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事件推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广东省梅县区侨乡村为例

引用文献:

王芝茹 罗德胤. 会议事件推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广东省梅县区侨乡村为例[J]. 城市住宅,2018,48(12).

.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moted by Conference Events——A Case Study of the Qiaoxiang Village in Meixian District, Guangdong[J]. build,2018,48(12).

作者:王芝茹 罗德胤
单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传统村落是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进程中, 传统村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以广东省梅县区侨乡村为研究对象, 全面梳理村落现状, 探讨在会议事件推动下, 倒推近期保护与更新的设计、建设时序, 以事件发生为时间结点完成近期建设项目,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关键词:会议事件 建筑遗产 传统村落 保护 更新
作者简介:王芝茹,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罗德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1 研究背景

2012年4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入选646个, 随后开展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的评选, 截至2018年第五批传统村落评选工作开始前, 一共入选4153个。通过评选的传统村落获得了政策资金大力支持, 保护与更新工作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同时, 仍有部分村落存在持续衰落现象——传统建筑被拆、改、建, 传统街巷被侵占, 传统风貌受到较大威胁。

本文以广东省梅县区侨乡村为例, 探索以倒推时间的方式推进村落保护与更新。围绕会议事件, 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历史和现状, 以近期规划建设实施为重点, 引入慢行系统, 结合景观节点设计, 全面提升周边环境;紧抓重点建筑改造项目, 配合会议的宣传和引爆效应, 尽可能扩大影响力, 树立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新范例;最终推动更为持续、更大规模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实践。

2 会议事件与项目选择

乡村复兴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发起, 已成功举办4次——河南新县西河峰会、黔东南桐梓中关村峰会、黔东南台江峰会 (红阳和交宫) 、山东日照山海天峰会。峰会旨在促进行业信息的上传下达, 行业之间的专业交流及新思想、新趋势的跨行业传播。

结合会议本身需求, 在全面调研村落现状和收集资料后, 开始进行会场选址确认、周边配套设施提升、传统建筑改造示范点确定及村内较大范围的环境景观改善等工作。

2.1 时间依据

在综合考量项目需求的前提下, 首先选择设计和建设施工周期都相对短暂、建成后可短时间运营周转的传统建筑改造项目, 调动村民力量持续参与可提升环境的景观项目, 如村庄卫生环境、农田维护设施等。

2.2 成本依据

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悠久, 多数村内房屋建筑产权构成复杂, 尤其在宗族文化深厚的地区, 因此, 在选择建筑改造对象的前期, 要进行充分调研、访谈和协调, 与镇村两级领导共同确定最终的改造对象——产权归属尽可能简单明确, 租赁费用成本相对较低。

另外, 针对配套服务设施提升, 应从改善全村人居环境着手, 首先整治清理公厕, 公厕数量不足的村落应予以新建, 从经济投入和公共服务两方面降低村庄的长期投入成本。

2.3 价值依据

会场通常选址于村庄相对开阔的场地, 一般选择村中惯用开会场址。会场确定后的周边环境提升, 成为近期规划建设景观实施项目的重点。会场周边成为当日与会媒体宣传工作的环境背景, 故周边环境提升确有必要, 且良好的景观环境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

重点建筑改造项目的价值更多在于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 兼具冲突性和话题性。改造对象要求能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 彰显地方特色, 同时能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传统建筑改造极易成为媒体宣传的抓手, 即通常所说的“尖刀项目”, 为后续的保护与更新起到示范作用。

3 侨乡村的历史与现状

侨乡村是广东客家人聚居地较典型的传统村落, 以围龙屋聚集闻名。整个侨乡村的围龙屋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现存样式主要有杠横堂式、杠式等, 总共98座, 其中20世纪40年代前建造的就有80多座。早期代表有潘氏老祖屋, 中期为上新屋、德馨堂, 后期代表的是一批华侨屋如南华又庐、焕云楼等。

3.1 历史悠久

侨乡村自明嘉靖年间开村, 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近代以来, 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出洋谋生, 旅居海外的华侨和侨眷众多。

3.2 传统建筑——围龙屋

客家人在千年迁移过程中经历许多艰难困苦, 聚族而居, 形成血缘村落, 宗族和家族的凝聚力完整体现在村落结构布局上。一个大家族之内十几上百个小家庭的居室, 以祖堂为中心, 组合成一座结构形制严谨统一的超大型集体住宅。梅州地区围龙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中轴对称、主次有序,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屋前必有半圆形池塘, 屋后必有半圆形化胎, 两个半圆相合, 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案。两个半圆围绕方正的堂屋, 寓意“天圆地方”, 即将整座屋宇比喻为一个小宇宙, 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见图1) 。

3.3 区位优势

侨乡村毗邻南口镇区, 距中心城区约13km, 205国道、梅瑶路从村内经过, 同时临近梅河高速公路出入口, 交通十分便利。

图1 传统建筑——围龙屋

图1 传统建筑——围龙屋

 

3.4 农田景观

侨乡村自然地形呈南面山、北面田的基本特征, 大劲水库的支流——三星河蜿蜒而过。村中建筑多依靠南面山脚而建, 形成了“山村田 (河) ”的空间序列, 尤以平坦广阔的农田景观最为壮观。

3.5 产权构成

侨乡村的多数传统建筑因宗族渊源而导致产权归属结构异常庞大复杂。部分产权所有人定居海外, 国内的产权所有人也大多分布于广东各地, 故改造整治前协调产权的任务非常艰巨。与此同时, 多处传统建筑已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 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审批程序较复杂。

3.6 已有规划落实情况

侨乡村为广东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同时还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已编制《侨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规划成果详细阐述了侨乡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尤其对侨乡村传统风貌保护有详细的管理规定, 但规划成果并未被实际执行。

4 保护与更新对策

基于侨乡村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现状分析, 确定会场址在村委广场。围绕会议召开, 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紧扣“静、慢”二字主旨, 以慢行系统为切入点, 利用现有的道路系统, 进行慢行系统改造建设和配套设施整合提升, 慢行系统同时串联重点建筑环境节点等, 全面整治提升景观 (见图2, 3) 。

图2 规划格局

图2 规划格局

 

图3 规划平面

图3 规划平面

 

4.1 引入慢行系统

侨乡村面积广阔, 地势相对平坦, 从全村规划布局考虑, 借鉴城市慢行系统模式, 引入慢行系统, 串联全村重要的场地、历史建筑, 打通河道, 使山林、建筑、农田、河流有机结合, 形成环线交通系统。制定分期规划策略:近期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为梳理整村环境, 局部进行改造提升设计;远期则可与广东省城市慢行系统连通, 进而成为慢行系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2 改造会场及周边环境

村委会场为会议举办场地, 与会者当天会在会场停留较长时间, 故会场及周边的整体景观环境至关重要。村委会场产权为集体所有, 无需租赁, 成本和建设周期相对短暂。毅成公家塾紧邻会场, 为潘氏族人建造, 故对其改造利用有极重要的意义, 反映了当下教育兴邦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思想, 同时通过会议宣传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改造方案的主要目标为明确功能分区, 即讲台区、会场区、健身区和周边植被区。讲台区增设上下台阶, 方便使用;会场区将现有篮球场地改为塑胶地面, 便于村民使用, 同时也增强安全性;健身区整合健身器材, 集中安置;周边植被区补种加密植被, 配合布置宣传栏和座椅。毅成公家塾为早年私塾, 结合历史文化功能, 改造为展陈空间, 结合会议展销图书并售卖衍生文化产品。

4.3 提升配套设施

侨乡村目前仅有一处公共厕所且现存设施落后, 既无法满足村民需求, 又无法满足会议当日需求和村庄长远发展, 故在改善现有厕所设施的同时需新建公共厕所。

新建公共厕所位于村委会场东侧的三角场地, 紧邻一处民宅、一处水塘和一片柚子林。考虑与民宅的位置关系, 新建公厕入口朝向北部道路, 保持和民宅并排建设, 面对水塘留出开阔空间, 布置座椅形成休息观景区;西侧与会场相邻的位置布置竹子等植物, 对会场进行视觉遮挡。

新建公共厕所全部采用当地工艺与材料。传统双坡屋顶与周围建筑呼应, 同时又有创新, 即采用连续双坡顶形式并将其整体架空, 既能保证室内通风, 又使其与周围建筑有所区分。玻璃砖及木格栅的使用使建筑室内产生光影变化且形式轻盈, 与周围环境更好融合。主体为砖砌结构, 屋面以木和瓦为主, 连接部分采用透明轻质纤维材料, 以减轻结构负担 (见图4) 。

图4 新建厕所

图4 新建厕所

 

4.4 改造重点建筑

相对侨乡村的传统围龙屋建筑, 自在楼面积偏小, 仅300m2不到, 改造方案和施工建设周期相对短暂。自在楼因历史上潘谢两大家族风水争斗而建成, 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和现实意义, 与当下的和谐社会、文明共建、社区营造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 自在楼位于侨乡村的主要道路——梅瑶路上, 交通便捷, 北面有良好的农田景观, 同时与南华又庐、焕云楼对望。南华又庐是会议的用餐地点, 故自在楼的改造变得更重要, 即配合正餐为会议期间提供茶歇, 互为补充。

自在楼由5开间组成, 开间均为独立门窗, 建筑空间封闭。改造目标为营造一个供村民沟通、交流和互动的公共空间。东侧开间原为交通空间, 改造留其交通功能、原有建筑主体结构和墙体;西侧4间打通, 1层为半开敞的灰空间, 2层为通透的大空间。为保证2层北立面良好的观景效果, 北面墙体更换为大落地窗, 保留原有木廊结构, 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又延续传统建筑风貌 (见图5) 。全屋主体承重结构采用人字钢架代替原有山墙方式, 屋面保持原有构造做法并增设防水层。

1层空间布局灵活, 分别植入村民大会、商务会议、聚餐宴请和戏剧 (木偶戏) 表演等不同的使用功能, 室内陈设主要采用八仙桌和长凳, 古朴兼具乡土气息。

2层大空间主要用于售卖咖啡和读书。东侧工作间制作咖啡和甜点, 西侧空间布置较简洁的座椅和圆桌, 山墙上定制一面大书柜, 传承客家书乡文化。

4.5 改造景观节点

亲水平台与竹亭位于河道最弯处的河岸, 与会场遥相呼应, 具有“起承转合”中“转”的价值。亲水平台和竹亭的建成直接打通了沿河道路, 为与会者提供了良好的观景路线, 也为村民提供了日常休闲散步的去处, 同时还为侨乡村未来的环境提升作出示范, 整治翻新沿河景观环境, 并与主要道路形成环线, 增强了旅游观赏的价值与意义。改造方案通过采用室外台阶和三级平台的转换巧妙解决高差问题, 形成多角度、多高度的景观视廊。将9根竹竿扎捆作为竹亭结构柱, 整个空间均用竹竿搭建完成。地面采用青石板铺砌, 既与水面融合, 又与对岸景观呼应 (见图6) 。

4.6 提升整体环境与景观

基础环境提升坚持以尊重现状、保护环境为原则, 提升现有的道路质量, 形成三级环线, 绘制慢行标志。同时, 调动村民在会前保持整个慢行系统周边及各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根照《侨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管理规定, 对村民私搭乱建的建、构筑物进行拆除。村民自家花园地、菜地周边的篱笆、栅栏采用木制、竹制和麻绳绑结的方式进行统一整修。村委组织专业团队统一回收处理村内垃圾。

慢行系统环线上保留原有路灯并适当增加, 确保每隔30~50m就有一个Led杆式灯。景观照明主要集中于亲水平台周边、农田小路和重点建筑——亲水平台每隔10m设置一盏竹筒矮柱灯, 灯柱位置宜与道边植被或景观石材相临, 融入周边环境;农田小路依据现状每隔30m设置矮地灯, 保证灯光效果且不影响日常耕作;重点建筑大门、檐下悬挂竹灯笼, 点亮入口空间。全部灯具设置以营造夜晚乡村影影绰绰、隐隐微光的静谧氛围为主要目标。

图5 自在楼

图5 自在楼

 

图6 三星河与竹亭

图6 三星河与竹亭

 

最后, 与梅县区农业部门协调配合, 以专业景观设计为指导, 提升农业种植的景观价值。采用五色水稻种植, 以“乡村振兴、梅县先行”为口号, 打响梅县乡村振兴第一枪, 再配合种植季节性花卉, 全面提升侨乡村的农田景观效果 (见图7) 。

5 结语

侨乡村围绕会议事件开展的设计和规划建设实践均按时完成, 取得了阶段性的保护与更新成果, 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会议事件召开作为传统村落近期规划建设实施完成结点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显然易见: (1) 在明确截止日期的项目推进中, 极大提高了各方工作效率, 同时增强了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 (2) 使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更具可行性, 尤其近期实施的项目内容, 因实际落成的项目一定是各方都支持和协调配合的项目; (3) 以会议事件作为最终建设成果的检验方, 通过会议事件的宣传, 成倍放大了建设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区域、行业内, 甚至更大范围内形成集聚效应, 以此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并良性循环。

图7 五色水稻

图7 五色水稻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村落作为广大乡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以会议事件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可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moted by Conference Events——A Case Study of the Qiaoxiang Village in Meixian District, Guangdong
152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