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于大地之上——卓资文化中心设计始末

作者:余浩 孙凌艳
单位: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大字本设计工作室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文化中心项目方案设计从文化中心类建筑的原型、使用现状、运维需求出发, 引入共享街道的概念, 将分散的场馆以一种半室内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文化设施的聚落。通过回顾项目设计过程, 介绍宏观地貌、城市气质和微观环境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气质 文化中心 共享街道
作者简介:余浩, 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工作室建筑师; 孙凌艳, 大字本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城乡规划师;

 

1 项目概况

呼和浩特以东约70km的地方是辉腾锡勒草原, 草原南边有一座山叫卓资山, 卓资山南麓就是卓资县。

2013年的夏天, 当地政府要在卓资山下设计一个文化中心, 包含1个剧场、1个老年活动中心, 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政务服务中心、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1个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业主希望在未来, 这个文化中心能够成为县城居民的一处精神活动场所, 同时也能为这个小县城带来锐意进取的现代化气息。

2 起伏的力量

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 大多数人都会知道一些, 它和那些游牧民族的英雄们一起被人们所铭记。蒙古高原的形成, 其实要比在这片土地之上纵横驰骋的人类至少往前延伸1000万年。1000万年前,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相互挤压。板块挤压的边缘剧烈隆起, 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 而离边缘稍远的地方则缓慢隆起, 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的蒙古高原。相对于游牧民族的你来我往, 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地貌更让人着迷——延绵起伏, 神秘莫测, 充满力量。

着手设计时, 这就是场地给予设计师的第一感受。在这里, 人很渺小, 而作为人造物的建筑, 能否像岩层一样, 冲出地表, 伸向蓝天, 并匍匐于大地之上?

3 痕迹、记忆、通过性

捕捉住第一感受后, 回到设计任务本身, 并将视野拉回微观, 细致审视这块场地的蛛丝马迹。

业主和设计师都倾向于做一个非集中式的文化中心, 包含的6个场馆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便于业主方不同部门相对独立的管理, 而非集中式的文化中心可能在公共空间的节能上能够做得更好, 所以从一开始, 就确定了6个场馆相对独立的原则。然而这6个场馆应该以什么样的集合秩序被放置在场地上呢?设计师开始从场地上找线索。卓资县城是一个没什么特点的北方小城, 四四方方的路网, 南高北低的地形, 最低的地方是穿过县城的大黑河, 场地就在大黑河的南岸。在这样的城市里, 很难找到那些可以影响建筑布局的对景点或控制轴线。将视野拉到更微观的尺度, 这时候卫星地图上的一些痕迹引起了设计师的注意。

场地原本是一片农田, 田地里阡陌交通, 这些阡陌呈现出来的几何图形具有一个明显特点:南北方向贯通, 东西方向曲折。这隐含了一个通过性方面的需求:场地南侧的城市居民会穿过田野去到河边。这些因为人们的使用而自然形成的阡陌给设计师带来启发, 由此确定6个场馆放置在场地上的几何秩序, 两两一对分成3组南北布置, 保持场地南北贯穿而东西曲折的原始肌理 (见图1, 2) 。

设计师希望文化中心建成后, 这里依旧是一处可容许人们穿行的场所, 人们记忆里的那些路径还能隐约可见。当人们穿行文化中心时, 可能会在此驻足、停留, 尝试探索这个新建筑, 并最终参与到各个场馆所容纳的活动中来。

4 街道、集市与广场

在找到通过性这个锚点并确定基本建筑布局后, 尝试在这一概念上走得更远, 希望卓资文化中心拥有一个立体交叠、路径曲折但节点丰富的外部空间系统, 让整个场所呈现出类似于街道、集市和广场的活跃气质。

图1 项目整体鸟瞰

图1 项目整体鸟瞰

 

图2 规划总平面

图2 规划总平面

 

在东西方向上加入1条街道, 加强东西向的通过性, 并借此将各个场馆串联起来。剥离各场馆原本需要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 统一集中到街道两侧。这条商业街上的附属设施也将为场馆贡献一笔可观的运营费用。

另外, 商业街的屋顶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顶平台, 部分商业设施也上到2层平台, 增加平台吸引力。各场馆均朝向平台开门, 作为2层平台的辅助出入口。

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增加2组大台阶, 并将原来两两对应关系错开一个位置, 2组大台阶和6个场馆共同组成4对南北对应的建筑。大台阶所对应的地方退让出足够的广场, 台阶和广场一起形成可供人们观演的露天剧场。平面布置如图3~7所示。

图3 首层平面

图3 首层平面

 

1.剧场2.青少年活动中心3.老年活动中心4.政务服务中心5.职工文化活动中心6.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商业

图4 2层平面

图4 2层平面

 

1.剧场2.青少年活动中心3.老年活动中心4.政务服务中心5.职工文化活动中心6.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屋顶平台

图5 3层平面

图5 3层平面

 

1.剧场2.青少年活动中心3.老年活动中心4.政务服务中心5.职工文化活动中心6.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屋顶平台

5 透明性与空间漫游

在每个场馆室内都有1个靠一侧的中庭, 连通朝向外围街道和2层平台的出入口, 功能房间围绕中庭呈C形布置。但在剖面上, 每层中庭的位置和大小并不一一对应, 必须使中庭空间在纵向上呈现出透明性。在这样的空间中, 人们的路径被刻意设计。通过设置每层并不对位的中庭、走道和楼梯, 勾起使用者对于内部空间的探索和漫游欲望, 强化人在有限空间中对“无尽”的体验。

图6 4层平面

图6 4层平面

 

1.剧场2.青少年活动中心3.老年活动中心4.政务服务中心5.职工文化活动中心6.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图7 屋顶平面

图7 屋顶平面

 

1.剧场2.青少年活动中心3.老年活动中心4.政务服务中心5.职工文化活动中心6.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6 质感与色泽

从设计伊始, 设计师就认为建筑外皮应呈现岩石的粗粝质感, 但因造价原因, 在石材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选择。黄金麻和白麻这一类大产量无特征的石材是工程造价承受范围之内的不错选择。为让建筑外立面能够显得更加古朴粗粝, 通过将几种不同色泽和大小的块材错拼, 使其呈现出斑驳的感觉, 最终整个建筑外立面的颜色与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一致——一种暖暖的黄色 (见图8) 。

7 活力

在多次去往卓资工地时, 也会无意间接触到这个小城的居民。夕阳西下后, 人们汇聚到县政府前的人民广场, 有打气球的, 跳广场舞的, 卖小吃的……这一切虽然毫无精致感可言, 却鲜活无比。我们被这种活力所感动, 并真心期望所设计的卓资文化中心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场所, 一个普通市民晚饭后都愿意去遛弯的地方。

该建筑建成后正如先前担忧的那样, 一些室内活动房间变成政府某部门的办公室, 以疏解原来人满为患的政府办公楼。某些场馆也因运维管理人员不足, 迟迟未能向普通居民开放。所幸建筑就在那, 建筑外的平台、街道、台阶、广场、草地、树木都在那儿, 人们依旧可使用其丰富的外部空间 (见图9) 。

随着管理运营落实到位, 卓资文化中心将逐渐开放各个场馆, 给居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们有信心, 这座匍匐于大地上的建筑, 最终也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融为一体, 融入他们日常、真实、惬意的生活之中。

8 结语

通过对卓资文化中心设计过程的记录, 尝试“现象学”设计方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中捕捉设计触发点, 并将场所的感受强化和放大。

对于文化中心类建筑的设计, 本项目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组合方式, 区别于分散布局式和集中共享式, 本项目的组合方式是半集中的, 通过街道式的灰空间完成文化设施之间的公共空间共享。对于一般性大规模建筑材料的创新性应用, 本文也提出了多色拼贴这种切实可行、效果不错的使用方式。

图8 块材错拼的建筑外立面

图8 块材错拼的建筑外立面

 

图9 建成现状

图9 建成现状

 

方案设计 余浩、常可、曾飞

施工图设计 王效鹏、曾飞、余浩、刘一鸣、王雯、陈明、王凡、石玉

项目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卓资县

场地面积 43333m2

建筑面积 33683m2

设计时间 2013年

竣工时间 2016年

 

Creping on the Ground——Design of Zhuozi Culture Centre from Beginning to End
135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