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建筑分级评价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张家口市历史建筑普查及保护策略研究为例

作者:袁静琪 黎洋佟 赵亮 单彦名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
摘要: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及历史村镇保护工作。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工作逐步加强。但目前各地城乡之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成为工作的难点。本研究探讨了对区域历史建筑进行分级价值评估、有效保护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提出分级保护及分区域、分类型发展策略, 实现对历史建筑发展指引。
关键词:历史建筑 区域保护 分级保护 价值评估 分类型发展
作者简介:袁静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规划师 ; 黎洋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助理规划师 ; 赵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室主任, 高级规划师 ; 单彦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所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0 引言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首次明确历史建筑定义, “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 能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从此, 历史建筑同名城名镇名村一起被保护。各地对于确定的历史建筑如何保护、利用与发展, 有一定的指导意见, 但可操作性的保护指引措施较少。在世界建筑遗产保护中, 以更新与再生为基础的利用也是保护的内涵之一。我国的历史建筑是珍贵的遗产资源, 亦需在保护前提下, 对历史建筑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地更新、利用, 使其得以保护和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及地方历史建筑名单确定工作持续推进, 历史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亦出现了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差异性大等困扰。

1 历史建筑保护情况差异性大

历史建筑空间分布较广,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村落是历史建筑保留较多的区域, 在城镇中还分布诸多现、当代历史建筑。不同文化背景及经济社会条件造成历史建筑保护现状差异性明显。

1.1 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差异性

受不同区域自身历史文化及发展程度的影响, 各地历史建筑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质。历史建筑的形成年代时间跨度大, 受当地文化区域特征影响, 历史建筑的功能类型多样, 包括宅第民居、戏台祠堂、牌坊与堡门寨墙, 以及行政办公、科研院所、教育机构、交通设施等较独立的公共历史建筑, 如河北省张家口市京张铁路文化带的发展促进铁路沿线交通场站及商贸历史建筑的形成, 而蔚县的古村、古堡文化区则受明代以来的修边固防和屯军影响, 建造了大量易于防御的居住城堡。

不同年代和类型的建筑, 其保护利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仍在使用的居住与宗教建筑, 建筑使用情况良好, 在日常维护中历史价值得以维持与保护。受功能局限性影响, 自发性保护很难对建筑进行合理保护与提升, 而对于老戏台、停产工厂、乡村小学等公共建筑, 建筑功能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和生产, 产生建筑闲置现象, 但此类建筑不存在产权问题, 保护发展潜力较大。如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村某处民宅建筑价值较高, 但受居住村民自发改建影响, 保护情况不乐观 (见图1) 。万全区沙家庄村老戏台由于闲置, 主体结构及细部保存相对较好 (见图2) 。

1.2 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造成的差异性

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受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地形地貌、交通环境、意识政策等多方面影响。除历史街区、片区外的城市历史建筑, 受城市发展与建设影响较大, 保存数量较低。城区内的历史建筑多受周边建设影响, 民居类历史建筑内部改建、加建情况普遍存在, 影响建筑本体及周边历史环境, 较难判断其价值, 也对其保护与发展造成影响。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明显。

乡村历史建筑数量大, 但保护发展条件不成熟。多数位置偏远、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不高, 建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促使历史建筑得以保留, 其形式多为被动保留而非主动保护。除少数乡村住宅或公建被改造成特色民宿、餐饮、商铺、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心、专题陈列馆等继续利用, 其他大部分乡村内的历史建筑分散且独立, 与周边环境或建筑相关性差, 除日常居住外, 多数村庄并无力支撑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 (见图3, 4) 。

图1 万全区洗马林村民宅

图1 万全区洗马林村民宅

 

图2 万全区沙家庄村老戏台

图2 万全区沙家庄村老戏台

 

图3 怀安县影剧院

图3 怀安县影剧院

 

图4 怀安县刘家窑村赵加资民居

图4 怀安县刘家窑村赵加资民居

 

2 历史建筑分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乡发展、文化变迁及意识观念的转变, 我国不同地区、城乡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情况差异巨大, 历史遗存逐渐消减, 对其有效保护与利用尤为迫切。

2.1 价值分级评估提升保护利用的可操作性

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价值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公认的建筑遗产五大价值。综合历史建筑现状保存情况, 可形成建筑本体价值 (有形价值) 、其他价值 (无形价值和保存情况) 2方面建筑指标体系。通过对建筑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评估, 可形成对建筑本体价值的判断。而对建筑的交通及环境、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等方面的评估, 可形成对建筑交通可达性、利用发展潜力、保存情况等价值的判断。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建筑受不同历史文化影响, 因此在研究历史建筑评价值指标中, 各地根据其自身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及个性特征, 综合考虑指标的筛选, 如杭州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建筑现代适应性评价指标中增加了运河文化背景下沿线历史建筑的价值特征指标, 武汉市武昌区建国后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中增加了近现代文化发展中历史建筑的价值特征指标等。适宜各地区特点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可加强对历史建筑的全方位认知, 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方式, 提高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可操作性。

2.2 历史建筑价值分级评价方法

以张家口市为例, 依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 (试行) 》《河北省历史建筑认定和修缮保护技术规定》及张家口市历史建筑认定条件, 结合张家口市特点及历史建筑现状, 对应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交通及环境、社会价值以及使用价值6方面, 作为认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并确定18项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 详细阐述各二级指标的分值区间属性。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对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的指标逐一打分, 最终形成50份数据样本, 并采用AHP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3 历史建筑分级保护策略

3.1 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原则

3.1.1 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全覆盖”

张家口市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全覆盖, 表现如下。

1) 地理区域全覆盖调研覆盖张家口市7个区、10个县及2个管理区。

2) 年代全覆盖历史建筑年代包括明清、民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至今。

3) 对不同产权、功能类型建筑的全覆盖包括国有、私有、混合、集体等, 以及宅第民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工业遗产、教育遗产、金融建筑、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等不同类型建筑。

4)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全覆盖对建筑的保护包括对建筑结构、风格、风貌、装饰及周边空间、环境要素的保护, 注重典故、事迹、器物等非物质层面的遗产保护。

3.1.2 历史建筑保护的“真实性”

区别于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口市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关注建筑本体, 更关注建筑在不同区域及经济文化背景中的价值与发展。通过对建筑的价值评估, 在“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原则下, 保护历史建筑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真实性, 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建筑本体及环境要素等, 也包括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此基础上, 实现老建筑新价值的保护利用, 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

3.1.3 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并重

历史建筑代表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 是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 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处理好城乡改造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延续城乡特有“基因”, 传承城乡历史文脉及文化记忆。要利用历史建筑的价值, 支持和鼓励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 丰富业态, 活化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

3.2 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

以张家口市为例, 其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强调价值评估的同时, 将分为三级进行保护, 针对不同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制定相应的修缮使用标准, 对保护措施及周边环境提升等制定保护策略。

对于一类保护建筑, 原则上要求保持建筑原样, 并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形制、材料、工艺进行保护性修缮, 修缮同时做好详实记录, 重视建筑门窗、装饰细部等艺术品的保护工作, 允许内部除主要结构体系和平面布局外适当进行改变, 定期巡视、维护, 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消除影响建筑安全的隐患。

二类保护建筑因其特色价值和保护情况为中等, 可相对灵活进行保护利用。允许按照传统建筑形制、材料、工艺, 修缮局部残损构件, 可替换局部运用现代建筑装饰工艺的建筑构件, 允许对建筑内部空间改造提升, 提升整体空间质量, 并加以发展利用。

三类保护建筑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但保存情况较差, 此类建筑建议按照原建筑形制、工艺进行全部或局部重点保护与修复, 不可拆除。允许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提升, 提升整体空间质量, 必要时进行改造, 改善设施条件。

3.3 历史建筑的分类型发展策略

在满足各项保护要求基础上, 提出区别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发展策略。依据功能类型及使用需求提出介入方式及对应策略, 对应规划措施可分为功能不作改变和功能可作改变2种介入方式。

对于现状保存较好、功能相对完善的宅第民居、戏台祠堂、牌坊与堡门寨墙或具有行政办公、商业、医疗、教育等功能的公共历史建筑, 其功能符合建筑保护要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可维持其现有功能并进行政策扶持。

对于亟需保护且建筑存在一定破损, 功能随时代发展已发生转变的建筑, 可通过产权或使用者变更来实现可持续保护, 如可利用的工业厂房、机构遗址等公共建筑, 可由政府回收后作为展览、纪念、办公场所。对于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历史建筑, 可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特色商业、文创产业等。

3.4 历史建筑的分区域发展策略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需在分类型发展即点状发展基础上, 进行更大范围及更高视角的整体发展。因此, 在张家口市域内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化区域基础上, 结合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分区域发展利用。

3.4.1“风貌统和-整体协同”的保护发展利用理念

“风貌统和-整体协同”强调该区域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在分级保护及分类型发展基础上, 探寻历史建筑在区域文化氛围中与传统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风貌相统一并与整体协同。

根据调研, 张家口市域内文化特质明显, 存在3个历史建筑保护情况相对较好的区域。

1) 以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为主要文化内涵的蔚县古村、古堡文化片区明代以来修边固防和屯军使蔚县建设了大量易于防御的居住城堡,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城市防御体系, 由此产生的历史建筑在形制、类型、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承载蔚县历史文化, 给区域文化发展带来了整体发展的机遇。

2) 以宣化古城为基础的宣化历史文化片区依托宣化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 结合以工业遗存为主的历史建筑保护发展脉络, 延伸宣化区历史文化的深度及广度, 构建宣化古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利用体系。

3) 桥西区结合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街区发展规划实现以“张家口堡”“大境门”为主题的“风貌统和-整体协同”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策略。

3.4.2“散点突出-连带串珠”的保护发展利用理念

“散点突出-连带串珠”指历史建筑相对分散的区域结合历史文化特征并依托京张文化带、“桑干河-洋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历史文化轴带的发展, 将历史建筑进行串联。在凸显历史建筑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 依附所属文化主题片区或轴带, 创新发展。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与生活生产功能改造为主, 采用适应性的保护发展方式。

3.4.3 混合保护发展利用理念

市域内一些重要的文化节点可采用“风貌统和-整体协同”“散点突出-连带串珠”相结合的方式保护与发展, 有利于历史文化的整体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历史建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不同地区大量现存的历史建筑, 应充分认识其价值, 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并对其发展利用进行指引, 为历史建筑找到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发展的定位, 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机制与管理制度。

 

Research on Grading Evaluation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Historic Buildings——Taking Census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Study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in Zhangjiakou as an Example
80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