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以长安古寨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1 项目概况
1.1 场地条件
项目位于郑州市二七区, 基地地理位置优越, 距离市中心约19km;交通便利, 紧邻城市干道候张线, 距郑州市著名樱桃沟景区不足1km, 距郑州罗圈寨森林公园仅3.3km, 自然环境优越。基地属黄土沟壑风积地貌, 经过几千年的风力沉积和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四周丘陵纵横, 沟壑起伏, 延绵百余里, 布满青翠繁茂的植物, 风景秀丽。古寨是典型的河南村落, 沟坎环绕, 民居依山势与地形而建, 星罗分布于基地范围内。通过景观的改造与提升, 建筑修缮与功能复兴, 使古寨在保护当地现有历史人文和生活生产方式前提下, 承担河南地区文创产业发展的重任。
1.2 景观规划概述
项目作为建业足球小镇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规划范围25.6万m2。为配合古寨开发的总体设想, 设计师将项目景观规划目标定性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保留古寨原有文化、环境、风貌格局前提下, 适当对场地内景观进行补充并将部分新建的功能性构筑物与原有环境景观进行有效过渡。
鉴于上述景观规模目标, 设计师将景观规划大致分为游客中心、古寨核心区、景观大道及乐活沟谷4个区域, 其分别对应不同的项目功能分区, 并采取差异性景观规划策略。本文着重论述4个景观分区中对古寨历史人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景观规划策略, 让现代文明为古寨注入新鲜活力, 实现现代文明与古代历史在古寨中的共生共荣 (见图1) 。
2 游客中心景观规划
2.1 设计构思
游客中心位于长安古寨主入口, 是侯张线西南侧的1块台地, 既可作为未来整个中原文化小镇的接待和展示空间, 又是长安古寨的入口形象展示, 其外形与环境景观的布置格式是整个规划区的浓缩和提炼。它与长安古寨隔着深深的沟壑, 却又遥相呼应, 2个场地似乎在时空上产生某种联系。同时, 该处地形上的优势使游客中心内的人群对乐活绿谷内的景观环境一目了然。设计师采用较为现代的建筑风格, 但外立面采用与中原地区传统古寨类似的材质与颜色 (见图2) 。
2.2 外部景观规划
游客中心的外部景观布局作为有力补充, 使游客中心建筑融入古寨整体风貌, 起到较好的过渡与中和作用。游客中心外部的景观花坛及特色景墙采用与建筑主体相同的夯土材料, 仿佛是向建筑外部不断衍生的触角, 渐行渐远地扎向苍茫大地;经反复思考, 地面铺装采用黄洞石, 利用酸洗处理技术对其表面进行处理, 使其纹路与光泽度与周边山体颜色呼应, 并起到防滑作用。游客中心入口处结合地形设计1处气势磅礴的大跌水与大台阶, 门口2处镜面水, 倒映水中更显建筑之美。游客中心后场的景观处理结合现状场地地形, 蜿蜒错落, 尽可能采用原生本土植物, 结合芒草地被类种植, 几十棵高大的银杏树围绕在建筑周边, 光影错落挺拔参天, 秋天时一片金黄。细腻朴实的芒草地被柔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让整体形态更自然质朴, 犹如黄土台地的自然生长, 用低姿态表达对场地的尊重。
3 景观大道规划
3.1 设计目的与构思
景观大道原是古寨附近的省道——侯张线, 项目将其作为游客出入古寨的必经通道, 但侯张线现状仅是1条具备交通运输功能的通道, 道路两侧地形复杂, 植物杂乱, 且两侧无人行道, 存在安全隐患。若项目运营后游客通过此条道路进出古寨, 必将使其游玩兴趣大打折扣。因此设计师期望通过景观规划使其焕发新生, 不仅承担交通运输功能, 也承载更多的景观游览功能。
3.2 规划目标
樱花树作为1种季相变化极强的景观树种, 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景观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景观效果在展现方式、观赏角度和体验上也存在变化, 这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为创造优美景观带来更多机遇。为此, 项目设计师在设计中极力围绕樱花树在不同时节的景观效果和现场地形地貌特征, 营造出四季得宜的寻乡古道——樱谷长廊。
3.3 景观设施设计
为保留中原地区古寨的历史风貌, 设计师对现有地形地貌进行保护与利用, 如将立于道路西侧的土台景观化, 在其周围设置低矮花坛, 既美化景观, 又能对土台基础进行有效保护, 避免地表雨水冲刷进一步损坏土台基础。该地南侧建设1处可供人驻足观赏樱花的观景平台, 平台铺装与栏杆均以樱花木作为主材, 其栏杆立柱外层仅做防腐处理以保留木材原始纹路及视觉感官体验。在观景平台布局选择上, 设计师汲取亲水平台在观景角度与游客体验上的优势, 将主要观景平台布置于景观大道一侧, 景观平台四周空旷的环境赋予了游客更广阔的视角。春日赏樱花、秋日观樱果、冬日观山雪成为平台主要的观景功能;炎炎夏日, 从空旷山谷中吹来的凉风也使平台成为游客纳凉的绝佳去处。设计师扩充了景观大道两侧的人行道并新增2行樱花树作为行道树, 在道路一侧临近沟壑的人行道上设置栏杆以保证游客安全;选用雕花耐候钢板, 内部设置灯光, 夜间两侧栏杆雕花中隐隐透出灯光, 成为风景之路的又一亮点。景观平台为下沉式, 为弥补平台与道路路基之间的高差, 设计师利用灰色毛石搭建了部分台阶以供游客通行。
3.4 植物搭配
为呼应景观大道两侧樱花谷中的樱花树, 设计师将景观大道行道树设计成樱花树, 同时为丰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 将银杏、杜鹃、金盏菊等植物作为补充, 丰富植物的景观层次感。在分车道绿带与人行道花坛中布置大量地被植物与花灌木, 作为银杏、樱花等高大树种的有效补充, 避免出现景观层次分级现象。
4 古寨景观规划
4.1 地形地貌利用与开发
作为1处以历史风貌为开发点的文旅古寨项目, 其对于现有地形地貌的利用与保护不仅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古寨台地风貌, 而且也减少了项目开发在地形处理上的资金投入。设计师通过现场踏勘, 巧妙地将文旅剧场、人行栈道、看台等建筑设施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各类构筑物依地势而建, 节约大量建设用地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现有场地的作用。
4.2 空间尺度选择
人体对空间尺度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 过于空旷或狭小的空间使人产生不良的感官刺激。空间尺度与空间的功能性息息相关, 古寨中大量现有构筑物的存在及地形条件限制使设计师在选择场地空间尺度时更注重功能与尺度的配比。
1) 在确定交通空间的尺度和布局时, 设计师通过对项目接待能力和各区域游客分布数量的统计分析, 最终确定以主园路、次园路与游步道为主的3级道路体系, 其宽度分别为4.0, 2.0, 1.5m, 在满足游客和设施服务交通需求前提下, 尽量将交通系统所占空间比例控制在最小范围。3级道路体系在古寨中蜿蜒曲折, 串联每个功能区块, 使其分而未断、隔而未绝。
2) 为满足游客观光游览和举办小型广场活动需求, 设计师在古寨内新开辟5处面积约800m2的广场, 其他区域设置3个约200m2的中心广场及36个50m2的院落空间, 供游客进行简单交谈、商议与沟通等社交活动。大小不一的活动空间星罗棋布地在古寨各处生根发芽, 功能性与尺度因各家的耕地与劳动力数量而定 (见图3) 。
4.3 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
古寨各处散落着各类农耕用具、建筑物遗址等, 这些不仅是古寨先民辛勤劳作的体现, 更是数百年来先民顺应与利用大自然的完美写照。为此, 景观规划着重对上述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如晒谷场中的石磨柱础被完整保留, 上部加盖1块厚石板便成为古色古香的石桌;被遗弃的石臼被统一收集, 重新刷上标识后成为垃圾桶;小型的石碾配以直饮水变成游客饮用水的直饮机。同时, 当地石材、木材也被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 石头砌筑的花坛与景墙、木材编制的篱笆与栅栏也被用于分割空间、障景等 (见图4) 。
设计师还在古寨内新开辟1处村史广场, 用以展示古寨历史文化, 一堵堵石材砌筑的文化墙用阴文镌刻着村落史、人物志及与古郑州相关的诗词等。设计师还参阅大量资料将古代郑州各类型建筑的三视图镌刻在景墙上, 让游客对古寨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有深入了解。
4.4 构筑物开发与利用
设计师将现存建筑归纳为修缮后可利用与遗迹展示两大类。例如, 将古寨口现状保存较好的清末民初建筑进行修缮及改造, 在保留其建筑外形和风貌前提下, 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优化, 使其成为项目步道体系中的田园驿站;对古寨内形态较好的房屋进行修缮, 用作民俗博物馆及高端民宿。
通过原有及新建构筑物之间古与今的对话与碰撞, 迸发出和谐共生:游客中心的开放性, 古寨的私密性, 通过蜿蜒曲折的小径相连;民宿区域保留原始质朴的田园气息, 古寨中设置的SPA馆、早餐厅、会议厅等建筑既体现了古风, 又具有中式气息;寨子周边是天然屏障的沟壑, 靠近沟谷侧设计观景挑台, 既可欣赏沟底景色, 又与游客中心相望, 相互欣赏。
5 乐活绿谷景观规划
5.1 场地保护与利用
项目中的游客中心、文旅剧场、看台等建筑均处于地势较高区域, 为便于游客在古寨区域内游览和观光, 避免因建设自动扶梯和交通道路对古寨地形地貌的破坏, 设计师在悬崖峭壁攀出了路, 在荆棘丛中闯出了路, 在水沟泥潭出了路, 只为寻觅1条场地保护与景观功能皆佳的通道。
为减少对场地的破坏, 通道修建时在部分区域架设木栈道以保护大片杨树林、樱桃林, 同时为增加小径景观性, 设计师还增设部分花灌木与多年生草本花卉以进一步提高绿谷的自然野趣。在通道一侧布置部分植草沟, 为整个场地内的自然排水奠定基础, 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场地内的水体也因泥沙排入量的减少而更清澈 (见图5) 。
现场踏勘时发现场地东部有数处先前居民开凿的窑洞, 原是居民为躲避战乱而修建的藏身洞, 部分窑洞甚至可通过甬道连通, 这在河南地区极少见。设计师充分发挥窑洞及其甬道内光线的差异性, 营造光明与黑暗的视觉对比, 并将部分窑洞和甬道进行修缮, 使游客在穿行中体会空间与时间、光明与黑暗的交替变化。几处室内空间较大的窑洞顶部设置天窗, 阳光照在窗口时, 窑洞内的光影变化更明显。
5.2 绿谷功能规划
为满足多年龄层次和多成员构成的家庭活动需求, 设计师充分利用绿谷现有的大量樱桃林供春季亲子采摘, 同时在谷底规划了适合各年龄段的儿童游乐场;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增设山地自行车赛道与徒步健身步道, 谷底还结合现状大树设计了2个树屋, 增加趣味性。
6 植物景观配置
针对项目不同的功能区域, 将其分为不同的景观分区, 如在游客中心采用自然风貌种植方式, 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 配以观赏草类, 注重植物景观与游客的观赏体验;景观大道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 列阵式的植物布局配合线形的道路工程, 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谷底以保护场地原始树林为主, 配以籽播花卉及观赏草类, 体现自然野趣性;古寨内部以点缀和适当补植为主要策略, 弥补原有植物不足;欢乐沟以可供游客采摘的果树与经济类作物为主, 为亲子采摘等旅游活动提供了场地。
植物品种调配上充分体现分区策略, 如游客中心以种植多层次、多品种植物为主, 体现当地种植特色, 骨干树种为国槐、女贞、银杏、玉兰、桂花、红枫等;为进一步体现景观大道区域道路系统的节奏美、韵律美, 仅在局部配植点景树, 骨干树种为榉树、樱花、紫薇、石楠等;古寨区域以点景树穿插为主基调, 体现原乡特色种植景观, 骨干树种为大银杏、国槐、果石榴、鸡爪槭等;欢乐谷区域选用乡土树种, 以自然式栽植为主, 骨干树种为雪松、栾树、樱桃、果桃、石楠等。
7 结语
古寨的开发及利用不仅要求对现有村容村貌和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而且必须将部分现代化游览配套设施重新融入现有大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景观设计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措施, 往往承担着将两者有效结合的重任。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能调和古寨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古寨的历史人文, 同时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捷和舒适。
参考文献
[1]李慧敏, 王树声.古村落人居环境构建原型及文化景观环境营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夏门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2 (5) :849-852.
[2]胡川晋, 王崇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的植被修复与景观设计——以太原市店头古村落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3, 44 (2) :223-226.
[3]郑永莉, 王洪军, 郑宝仁.皖南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 2 (1) :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