展, 结合怀柔区近年来建设以雁栖湖区域为中心的国际交往会都的定位, 初步形成了以休闲会展、影视文化、科技研发、汽车制造、商贸服务等五大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度假产业兴起和长城国际文化村日趋成熟, 越来越多城市人来到怀柔休闲度假。以邻近慕田峪长城风景区的慕田峪村为例, 出现了小园、瓦厂等乡村民宿, 远离城市喧嚣, 带有独特风格情调的精品乡野酒店丰富并带动了景区周边旅游生态, 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 受到越来越多都市游客青睐, 将原有常见的农家乐形式的景区乡宿业态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在慕田峪长城景区内, 原有紧邻景区商业街的办公区域占地面积约1.7hm2, 建筑面积约6820m2, 主要为20世纪80、90年代陆续建成的仿古建筑, 包括办公、餐饮、博物馆、商店等景区配套服务功能 (见图1, 2) 。随着慕田峪长城景区内旅游及环境设施的规划及建设, 位于慕田峪环岛的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 将原有老旧建筑功能大部分迁至服务中心, 对腾退建筑进行规划。

图1 项目所在地卫星鸟瞰

图1 项目所在地卫星鸟瞰

 

图2 办公区域现状建筑分布

图2 办公区域现状建筑分布

 

2 背景及现状

2.1 背景

本项目是在上述背景下, 依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的慕田峪长城AAAAA级景区, 将慕田峪长城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作为核心吸引力, 以邻近城市的旅游人群及疗养、康复的长租人群为客户, 利用原有老旧仿古建筑 (见图3) , 通过适度装修及品质升级, 将其改造成民宿型精品度假酒店。

2.2

现状

调研建筑现状, 总结出以下特点。

1) 依山势错落而建, 地坪高差复杂。

2) 不同建筑间的建造时间跨度达10~15年, 其中包括景区办公用房、政务用房、商业和餐饮用房。不同时期的建筑多根据当时需求各自建设, 受有限资金限制, 呈现小规模、多阶段、渐进式的“建造-修缮-再改造”过程。彼此之间并无统筹规划也无联系。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建筑, 形制、结构不同, 材料、做法也不同。项目设计伊始, 现状部分房屋老化严重, 各时期房屋质量良莠不齐。

3) 建筑组群中虽有较多仿古建筑, 但这些外表为古建形态的房屋, 建设时未沿袭风格统一的古建形制, 多数房屋都由村镇建筑队根据简易图纸和民间建造做法施工。

图3 依山而建的联排式仿古建筑

图3 依山而建的联排式仿古建筑

 

4) 初步设计时, 现状建筑还未进行清理和拆除, 很多房间的原始构造都不明确, 其中很多建筑自建成以来, 经历多个使用单位, 被数次改造, 原始图纸资料不全, 很多房屋图纸已遗失。不同版本的测绘图纸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通过照片记录的原始房屋状况, 可见当时的仿古建筑建造, 多关注形似古建的面子外观, 而不细究古建的内在形制和结构做法。拆除原有房屋内部吊顶后, 呈现的状态出乎参与踏勘的设计师们的意料, 安全性是对房屋最基本的要求, 现场情况难以保证房屋安全和正常的使用功能, 需对原始结构进行妥善加固和维修。

现状建筑不仅有砖混结构多层楼, 也有各种民间做法的砖木、土木和木结构, 还有照片中可见的混凝土结构与民间木作举架“混搭”的屋顶承重形式 (见图4) 。项目要改造为仿古建民居风格的精品酒店, 现状房屋构造给室内设计增加了很大难度, 甲方的改造成本有限, 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结构主体的条件下, 整合结构形态, 在完成室内效果基础上表现中式仿古建筑形态语言, 是一个较有难度的设计课题。

3 改造设计目标

作为一个对既有老旧建筑群组进行功能改造设计的项目, 不同于周边以小园、瓦厂为代表的民宿业态, 也不同于京郊先后开发的, 如古北水镇、爨底下村等较著名的古民居村镇旅游业态。项目所在地既无文创乡舍等自由业态, 又无历史文化村落背景。对于预期的经营方向和业态风格是乡舍民宿还是旅游度假酒店, 甲方也经历了多次摇摆和反复。

图4 拆除后暴露出来的原始屋顶结构

图4 拆除后暴露出来的原始屋顶结构

 

邻近慕田峪长城风景区是本项目的核心优势, 设计目标定位于长城景区, 期望在功能改造的同时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打造一个长城脚下的特色精品酒店。充分利用既有仿古建筑的形态和自然山景空间, 身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院落, 呼吸山林环境带来的清新洁净的富氧空气, 追求“一隐一居、山林书房、青砖灰瓦、草木葱茏”的心怀意境。

4 建筑改造及布局规划

现状地形依山势错落, 多数房型能满足背靠山林、远眺青山长城的观景体验 (见图5) 。根据现状房屋的群落形式、年代和结构, 确定了大堂、经营区及餐厅的位置, 进行精品独院、合院、民宿、标准客房等不同房型的规划 (见图6) 。

5 室内改造方案设计

5.1 整体改造方案

在房间规划上, 项目有别于一般老四合院, 现状建筑建造时间跨度大, 既有结构做法不一, 原有图纸资料不完整, 部分房屋破败老久。尽管现状遗留下的房屋有问题和不足, 从设计师角度来看, 粗陋不堪, 不符合历史年代感, 与如今时代感格格不入, 但腾退后保留下来的商业街仿古建筑, 曾是慕田峪长城景区的旅游窗口, 见证了慕田峪邻近村落人民在慕田峪景区的生活历程, 也是老房子的价值所在。

在项目的改造预期和范围, 及重难点区域的改造方案和设计效果方面, 设计师与甲方前后经历了多轮讨论, 逐渐确立了保留仿古建筑风貌、延续现有建筑主体形态的方案, 设计尽量保留并表现原始建筑的历史痕迹, 如保留部分建筑的老墙老砖、保留原有屋顶的木梁木檩条等构造形态的设计预期。

图5 改造后鸟瞰效果

图5 改造后鸟瞰效果

 

图6 改造后客房实景

图6 改造后客房实景

 

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的房间无法满足酒店基本使用需求。在保护前提下, 修复损坏, 在对原有建筑群落进行规整、修缮、改造的过程中, 针对保温和防水性能不佳的房间, 局部替换、修缮望板和屋面, 除非实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 不再新建、加建房屋, 力求最大限度保证原建筑形制的完整性, 坚守尊重历史风貌、自然的原则, 保护原建筑的柱网、梁架及顶面木梁和檩条造型。对原混凝土梁采用表面包封经防火防腐处理过的木板的做法, 外观被修饰成仿原木效果, 漆面颜色尽量接近木梁结构的视觉色彩和质感, 在视觉上消除了原有混凝土与木梁结构的混搭形态。

整合房间原有结构, 用材料装修、设计后, 可自然而然作为室内装饰呈现在房间内。原有梁与屋面之间采用红砖填充支撑进行加固和修整处理, 在必要情况下增加补强的钢结构支撑, 施工单位采取措施, 对砖墙间破损和空洞缝隙进行封堵, 在修缮填充墙体的同时优化了原有红砖填充墙的隔声效果。

5.2 室内改造做法

室内设计不做过多复杂的造型设计, 采用最接近民居做法的饰面材料, 力求修旧如旧:先对保留的建筑房屋形制进行梳理和分类, 对原有房屋木结构举架进行翻新修缮;对后期仿古建的混凝土构造梁进行仿木举架式样的修饰。因屋内现状木构老久, 翻新后采用深木色漆面, 地面选择沉稳的深灰色地砖, 墙面以米白色涂料作为背景。结合古香古色的新中式家具和摆件, 体现宜居的传统院落情怀。室内接待区域平面及酒店接待大堂改造效果如图7, 8所示。

图7 室内接待区域平面

图7 室内接待区域平面

 

图8 酒店接待大堂改造效果

图8 酒店接待大堂改造效果

 

6 结语

项目方案设计大约经历半年时间, 期间与甲方就项目的商业定位、规划经营、设计风格、造价成本等进行反复研讨, 尝试了多种方案。

原始资料缺失及山地条件都给改造设计及施工带来诸多意外和难度, 在现场一边处理现状和图纸的偏差问题, 一边修改图纸方案成为一种无奈和常态。期间为实现更多愿景, 甲方对设计风格和期望效果产生了摇摆且意见不统一, 设计方案几经变更调整, 在建筑、室内、景观、机电、软装等多专业团队及甲方共同努力下, 从2016年年中到2017年底, 历经一年半时间, 项目终于完工 (见图9, 10) 。

 

 

项目名称 慕田峪长城精品酒店改造项目

设计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主创 张燕、沈晓雷、梁建、沈周娅

室内设计 张超

开发团队 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

摄影师 陈鹤

项目地点 北京怀柔慕田峪

设计面积 约6000m2

完工时间 2018年

 

Review of Interior Renovation Design of Mutianyu Great Wall Hotel
134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