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以山东菏泽仿山河滨河公园为例

作者:赵柳
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 生态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独特区域, 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山东菏泽仿山河滨河公园为例, 论述如何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滨河景观设计, 进而总结滨河景观设计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通过生态景观恢复和营造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作者简介:赵柳,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

 

0 引言

城市河道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 是城市繁荣和文明发展的载体,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不再仅局限于防洪功能, 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性成为新诉求, 因此建设集防洪排涝、文化休闲、绿色生态于一体的滨河景观已成为河道景观的发展趋势, 也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研究概况

1.1 地域文化

地域是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反映出人们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认识[1]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文化形态, 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2]

地域文化应包括民俗传统、经济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社会组织等[3]。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历史概念, 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特征来源于一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文化沿袭[4]

1.2 滨河生态景观

城市河流是重要的生态廊道及独立的生态系统,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过度人为干扰必然对河流生态造成破坏。当自我维持和控制能力向既定方向演变却不能使其恢复生态时, 则需通过人工辅助手段加以治理和干涉, 恢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 并向着继续优化的方向发展[5]。滨河生态景观是用生态景观提高河道自身修复能力, 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发挥其生态效益。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

仿山河滨河公园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万福新城。万福新城规划范围西起曹韵大道, 东至京九铁路。仿山河横穿万福新城先导区, 东接定陶区万福河生态景观主轴, 属于定陶区万福新城滨河景观带, 承担区域排涝功能,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仿山河滨河公园西起菏曹运河, 东至京九铁路, 长约2.4km, 河道蓝线宽约50m, 绿线宽100~120m, 项目景观设计红线面积约22hm2, 河岸两侧绿地空间宽度17~93m。

2.2 自然环境

定陶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常年平均气温13.9℃。定陶区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夏季降水多, 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年平均降水量663mm。

2.3 规划设计背景

2.3.1 区位规划解读

菏泽万福新城先导区位于定陶区中心位置, 交通密集。《菏泽万福新城先导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出, 菏泽万福新城先导区总体目标是打造宜居、宜游、宜养的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及菏泽城市发展的首善之区, 并确定“两横一纵一环三心多点”的景观格局, 其中仿山河为“两横”之一。

2.3.2 土地利用规划

仿山河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 分布商业及中小学用地;河道北侧自西向东分布居住、中小学、商业及公园用地, 土地利用类型较多, 其中仿山景区紧邻河道。

2.3.3 市政设施条件

根据规划, 未来将有5条市政规划路横跨设计地块, 对滨河道路系统的连续性造成影响。

2.3.4 水利条件

仿山河功能定位为排涝河道, 河道排涝设计标准20年一遇。河道常水位46.8m, 涝水位约48.0m。河道横断面采用梯形, 常水位以下采用浆砌石护坡, 常水位以上护坡坡度小于1∶2。

2.4 景观现状

2.4.1 河流水系

仿山河在古代为菏水上游, 近代为中渠河上游, 建国后为万福河上游。1960年开挖万福河, 截断老万福河, 上段改称仿山河, 成为新万福河支流, 后归入东鱼河北支。现今该河源自菏曹运河, 经仿山、孔庄至杜堂乡裴河, 入东鱼河北支, 全长9km, 流域面积47km2。仿山河与地块北侧的范阳河共同承担流经区域排水任务, 是该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

2.4.2 河道及周边

现状河道为梯形土渠, 边坡冲刷破损, 河道淤积严重。河道两侧为植被防护带, 以杂草为主, 景观效果较差。河道北侧有仿山庄园、温泉度假小镇、仿山旅游景区。河道南侧有饲料及食品公司。河道水质较差, 部分生活及工厂污水排入河道, 造成局部污染 (见图1) 。

图1 河道现状

图1 河道现状

 

2.5 人文旅游资源

2.5.1 仿山旅游景区

仿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 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紧邻仿山河北侧, 系周代曹国国君墓地遗址, 文化底蕴深厚。该墓地遗址作为地域文化标志和祭祀对象, 数千年昌盛不衰, 是苏鲁晋冀豫皖周边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

2.5.2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的民俗文化

定陶是“鲁西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代表地, 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民情民风, 是鲁西南农耕、习俗、传统、美食、自然等的旧时美好回忆。其中, 两夹弦、定陶皮影、牛屯大鼓、曹州堆绣、吹糖人、花鸟字、柳编、定陶皮影、陶丘雕刻、跑旱船等戏曲、手工艺及民间活动成为定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5.3 定陶古八景

古时, 定陶八景包括:柳河春浪、萧寺曙钟、长岸烟迷、仿山雪霁、河滨渔唱、塔院梵音、石井月华、斑枝麟迹。其中仿山雪霁描写的场景是每逢大雪初霁, 远望仿山, 烟雾缥缈, 恍如蓬壶仙境。楼台殿阁, 浑如玉砌银妆, 苍松翠柏, 披满皑皑白雪。

2.5.4 仿山古庙会

农历3月25—29日, 每年一度的仿山古庙在仿山景区举办。庙会活动包括:宗教朝觐、寻根祭祖、集市贸易、传统民俗表演及中国民间文化与收藏、装饰艺术品交流展;滑板、小轮车等竞技运动;以烹饪鲁西南特色民俗小吃为主题的家庭厨艺大赛, 如烧鸡大赛等。庙会期间, 通往景区的仿山路成为暂用场地, 各种活动商贩分布于道路两侧, 气氛欢快热闹。

2.6 存在问题

1) 污染问题局部水体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自净能力差, 整体生态环境不佳。

2) 水系人文水系以市政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 现状河流缺乏生活功能, 人文关系分离。

3) 景观生态河道生态功能弱, 自我修复能力差, 景观观赏和游憩功能薄弱。

4) 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滨水空间利用率差, 区域价值有待挖掘。

3 总体规划思路及策略

3.1 总体规划思路

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 整合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 全域化打造特色滨水活动空间, 促进片区发展, 增加区域价值。将仿山河打造成集生态游憩、文化体验、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绿廊及体现地域文化、兼顾旅游休闲与市民游憩功能的长廊 (见图2) 。

3.2 设计原则

1) 整体性结合区位规划, 将河道景观与周边用地及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 将生态治理、水体净化、生态修复与美化环境有机统一, 营造人与河流、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空间[5]

2) 文化性城市滨河景观既是联系城市水域与陆地的绿色基础设施, 又是城市文化建设载体。应充分挖掘仿山河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进行提炼, 将文化转译为景观语言, 融入滨河景观。

3) 生态性仿山河是定陶区万福新城重要的生态廊道, 此次规划设计突出生态功能,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河道形态, 注重生物多样性, 增加景观异质性, 维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 构建新城绿色生态廊道。

4) 经济性因地制宜, 选择当地景观材料, 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及后期养护费用, 实现滨河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3 设计策略

1) 充分发掘场地自然及人文资源, 强化场地特色, 助力仿山景区打造品牌形象。

2) 营造不同功能空间, 既能进行传统民俗活动, 留住文化记忆, 又能满足新时代的功能需求。

3) 关注不同人群需求, 设置合理的交通流线与滨水游线。

4) 排除河道污染源, 注重水生植物搭配应用, 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5) 合理设计驳岸空间, 强化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趣味性及观赏性。

4 设计方案

4.1 功能、文化布局

根据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将河道分为生活段、生态湿地段、自然过渡段等 (见图3) 。

1) 生活段结合仿山庙会, 为赴会民众提供大型集散活动空间, 打造体现仿山手工艺、曲艺及民间运动文化的游览景观带。

2) 生态湿地段结合现状地形特点及水系格局营造自然山水生态景观。

3) 自然过渡段以自然防护林为主。

4.2 交通流线

打造流畅完整的交通流线, 实现慢行系统的连通性。在市政道路衔接处设置下穿通道及人行出入口, 在重要市政道路节点设置车行出入口及停车场。绿地两侧设置无障碍自行车道及慢跑道作为一级园路, 兼顾巡河路功能。二级园路联系活动场地及亲水平台 (见图4) 。

图2 总平面

图2 总平面

 

图3 功能文化布局

图3 功能文化布局

 

图4 交通流线

图4 交通流线

 

4.3 融入地域文化

为呼应定陶古八景, 根据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及现状自然地理条件, 融入当地特色文化, 设计形成吹影镂尘、风采律动、仿山雪霁、林木芳菲四大景观区。

1) 吹影镂尘景区旨在体现定陶民俗文化中的手工艺文化, 通过1条主路串联各主题广场, 形成展现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景观带, 打造柳编、陶布、堆绣、根雕等系列主题广场, 通过空间转移方式模仿庙会空间布局, 为赴会民众提供大型集散活动空间。 (1) 柳编广场通过柳编景观墙及特色坐凳等景观元素, 体现定陶柳编文化 (见图5) ; (2) 陶布广场设置亚克力特色陶布艺术小品, 体现定陶陶布文化 (见图6) ; (3) 堆绣广场设置特色堆绣艺术景墙, 体现定陶堆绣文化 (见图7) ; (4) 根雕广场通过设置根雕雕塑及场景空间, 体现根雕艺术 (见图8) 。

2) 风采律动景区紧邻仿山旅游景区, 是仿山河滨河公园核心区。文化层面继续延续民俗文化的脉络。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为游客提供综合公共服务。仿山景区入口对面设计仿山文化广场, 通过亲水台地广场, 形成仿山河文化活动集散中心。呼应仿山景区轴线设置景观亭、特色景观墙, 形成仿山景区入口的对景, 作为仿山河滨河公园主入口 (见图9) 。广场上设置花池、坐凳及运动主题的艺术小品, 形成定陶民间运动和曲艺文化的集中活动场所。

3) 仿山雪霁景区依托仿山旅游风景区, 通过种植腊梅, 呼应以仿山雪霁为特色的定陶八景。该景点结合现状水池形成可游可赏的自然湿地景观。结合场地高差形成自然跌水景观, 通过设置木栈道及观景亭, 丰富游客的景观体验 (见图10) 。

图5 柳编广场

图5 柳编广场

 

图6 陶布广场

图6 陶布广场

 

图7 堆绣广场

图7 堆绣广场

 

图8 根雕广场

图8 根雕广场

 

图9 仿山河滨河公园主入口

图9 仿山河滨河公园主入口

 

图1 0 仿山雪霁景区

图1 0 仿山雪霁景区

 

4) 林木芳菲景区依托防护林带, 通过特色地被植物的种植, 营造“林木芳菲”的景色。

4.4 生态修复技术

1) 杜绝污染源对外源需完善市政管网, 实施雨污分流, 安装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保证进入河道的水质;对内源需进行河道清淤, 杜绝自身滋生污染物, 完善河道自我修复能力。

2) 优化河道形态恢复河流自然流动的蜿蜒形态, 增加河道弯曲度, 降低水流速度, 加强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 减缓水流、蓄洪涵水的同时为河道各种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 生态护岸种植柳树、结缕草、芦苇、黑麦草、菖蒲等枝叶柔软, 耐冲击、耐水湿, 抗洪护堤能力强的护岸水生植物, 形成自然生态护岸。

4) 差异性选择湿地净化植物湿地水生植物在净化污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污水进入湿地后, 污水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吸附及去除。湿地植物还可为生物供氧, 加强水利循环及流动, 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对水中重金属具有较强吸附作用的植物 (如香蒲、芦苇、狗牙根等) 与净水能力强且抗逆性较好的植物 (如油菜、灯芯草、德国鸢尾、花菖蒲等) 进行差异性选择, 同时选择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植物 (如芦苇、荷花、水葱、慈姑、香蒲、千屈菜等) 进行搭配种植, 既可净化水体又可营造良好景观。

5) 生态湿地结合现状水塘及高差, 局部形成自然跌水景观和湿地景观, 增加水体曝氧量及生态自净能力。

4.5 生态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地性运用当地乡土植物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最小干扰及对乡土物种的最大保护利用。

2) 经济性选用成本较低、生长较快、易管理的品种, 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费用。

3) 生态性在充分调研当地湿地植物群落生长情况基础上, 合理利用各种乔、灌木湿生及水生植物, 构建和谐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

4) 季相性充分考虑植物花期、果期、色叶期, 使植物景观四季皆宜。

在上述原则基础上, 根据不同河段功能进行设计。

1) 生活段主要活动人群为河道附近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居民, 重点突出科普功能及植物的养生功能, 达到人与人、人与景观的交流。种植模式为现代简洁的人工种植模式+自然群落式。季相特征以春秋为主, 四季皆宜。主要植物品种包括国槐、栾树、白蜡、垂柳、元宝枫、银杏、桧柏、油松、紫叶李、西府海棠、榆叶梅、迎春、紫丁香、牡丹、水生鸢尾、美人蕉、千屈菜、黄菖蒲等。

2) 生态湿地段本着生态优先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性及人群活动需求。种植模式以自然群落式为主 (只在主要广场周边进行规则的人工式种植) 。季相特征以春秋为主, 四季皆宜。主要植物品种包括国槐、黄栌、五角枫、鸡爪槭、银杏、白蜡、垂柳、碧桃、日本晚樱、紫荆、连翘、棣棠、水生鸢尾、大花萱草、八宝景天、玉簪、马蔺、香蒲、唐菖蒲、芦苇、旱伞草、千屈菜等。

3) 自然过渡段本着生态优先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生态性, 并适当考虑人群活动需求。种植模式以自然群落式为主。季相特征以春夏为主, 四季皆宜。主要植物品种包括垂柳、国槐、毛白杨、桧柏、紫叶李、火炬、红王子锦带、二月兰、金鸡菊、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

5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应基于当地自然条件、地域风貌, 尊重并传承当地优秀的文化脉络。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河景观设计应对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梳理, 整理出契合整体设计定位或设计主题的地域文化。依据地块特征, 将地域文化与空间布局相结合, 形成完整、清晰的文化景观结构。同时, 将组成文脉的各节点进行文化转译, 通过园林场景及园林小品、构筑物、雕塑、铺装等园林要素表现文化内涵, 吸引人们参与或引发联想, 延续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1]朱建宁, 马会岭.立足自我、因地制宜, 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 2004 (55) :52-55.

[2]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以深圳郊野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 刘慧.地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研宄[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10.

[4]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5]蒋庆云, 王素梅, 姜思华.北京市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1, 37 (14) :204-205.
Riversid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Taking Fangshan River Riverside Park in Heze, Shandong as an Example
146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