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古典柱式的影响——以故宫柱式与爱奥尼柱式为例

作者:杨逸 戴烜 孙瑞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摘要:东西方古典柱式的差异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 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又受地理环境影响, 研究从地理建筑观角度出发, 分析文化对东西方古典柱式差异的影响, 并归纳对我国当代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环境 东西方文化 古典柱式 故宫柱式 爱奥尼柱式
作者简介:杨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 戴烜,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城市规划师; 孙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工程师;

 

 

回顾东西方建筑发展史发现:西方主流建筑风格发展是石头打造的古希腊, 混凝土建造的古罗马, 沉寂的中世纪, 向古希腊致敬的文艺复兴, 随后繁复的哥特及奢华的巴洛克, 继新艺术运动之后的现代主义及多元的后现代主义;以我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方建筑, 从最早夏朝的茅茨土阶发展到周代的木质宫殿, 此后3000年来始终传承多于颠覆, 一脉相承着周朝的建筑形制, 直到近来, 西潮袭来, 我国建筑迷失于各种理论、风格之中, 难寻中国特色。

东西方建筑的不同要从古典建筑中寻找, 古典建筑的地域性一目了然。建筑形制形成受当时主流思想、审美的影响, 文化形成并非由当权者主导、引领, 而受大众生活习惯及民族性格影响, 且习惯和性格形成又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故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形成有最根本的影响。

在古典建筑中, 柱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构件, 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入手, 进而探讨其对建筑的影响, 解析东西方建筑存在的种种差异。

1 地理环境对柱式材料选择的影响

古希腊柱式多由砖石、混凝土建造, 而我国传统柱式多由木材建造。我国原始社会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气候宜人、耕地肥沃, 人们获取食物相对容易故较易满足。“仓廪实而知礼节”满足了活着人的需求, 人们对祖先更持敬重态度, 修建陵墓时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砖石。当砖石普遍应用于陵墓建筑后, 人们对此类材料的认识则已定型, 认为其已不适用于活人建筑, 另一种说法是, 建筑师认为建筑在其有生之年尚“朝不保夕”, 故不必考虑永久性问题, 故我国古典建筑不会选砖、石这类易于永久保存的建筑材料。笔者猜测, 此种思想也因物产丰富使人们对未来无忧而产生。

位于地中海北部的古希腊人以捕鱼为生, 生活朝不保夕, 财富获取相当困难, 故极注重建筑的耐久性。砖石建筑符合此要求且有很好的防火性, 可避免火灾发生时的财富损失。采用石质柱可使建筑更坚固且使用寿命更长。

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对食物来源及产量的影响足以左右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 进而影响其对建筑的看法, 体现在具体建筑构件上则是在建筑选材上的差异 (见图1) 。

2 地理环境对柱式结构的影响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通过2个小故事介绍了东西方墙体的差异:日本故事讲的是1个冒失的木匠在墙上钉钉子, 钉子太长而穿透墙体到了邻居家的佛龛上;法国故事讲的是1个能自由穿行墙壁的人, 某天穿入墙内, 只把头探入邻室, 吓唬里面的人。

2个故事对比体现了东西方墙体的厚度差异, 1个仅有钉子长度的厚度, 1个却可容纳整个人立在其中。日本墙体实际是轻质隔墙, 芦氏引用了兼好法师的阐述“住宅是暂时的住处, 构造以度夏为主旨”, 也就是说, 为了夏日通风而在南北向设计了很大开口, 与自然联系, 接近春天的芳草、夏日的晚凉、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瑞雪。芦氏认为建造住宅时应考虑降雨量、积雪量、风速、日照、地震等外部条件, 即从地理环境对建筑构造的直接影响来考虑。笔者认为, 此种建筑结构蕴含了建筑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 日本自古以来火山地震频发, 恶劣的地理环境使人们对自然更敬畏, 故在努力改造自然的同时, 人们更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采用轻质构造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态度, 不彰显自身力量, 而更愿意亲近自然, 与自然直接对话, 以换取自然的信任与善待。

2.1 中国古典柱式

建筑结构的本质是“支撑”“覆盖”。柱子是竖向支撑的主要构件。人们形象地将屋顶比作慈祥的母亲, 用身体呵护着子女, 将立柱比作父亲, 支撑着整个家。我国古代建筑属于“梁柱式”结构, 4根立柱, 上施梁枋。屋顶重量由立柱与梁枋承受, 墙体不起承重作用, 故形容我国古建筑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

我国古典柱式通常为圆形, 兼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棱柱、雕龙柱等。我国古典建筑多为“三段式”, 包括台基、墙柱和屋顶3部分, 柱式则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3部分。

图1 东西方古典柱式材料对比

图1 东西方古典柱式材料对比

 

2.1.1 柱头

我国柱式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完整系统, 我国古典柱式的柱头部分即“斗栱”。斗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构件, 在我国建筑中具代表意义。斗栱运用杠杆与天平的平衡原理设计而成, 使屋顶和梁枋的重量通过层层平衡杠杆传到立柱与柱础之上。斗栱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悬挑出檐, 可缩小构件的负荷跨度, 增大建筑物的体量。

斗栱由斗、栱、昂3部分组成, 从结构力学角度看, 斗栱是1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 各部件按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斗主要承担屋面荷载;栱是横木构件, 为求屋面出檐深远, 栱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吻合;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 以承下平椽或压于栿下, 起到杠杆作用。咋看之下混乱无序, 实则蕴藏高度理性。

2.1.2 柱身

朱红大柱柱身多采用川、粤、闽、浙产的楠木, 漆为朱红色, 得名朱红大柱。朱红大柱柱身的横断面多为圆形, 且进行了收分 (卷杀) 处理。柱身收分是视觉需要, 可使其更挺拔稳健, 加上柱础的盘托更显安定有力。我国柱式收分 (卷杀) 从柱身2/3开始, 而西方柱式一般从1/3开始, 其中的力学依据在于石柱的容重远大于木柱, 而收分由下往上, 对柱身的压应力一致, 从而使应力分布与柱形协同。

2.1.3 柱础

朱红大柱底部有1个突出地面3~5寸的石墩, 其价值远非美观, 更具实际功能。柱础可将柱子的集中荷载分布于地面的较大面积上, 且使柱根免受潮湿而经年不腐。

柱子平摆浮放于柱础之上, 柱础中心凿有1个方形卯眼, 称为海眼;柱子底部凿出1块榫头, 安装时将榫头和海眼对准, 将柱子落在柱础上便可。地震发生时, 柱子不会移位, 但可在柱础上随力摆动, 以此消减应力, 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柱础形制从简单的覆盆式、反斗式、古镜式、扁鼓式、覆莲式、须弥座式发展为多层式、狮子驮柱、力士负柱等复杂形式。

2.2 西方古典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 其中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 被称为西方古典柱式的典范。西方古典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3部分组成, 而柱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

2.2.1 柱头

柱头是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长方形和圆柱形构件的交接点, 处理得尤其精心。爱奥尼柱头包括柱定垫板、涡卷及卵箭纹装饰, 爱奥尼柱头有1处对称卷涡状装饰, 下有柱础衬托出其亭亭玉立。卷涡平面投影是正方形, 却以圆形螺线为母题, 其上有正方形顶板, 下与柱身上端1圈剑饰相切。

2.2.2 柱身

爱奥尼柱身纤巧、比例修长, 横断面有24道凹槽, 宽高比一般为1/9。柱身收分不明显, 直线装饰似衣裙褶纹的遗痕, 且收分是从柱身下1/3向上开始 (我国是从下2/3开始) , 更像人的身材, 加上柱头和檐部形象优美, 很像1个戴着帽子的人亭亭玉立站在台阶上 (基座) 。

2.2.3 柱础

爱奥尼柱式多有复杂、富有弹性的柱础, 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 富有弹性且装饰效果较强, 与其典雅轻盈的气质吻合, 柱础线脚由几何计算确定, 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贯彻其中。

2.3 2种柱式对比

2.3.1 柱头

斗栱形式多变, 结构精巧复杂, 外观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栱由小部件通过榫卯形式搭接咬合, 构成整体性空间框架体系, 使人叹为观止。在结构上, 斗栱承受荷载, 并将荷载传给柱身 (见图2) 。

爱奥尼柱头不似斗栱般复杂琐碎, 整体感十分强烈, 且形态上有象征意义, 2个装饰性卷涡使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细部, 如卷涡、卵箭饰花纹等都是从整体逐渐雕琢出的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栱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及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见图3) 。

图2 斗栱

图2 斗栱

 

图3 爱奥尼柱头

图3 爱奥尼柱头

 

2.3.2 柱身

我国柱身一般无任何雕饰, 依据原有树干体态, 仅强调几何轮廓感, 因树干断面为圆柱形, 此做法可提高建造效率, 木质树干经打磨处理后便可使用 (见图3) 。而爱奥尼柱式则不同, 其柱身刻有24道凹槽, 数量较多, 棱线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 整体看, 棱线使柱身轻盈挺拔, 不显单调 (见图4) 。光滑和有凹槽的柱身体现出中西方柱加工艺术的不同, 我国古典柱式柱身加工强调自然形态, 不求对柱身进行太多雕琢, 这与斗栱的繁复做法完全不同。爱奥尼柱身则更强调细节塑造, 凹槽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计算才能确定, 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实现艺术理想。

2.3.3 柱础

我国古典柱础指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 可有效防止水顺纹上升, 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 (见图5) ;西方古典柱础用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 以增加立体感和丰富感 (见图6) 。西方柱式因用石材建造, 石料耐久性远强于木材, 故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 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 地理环境影响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建筑师要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需从更深层次思考, 找回我国的建筑文化。好建筑极具地域性, 更多从本土出发。建筑的地理特性一直是建筑师研究的热门领域, 无论是从乡土、民俗研究, 还是从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性格的影响进行研究, 都有大量成果, 但将地理与文化结合的研究目前尚不足。

图3 中式柱身

图3 中式柱身

 

图4 爱奥尼柱身

图4 爱奥尼柱身

 

图5 中式古典柱础

图5 中式古典柱础

 

图6 西方古典柱础

图6 西方古典柱础

 

本文涉及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研究较肤浅尚不够全面。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实际影响远不止上述内容, 如建筑内部空间, 其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而生活习惯养成与早期的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张淑娴.局部的意味[M].北京:作家大学出版社, 2004.

[4]刘敦桢.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6]刘畅.北京紫禁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7] FRANCESCA P, ELENA D.1000 Years of world architecture:an illustrated guide[M].London:thames&hudson ltd, 2006.

[8]王贵祥.东西方建筑空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9]罗小未.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6.

[10]侯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Classical Column Type in East and West Countries——Taking the Imperial Palace Column and Ionic Column as Examples
98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