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施角度的东北村庄宜居规划实践探索——以沈阳市苏家屯区马耳山村为例

作者:丁舒 盛晓雪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研究结合马耳山村宜居村庄建设的实践展开, 尝试通过“自下而上”“自我内生”的方式, 坚持“规划搭台、全民参与”的理念, 搭建多方参与、共同营造的发展平台;构建面向实施的“泛规划体系”, 拓展现有乡村规划技术体系;规划师尝试全程参与马耳山村未来发展, 实现动态服务, 解决村庄实际问题;社会组织方面, 注重对乡规民约等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管理方式的融合与创新。从规划到实践, 为新常态下就地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实践支撑。
关键词:宜居乡村 新型城镇化 村庄规划
作者简介:丁舒,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盛晓雪,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城强村弱现状明显, 村庄发展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力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实现2020年全社会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出新要求, 拉开了宜居乡村建设规划的序幕。

作为沈阳市宜居示范样板村之一的马耳山村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但也如全国其他乡村一样面临“人走了、地荒了、人老了、村差了, 绿没了、水污了……”等问题, 空心村现象突出。虽编制了多版建设规划, 但大多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 大部分规划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本次村庄宜居规划尝试改变原有模式, 深入思考乡村问题及解决方式, 包括体制机制的尝试——通过“自下而上、自我内生”的方式, 坚持“规划搭台、全民参与”的理念, 搭建“多方参与、共同营造”的发展平台, 构建“泛规划体系”, 拓展现有乡村规划技术体系。规划师全程参与马耳山村未来发展, 实现动态服务, 解决村庄实际问题。同时, 注重对乡规民约等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管理方式的融合与创新。

2 核心内容

2.1 从远景发展方向出发, 构建系统的规划体系

2.1.1 建立共同目标, 打造东北民俗文化体验地

站在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战略高度, 以东北民俗文化为魂, 通过自身“内生”发展, 实现旅游体验功能、东北民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的有机联动, 打造集民俗文化体验、文化艺术博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国东北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高地。

2.1.2 优化产业体系, 实现“外输”到“内生”模式升级

延长从餐桌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 制定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标准, 形成“马耳山”品牌;实现民俗旅游到乡村度假的转变, 引进从“驻足”到“体验”, 从“养生”到“养心”业态。同时, 村委会组织培训, 引导产业转型, 实现从“外输”到“内生”的发展模式升级, 从“农民”到“市民”的生活方式升级, 从“粗放”到“精致”的管理方式升级。

2.1.3 规划提升特色, 确保乡村持续“造血”

规划深入挖掘马耳山村“山、水、田、村”优势条件, 促进村庄特色发展, 提高村庄造血能力。

1) 梳理区域生态格局, 确定底线, 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边界。在对现状地形的坡度、坡向、高程、生态廊道等生态要素分析基础上, 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 划定生态空间控制范围线。结合《苏家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允许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 划定生产空间控制范围线。明确生态格局和可建设区域后, 综合村庄发展目标, 划定生活空间控制范围线。

2) 明确“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导, 确定目标导向, 农业观光、生产为辅助”的复合化发展结构。将马耳山村纳入马耳山区域旅游发展体系, 用景区发展带动村庄发展, 村庄作为人文景点, 为景区提供配套服务。规划通过改善西部村庄滨水环境, 借山地旅游优势, 升级现有农庄资源, 将区域旅游发展串成一条环线, 重新定义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3) 从整体景观格局角度提出设计准则, 引导村庄建设, 改善村庄风貌。马耳山村规划从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建筑外观、村庄绿化等多方面提出设计准则, 对整体风貌进行控制与引导 (见图1) 。

2.2 从近期实施角度, 编制村庄宜居规划

马耳山村具有空间尺度小、要素集聚高等特点, 搭建了以空间营建为平台的规划体系。将所有建设及整治项目分为民宅整治、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基础设施整治、绿化整治和防灾工程5种类型, 围绕基本保障 (危房改造、污水处理、公厕入户、垃圾整理、道路硬化等) 、综合提升 (村庄绿化、公园和广场建设、配套文化站、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墙建设) 、服务配套 (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的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等服务设施) 3个层面展开。

规划将5类项目列入村庄主要建设与整治项目一览表, 结合3个层面的近远期要求, 对每个项目类别、内容、工程量、投资估算、建设时序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便于项目实施。

2.3 从提升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1) 将规划内容转化为技术图解, 保证其通俗易懂, 共同营造发展平台。针对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 项目组将规划技术文件转化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规划图解, 使村民更好地理解规划内容。

2) 将规划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实现群众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新路径, 确保“一图”干到底。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多次讨论, 将村庄建设、集体土地使用、环境卫生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内容作为专项条文写入《村规民约》, 将规划内容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保证规划内容落地。

图1 马耳山村远景规划体系

图1 马耳山村远景规划体系

 

3) 打破条块分割, 统筹整合资源,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建设管理机制。市、区、村联手创建“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运作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进行指导, 以村委会为建设责任主体,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沿着有序计划、逐步推进的工作路线推进村庄的建设实施, 由多方代表组成的村民规划委员会持续为村庄提供规划后续服务。积极筹措财政和专项补助资金,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保证马耳山发展的资金来源。

3 结语

马耳山村规划实践证明了“国家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 规划通过“自下而上”的技术支撑, 以自身特色资源为支点, 互补城乡功能、激发群众潜能, 实现自身内生机能的创造与完善, 为东北部地区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Livable Village Planning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lementation——Taking Ma 'er Mountain Village in Sujiatun District, Shenyang as an Example
89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