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孝义市马烽公园中标方案为例

作者:陈思雨 李彬 陈奕璇
单位: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筑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蜀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文化公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融合了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可使人们生活环境更舒适, 也能保存及传承城市文化。以山西省孝义市马烽公园概念设计方案为例, 遵循绿色生态海绵建设、馆园交融、半城半园、文脉传承等景观设计手法, 形成“一心一湖一环、两轴三廊多点”总体布局。同时将孝义历史名人马烽及其代表的山药蛋派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构建具有孝义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园 景观规划 历史文化 文化名人 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 陈思雨,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旅游规划师; 李彬, 上海筑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陈奕璇, 四川蜀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1 项目概况

马烽公园位于山西省孝义市中心城区北部, 大众路和振兴街交叉口西南角, 占地面积约19.95hm2。基地毗邻老城, 具有中心优势。

孝义市生态系统颇具特色, 城南沿胜溪湖—孝河两岸公园绿地形成城市生态绿脉, 城北绿地公园偏少, 分布不均衡, 缺乏城市级和片区级公园。孝义地域文化突出, 但城市文化设施种类较少, 规模较小, 难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求。马烽公园的建成有利于城市文化旅游线路的形成, 其在空间格局上完善了城市总体绿地系统, 成为北部区域重要的城市绿心。

2 设计目标与愿景

马烽公园是以服务孝义市民为主, 以文化为主题, 集城市文化展示、文化休闲活动、文化景观、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建成孝义市北的门户形象, 引领城市活力。

2.1 设计理念

2.1.1 海绵生态

根据孝义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相关要求, 借助地形高差堆土造园、开挖湖面和循环水系, 对此地块进行海绵生态公园设计。在满足市民活动、游憩等功能需求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功能, 成为孝义城市大生态环境的缩影。

2.1.2 文化内涵

基地内存在马烽故居、侯家老宅及杨家老宅3个建筑文物, 还存在赵家老宅、当铺院及张家老宅3个保存较好民居。

孝义市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包括以“郑兴割股奉母”为代表的“孝”文化, 以“义虎报恩记”“吕梁英雄传”为代表的“义”文化, 以皮影、木偶、碗碗腔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1]

本设计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条件下, 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内涵, 如我国著名文学代表作家马烽[2]及其山药蛋派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构建具有孝义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公共空间。

2.1.3 空间布局

对孝义历史脉络、人文地理、自然风光进行综合考察, 提出城市空间精髓, 浓缩到公园设计中, 形成半城半园、一孝一义的宏观布局 (见图1) 。基地西侧结合传统城市空间布局, 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形象;东片区通过置石叠水、植物造景等设计手法, 营造宛如天开的自然意境。城与园相互融合, 达到整体协调的空间格局。

建筑群通过形体错位、留白, 形成大量广场、街巷及大小不同的院落。呼应传统村落肌理的同时形成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生态布局。

公园内设计1条文化及活动环路, 将质朴真实的山药蛋派文化精神融入节点和路径设计, 形成多样的游览体验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景观空间 (见图2) 。

2.2 景观结构

景观设计以原有场地及人文、自然特色为基础, 遵循海绵生态、馆园交融、半城半园、文脉传承等构思手法, 形成“一心一湖一环、两轴三廊多点”的总体布局。

1) 一心即马烽广场, 既是文化核心, 凸显基地文化个性, 又是空间核心, 统领整个建筑群和公园空间。

2) 一湖即莲月湖, 环抱建筑, 为公园提供造景、观景空间。

3) 一环即山药蛋派精神环。以莲月湖边的自然假山为文化脉络原点, 串联园内各文化景点。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 传承山药蛋派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传承本土民族精神的内涵。

4) 两轴南北向主轴及东西向的次轴。主轴从南至北分别为孝主题广场、马烽广场、艺术馆 (马烽故居) 、义主题广场。次轴为西侧展览馆组团和东侧公园组团之间的空间视线和立体连通, 并联系东侧人行入口广场 (见图3) 。

5) 三廊从建筑空间到公园的3条视觉通廊, 通过视觉上的贯通与景深层次使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 (见图4) 。文化馆朝向公园围合, 可观看北侧开放绿地和水景。马烽广场向东侧公园敞开, 可看到山石及水景。文化馆与艺术馆相连的2层室外通廊与东侧演艺广场形成视线对应, 形成室内外交相呼应的互动体验。

6) 多点为六大文化主题点, 由山药蛋派文化环串联, 通过山药蛋派典型文学作品进行雕塑小品、故事线索的设计。其中3个文化展示点分别为城市广场、孝广场、义广场, 3个文化活动点为健身广场、演艺广场、跳舞广场 (见图5) 。

图1 半城半园一孝一义

图1 半城半园一孝一义

 

图2 文化圆环

图2 文化圆环

 

图3 景观规划结构

图3 景观规划结构

 

图4 视线通廊鸟瞰

图4 视线通廊鸟瞰

 

图5 文化景点布局

图5 文化景点布局

 

3 文化景点设计

规划用1条文化体验环串联各文化景点, 在有限的场地中用以小见大手法融合城市与园林, 凸显公园文化主题[3]。设计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方式传承山药蛋派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在游线中展现山药蛋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3.1 1个文化造景:书山叠水

灵感取自“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语, 也呼应文学名人马烽一生成就。“书山叠水”为假山堆叠与小瀑布造景, 是整个湖景的点睛之处 (见图6, 7) 。作为全园景观的至高点, 厚重巍然的假山犹如沉淀的根茎, 寓意着民族艺术瑰宝——山药蛋派文化在此诞生与延续, 并以此为根基, 秉持质朴的文学追求, 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佳作。山药蛋派文化仿佛此处蜿蜒起伏的假山, 由下而上, 源于农村, 回归民间, 可谓新中国文化之根。

3.2 3个展馆

3个展馆指文化馆、美术馆及艺术馆。以老建筑为基底, 保留原有街巷空间肌理, 进行文化传承及现代设计手法的再现, 展现孝义市文化内涵。

3.3 3个活动场地

3个活动场地指健身广场、演艺广场、跳舞广场。为市民提供文化活动场地, 并在场地中植入孝义市民俗文化元素。演艺广场以展馆建筑群为背景靠水设置, 广场两侧以镂空剪纸墙的方式回顾山药蛋派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和人民形象, 展现孝义剪纸艺术特色, 并唤起对山药蛋派文化的再认识。广场西侧为演艺舞台, 东侧为观演台阶, 整体处于建筑群视觉通廊末端。在建筑中可看到广场各种演出, 形成室内外交相呼应的互动体验。

图6 书山叠水

图6 书山叠水

 

图7 书山叠水景观一隅

图7 书山叠水景观一隅

 

3.4 4个主题广场

4个主题广场包括孝主题广场、义主题广场、马烽广场、城市广场。孝、义2个主题广场展现孝义市的根基文化;马烽广场以马烽故居为依托, 展示名人文化及文学艺术;城市广场是孝义经济、建筑、传统文化的综合展现。

1) 孝主题广场重点展现孝文化, 用我国古代“孝”字的不同字体打造浮雕墙。广场设置二十孝场景主题雕塑, 沿水渠呈线性展开, 既传达我国传统孝文化, 又可作为引导游线, 引导游客进入展馆前广场空间。广场东侧设置观景台, 借公园水景增加广场的空间多样性体验 (见图8, 9) 。

2) 义主题广场重点展现义文化。义虎救樵夫雕塑设置于广场绿化带上, 作为“义”字来源的体现。广场两侧用2面长条状的浮雕墙展现吕梁英雄传及一系列“义”故事场景, 传达我国传统义文化。以花卉和开花乔木为植物景观烘托, 引导游客进入公园。

3) 马烽广场以马烽故居为依托, 纪念文学名人马烽, 广场入口处通过1个沿用基地老建筑元素的栱券门进行空间限定, 增强进入广场的仪式感 (见图10) 。主轴线上的展馆正前方, 将线性水渠放大形成水池, 并在水池中心设计马烽大型纪念雕塑。雕塑西侧种植景树, 东侧为林荫树阵。东侧镂空景墙与近景滨水绿地、中景水面及远景山石进行视觉联通, 塑造山水画意境及漏景、框景的艺术效果。

4) 城市广场设置文化隧道、时光隧道牌坊, 通过砖、石、土、木、钢5个透视栱墙应对孝义市经济、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 黑色砖代表煤矿产业, 钢代表铝矿产业, 栱和半坡屋顶则是传统民居形态空间的提炼。

4 植物种植设计

根据设计功能分区和场地特性, 以“四季有景”的植物配置原则将基地内的植栽规划为七大区。

1) 入口花卉植物带主要设置于主入口、北入口两侧, 通过大面积花带暗示场地原有肌理, 烘托公园氛围, 基调植物为五色草、一串红、万寿菊等草本花卉[4]

2) 树阵广场区通过银杏树阵限定广场空间, 引导游人入园游览。

3) 滨水植物区通过河岸边花灌木与落叶乔木的错落组合, 打造自然、生态的驳岸景观。基调植物为垂柳、垂丝海棠等。

4) 疏林草坪区通过常绿大乔木与大片草坪的组合, 形成供大众活动的开阔空间。基调植物为雪松、国槐、早熟禾、黑麦草等。

图8 孝主题广场

图8 孝主题广场

 

图9 孝主题广场入口

图9 孝主题广场入口

 

图1 0 马烽广场

图1 0 马烽广场

 

5) 色叶林区通过栾树、香椿等色叶树种的错落搭配, 形成主广场的优美背景。

6) 花树林区作为演艺广场的背景, 通过基调树种如榆叶梅、梅花、腊梅、美人梅等小乔木及国槐、刺槐等大乔木进行场景烘托。

7) 常绿背景林区以圆柏、油松、白皮松、雪松等常绿乔木, 形成公园北侧和东侧的防护林带, 以隔绝噪声污染。起伏的林冠线为主体建筑塑造了良好背景。

5 结语

马烽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环境资源, 融合孝义地域文化及人文文化元素, 将文化传承、水文生态、市民休闲有机结合, 既释放了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 又提升了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 有效营造宜居环境, 传承传统地域文化和历史人文文化[5]

 

 

参考文献[1]吴若峰.皮影、木偶、碗碗腔孝义的文化三宝[J].旅游, 2007 (12) :42-49.

[2]席扬.二十世纪“山药蛋派”研究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 1999 (5) :97-102.

[3]华海镜, 金荷仙, 陈海萍.园林中的虚景[J].中国园林, 2003, 19 (11) :60-61.

[4]伍晓华, 赵广胜.园林花卉配置的色彩设计艺术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4) :70.

[5]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 2009, 25 (10) :73-76.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Cutural Park——A Case Study of the Bid-winning Scheme of Mafeng Park in Xiaoyi City
105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