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的海岛类全域总体规划研究——以广东海陵岛全域总体规划为例

作者:黄雄
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分析广东海陵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与条件, 从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特色空间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落实全域旅游理念的策略及方法, 是对海岛型全域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探索。
关键词:全域旅游 总体规划 滨海 特色空间
作者简介:黄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规划师;

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的海岛类全域总体规划研究——以广东海陵岛全域总体规划为例

精读
CAJ下载 PDF下载

永久保存本文,请下载至本地

黄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要:

分析广东海陵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与条件, 从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特色空间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落实全域旅游理念的策略及方法, 是对海岛型全域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探索。

作者简介: 黄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规划师;

Study on the Global Master Planning for Island Oriented by Global Tourism——Taking the Global Master Planning of Hailing Island,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8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发展全域旅游, 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统一规划布局, 优化公共服务, 推进产业融合, 加强综合管理, 实施系统营销, 不断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2018年7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提出支持阳江海陵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导向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

海陵岛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沿海, 是粤西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交界地区的海上支点。依托独特的地缘区位与本地资源优势, 海陵岛不仅能享受珠三角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 也是承担大湾区生态休闲功能的重要载体。

海陵岛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包括沙滩海湾、岩礁海岛、田园山林、湖泊湿地、历史人文5大类。资源总量大且类型丰富, 既有特色海岛风光及丰富渔业资源, 也有海丝文化、宋文化、家文化3大文化, 文化旅游挖掘潜力较大。

1.2 现状发展

1) 旅游发展海陵岛存在5个问题: (1) 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对滨海资源依赖性强; (2) 旅游时间季节性明显, 夏秋旺、春冬淡, 淡旺季游客数量极差大; (3) 旅游景点相对集中, 北部和东部景点较少, 整体开发程度较弱; (4) 旅游产业链短, 只有度假酒店、旅居地产可享受旅游发展红利, 对整体经济带动有限, 与其他产业关联不强; (5) 旅游基础设施不足, 配套服务较弱, 除酒店外, 其余商业、运动、交通、卫生等设施的建设水平仅能达到区县级标准。

2) 城市建设海陵岛具有改进空间: (1) 度假空间单一化, 旅游格局有待提升, 旅游产品以海滩游玩为主, 乡村休闲与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 吸引力不足; (2) 公共海岸专属化现象严重, 不利于海陵岛整体发展, 滨海资源有待统筹; (3) 特色空间不彰显, 文化载体有待丰富, 岛上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4) 乡村建设无序化, 全域风景有待优化。乡村建设品质与海陵岛品牌形象不匹配, 新农村型村庄建筑缺乏特色,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游客旅游需求; (5) 城市细节不考究, 风貌待雕琢。

1.3 紧抓海丝国家战略, 强化全域旅游发展引擎

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 随着国家、省、市层面提出的重大决策, 海陵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国家层面 《全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海陵岛被纳入海岛旅游目的地建设项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全国布局三大海洋经济圈, 海陵岛位于南部海洋经济圈, 是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核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

2) 省域层面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将海陵湾区定位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度假胜地与近岸岛链保护屏障的核心区。《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将海陵岛打造成14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 海陵岛与海口、三亚、北海、湛江等北部湾城市共建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

2 打造国际旅游岛

2.1 发展定位

打造以海丝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岛, 擦亮海陵岛旅游新名片。在综合研究上位规划要求及历版规划的发展定位后, 提出海陵岛新的发展定位应从关注本地发展拓展至重视国际化与区域层面, 从滨海旅游城市向国际旅游生态海岛城市演变, 从单一旅游产业向海丝文化展示、海洋产业、商务会议等产业多样化发展。基于此, 本次规划提出海陵岛新的发展定位为:以海丝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岛、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生态休闲度假中心 (大区域地位) 、阳江市城市副中心 (市域地位) 。

2.2 产业体系

海陵岛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 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文化创意、游艇产业、创新孵化蓬勃发展的“2+3”产业体系 (见图1) 。

图1“2+3”产业体系

图1“2+3”产业体系

 

本次规划重点关注旅游提升策略, 明确提出4方面要求。

1) 国际视野, 精品打造以国际标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 依托大角湾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区、国家海丝会展中心等精品项目,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资本、国际企业、国际发展理念、国际经营模式、国际经营人才, 建设国际生态旅游海岛。

2) 核心引领, 多元发展引进主题类核心旅游项目, 打造四季全时覆盖的旅游产品体系, 坚持旅游产品全面多元发展, 以滨海沙滩为精品, 以主题乐园为核心, 重点挖掘文化古村, 加快培育生态体验、湿地公园等, 弥补海陵岛春冬淡季旅游项目的缺失。

3) 文化塑魂, 特色驱动保护、挖掘、发展海丝文化、宋文化、家文化特色, 重视“丝路水道”古航线系统和“家渔港”生活系统, 在城市风貌中融入宋文化的历史故事, 实现特色资源驱动全域旅游产业化。

4) 本底提升, 全域景致推动滨海旅游向内陆推进, 以乡村度假、田园综合体、农庄体验、湿地公园、生态居住等为重点, 打造山海互动、景城共荣的旅游新格局。

3 优化整体旅游格局

3.1 生态保护

规划对海陵岛现有生态资源进行梳理, 在保护现有生态本底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现状认知基础上进行生态问题判断, 指出海陵岛未来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 如对历年台风潮水的水位模拟分析, 确定遭遇台风可淹没区域。

规划提出综合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发展空间选择, 通过将生态安全格局结果与发展潜力结果叠加并综合平衡, 以作为海陵岛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方法。

3.2 空间体系

对标打造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愿景, 规划确定以“一带缤纷, 两轴联动, 双核引领, 六点闪耀, 七区纷呈”的空间结构优化整体旅游格局 (见图2) 。

1) “一带”指滨海发展带, 从马尾滩经闸坡、大角山、十里银滩直至东岛形成的南部滨海旅游黄金海岸。

2) “两轴”指2条海陆发展轴, 使海陵岛和阳江市区、高新区形成更便捷、有效交互的联动发展态势。

图2 海陵岛功能结构规划

图2 海陵岛功能结构规划

 

3) “双核”一核为闸坡东区服务核心,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为海陵岛的活力中心;另一核是围绕未来海陵旅游集散中心形成的十里银滩服务核心。

4) “六点”6个服务节点。

5) “七区”指东岛主题乐园旅游区、南部滨海风情度假区、银滩海丝文化旅游区、闸坡渔港小镇旅游区, 岛西新型海洋产业区、岛北门户服务功能区及岛中海岛田园旅游区。

3.3 特色空间

1) 植入新功能, 营造新空间, 提升旅游格局 优化现有空间格局, 引进珠海长隆、万达旅游城等大型项目, 结合汽车营地、生态乐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使生态旅游与主题乐园补充发展。在用海政策收紧背景下合理利用内湾和河口资源, 谋划十里银滩游艇汇、东岛海上运动中心、闸坡邮轮码头等新型滨海旅游项目, 通过高端项目提升海陵岛的旅游空间品质。

2) 多元化岸线, 可达性游览, 提升资源利用 将海陵岛岸线划分为生态维育、生产科研、旅游度假3类, 统筹利用。结合环岛路建设, 打造全岛滨海岸线游览系统。梳理廊道与路径, 打通进海通道, 建设可进入式的滨海公园绿地和黄金海岸沙滩。

3) 立足文化基底, 再塑海丝文化, 提升文化内涵 立足现有文化基底, 在南海一号博物馆基础上, 以“世界海丝论坛+世界海丝集市+万国海丝文化艺术街”为核心, 引领十里银滩片区的主题式开发。挖掘太傅墓、炮台山等历史素材, 丰富文化载体 (见图3) 。

4) 梳理山水格局, 精细城市设计, 提升城镇风貌 除严控“一脉六廊通山海”格局外, 需对海陵岛城镇空间和旅游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和管理, 控制高度分区, 塑造天际线, 结合主题划分景观风貌分区, 提出风貌控制指引, 对进岛门户、城市旅游客厅、重点地区和重点界面进行城市设计, 提升城镇风貌。基于海陵岛整体空间管控的需要, 提出海陵岛整体风貌规划和城市设计指引, 引导规划建设。

5) 聚落景致化, 自然风光化, 提升全域风景 未来海陵岛的乡村建设需按全岛新建村居一律报建原则, 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制度构建。将基本农田保护与农业休闲观光合理结合, 发展田园综合体、户外运动休闲产业, 保护古村、管控新村, 维护山水格局、建筑格局和风水格局, 全面优化海陵岛的全域风景。

图3 多元文化载体

图3 多元文化载体

 

3.4 基础设施

1) 交通支撑 构建“双港、双轨、双通道”, 建设高效多元的对外交通系统。 (1) 双港包括通用机场和邮轮码头项目, 支撑海陵岛国际休闲旅游岛的发展; (2) 双轨指加快城市轨道海陵线建设, 远景适时考虑广湛高铁海陵支线, 把海陵旅游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3) 双通道包括海陵大桥和海陵大堤, 实现海陵岛对外公路双通道。同时依托海陵岛环岛海洋资源, 打造特色水上交通线路。开通主岛与外围岛屿南鹏岛、大镬岛的水上游艇线路。重点打造环岛滨海旅游公路, 串联优质景点, 构建慢行系统。沟通内部开放空间和外部生态廊道, 串联核心景观节点、旅游节点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

2) 服务支撑 分区分类, 兼顾旅游与常住需求, 创立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 (1) 分区以闸坡片区、北汀片区、十里银滩片区、东岛片区为旅游服务区, 重点配置旅游服务功能; (2) 分类建设不同的旅游和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旅游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服务点、商业步行街、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推进休闲驿站、公共厕所、旅游救援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4 结语

海陵岛全域总体规划以全域旅游理念落实3个统筹: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市民需求与游客需求、近期要求与远期发展。规划重点从特色空间营造、旅游功能提升出发以探索海岛型全域总体规划的方法及策略, 是对海岛型全域旅游区规划研究的探索。

 

Study on the Global Master Planning for Island Oriented by Global Tourism——Taking the Global Master Planning of Hailing Island,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138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