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筒仓”办公区室内设计

作者:张然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作者简介:张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室内设计师;

 

1 改造背景

2015年7月, 吉隆坡, 随着一片欢呼声, 北京正式成为第24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的主办城市, 欢呼雀跃的同时, 冬奥组委办公用地选址正式提上日程。经北京市政府、奥组委领导的多轮调研考察, 将本届奥组委的全部办公场所及设施设置于北京西郊的首钢集团工业园区遗址公园内, 故一轮大规模的规划、改造、新建、扩建工作开始启动。

2015年12月, 笔者开始参与冬奥会“筒仓”办公区项目。“筒仓”, 顾名思义, 是一组圆筒状的工业建筑, 原为储藏工业原料的仓库, 经建筑及结构改造后成为可用于办公或展陈的民用建筑, 位于首钢工业园区内高炉精炼区, 毗邻料仓、秀池, 单层面积约300m2, 平面呈正圆形, 采光依赖于原400mm厚的混凝土筒壁上切割出的方形洞口 (见图1) 。

2 国外案例借鉴

冬奥会起源于欧洲, 旧厂房改造再利用在欧洲也较成熟, 其中较有名的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鲁尔工业区是德国,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在北莱茵的威斯特法伦州境内。人们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 面积4593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 人口达570万, 占全国人口的9%, 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2700人/km2;区内人口5万以上的城市有24个, 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工业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 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 于19世纪中叶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 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中西部,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 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20世纪70、80年代, 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一种新文化遗产观念, 认为产业遗产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见证。鲁尔区的兴衰关系着几代人的生活, 也印刻着人类技术发展。德国人未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 而将此处的产业基地保存下来。历经10余年改造振兴, 破败的大型工业区被神奇转变为全新的现代生活空间,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德国鲁尔工业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 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低谷, 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 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 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 多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冬奥组委选择首钢工业园区作为其办公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契合此种文化遗产理念。

图1“筒仓”办公区建筑外观

图1“筒仓”办公区建筑外观

 

3“筒仓”办公区室内设计

3.1 首钢园区概况

首钢工业园区位于长安街沿线最西端, 距天安门仅18km, 始建于1919年, 195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和扩建, 成为新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钢铁生产机构, 全厂占地面积418077m2。100年后的今天, 再次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改造, 赋予其新使命, 为国家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提供服务。2017年完成冬奥组委办公区所有改造建设, 建成国家速滑、冰球等训练场馆, 开工建设冬奥大跳台。2019年2月,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中心正式亮相“筒仓”办公区。其中一大亮点是按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约1:9000比例的沙盘模型, 配合视频和声光电技术, 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情况。

3.2 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于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西南角, 共3层, 设4个展厅, 总面积3300m2。展示中心由首钢老厂房改造而成, 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和部分设施, 将现代化展示手段与工业遗址保护高度融合。展示中心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整体情况, 展示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 介绍京津冀地区在我国近代冰雪运动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情况, 此外, 还展示冬奥组委面向世界传播北京冬奥声音的不懈努力。展示中心有诸多亮点, 展品包括叶乔波、杨扬、韩晓鹏、武大靖及中国轮椅冰壶队等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运动队所获奖牌及冰鞋等运动装备。

在展示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工业遗址“水塔”独立展区, 展示故宫馆藏文物——清代《冰嬉图》,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生动再现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场景。在2号展厅, 陈列着横跨京张地区的冬奥整体规划沙盘, 观众在观看平台犹如置身赛区, 全面了解整体规划情况。整体沙盘采用1:9000比例, 在其中对冬奥会重要场馆设施、交通线路进行标注, 同时利用三维雕刻等技术在沙盘中反映赛区山形地貌等自然地理信息。已建成的晾水池东路成为园区亮丽的风景线,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石景山景观公园等一批工业遗址再利用和生态环境提升项目正顺利实施, 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城市发展中的典范, 高炉林立的钢铁森林将再次体现其时代价值与内涵。

3.3 室内设计

冰上运动与雪上运动是冬奥会的两大竞技项目, 故用“冰雪”主题作为“筒仓”办公区室内设计的主线, 所有设计均围绕此条主线展开, 以白色为主色调调配顶面与隔墙的色彩构成, 大量运用白色磨砂玻璃作为独立空间与开敞办公区的隔断材料 (见图2) , 定制白色烤漆的条形灯具。运用立体构成手法为独立空间设计独特的套口状挑檐 (见图3) , 当开敞空间光线暗淡, 独立空间光线明亮时, 呈现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像极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冰雪家园 (见图4) 。原计划使用水泥基自流平地面材料, 但因地板架空只能放弃。通过调研最终选择水泥纤维增强压力板, 此种材料过去被广泛运用于墙面装饰, 设计师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办公区地面铺装, 以达到水泥自流平地面效果, 代替网络地板, 材料环保、抗菌、易安装, 直接使用1220mmx2440mm的大板铺设于架空地板上 (见图5) , 仅在需要位置开设检修口, 初衷是为更贴近水泥基自流平的真实效果, 与建筑混凝土外立面的分隔方式也有一种逻辑上的延续。

4 结语

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择旧遗址改造而非新建办公场所是一种节约能源的体现, 符合当今世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共识, 无论是兴建土木对环境的破坏, 还是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都与此理念背道而驰。“筒仓”项目全部使用环保、可回收再利用的装饰材料, 生产环节实现了最大程度保护 (见图6) 。北京冬奥组委会将绿色奥运理念落到实处, 体现出相当强的示范价值与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 北京冬奥组委会筒仓办公区室内设计

设计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主创 戈建、清华、思瑞

室内设计 谭泽阳、张然

开发团队 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摄影师 张然

项目地点 北京市石景山区

设计面积 1.5万m2

完工时间 2017年

 

Interior Design of Silo Office Area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141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