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理念下的设计实践与探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规划改造设计

作者:涂嘉欢 张弛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进步, 绿色校园理念已深入人心,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 需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以支持和满足社会需要, 故校园规划设计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规划改造设计为例, 从基地现状条件及问题入手, 基于整体设计、开放校园、生态校园及人文校园的设计理念, 合理改造布局, 构建多元化、绿色人文的校园空间体系。
关键词:绿色校园 人文校园 校园规划 设计理念
作者简介:涂嘉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 张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1 项目背景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距中关村校区约35km, 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公路东侧, 北京西南六环路以内, 坐拥环北湖园林。

学校根据原有规划条件, 完成了一期和部分二期建设, 目前良乡校区的学生不到10000人。学校计划将良乡校区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的核心校区, 绝大部分本科生将在良乡校区学习, 学校机关主体迁移至良乡校区办公。截至“十三五”末期, 良乡校区将达到17907人, 随着未来学校发展和学生转移 (中关村至良乡4000人) 及北京学院 (1400人) 入驻, 良乡校区的规模将达到约24000人, 故原规划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使用。

本项目为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的改造规划设计。良乡校区总用地面积为98.9733hm2, 本次重新规划用地面积为70.8886hm2, 校区总建筑面积为85万m2

2 现状问题

现有市政路将校园分割为4块, 造成校内格局不完整, 空间被打断, 各校区之间缺乏联系, 使用不便捷。

2.1 空间感受

1) 校园空间空旷乏味, 过于规整。

2) 景观缺乏特色, 缺少优质的景观大道和曲径通幽的小路。

3) 需要大面积的整体景观空间和易达的景观休闲场所。

2.2 使用功能

1) 位于校园核心位置的教学楼平时使用率最高。

2) 缺乏餐饮、零售与休闲活动空间。

3) 在校内散步是学生平时最常进行的活动, 打造优质的步行空间尤为重要。

2.3 交通流线

1) 穿行南北区存在安全隐患。

2) 教学楼到教学楼、教学楼到宿舍的动线均过长。

3) 校园内机动车车速快, 干扰了教学生活。

4) 动线虽长, 但步行上下课的学生仍很多。

2.4 景观绿化

1) 北湖环境优美, 可多增加沿湖步道和亲水建筑。

2) 结合北湖、景观步道及人文设施营造北理工校园特色。

3 规划理念与构思

3.1 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考虑校园整体已建与待建部分的协调统一, 整合基地现状资源, 加以改造和有效利用, 打造高效便捷、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院校,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探索为北理工创造特色校园空间, 塑造“林荫之境, 理工之境” (见图1) 。

3.1.1 秉——张弛有度之理

采用集约型规划布局及纯净、素雅、具有时代感的建筑形象, 共同打造经济、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校园, 规划充分利用现状环境资源, 建筑布局及选型趋于集约, 平衡教学空间、生活空间、景观空间之间的关系, 创造肌理完整、张弛有度的校园环境。

3.1.2 合——自然人文之工

挖掘学校现有环境优势, 结合学术文化和学校特色, 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 创造多功能活动场所, 运用现代空间和建筑语言, 体现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将学生的活动路径镶嵌于校园景观之中, 使其能在校园中轻松穿行于各功能区, 消除现状穿行马路的安全隐患, 使建筑、环境与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3.1.3 达——咫尺林荫之境

引入景观环路, 形成多种功能的交流环, 将学生活动与商业服务融入其中, 以创造丰富且优质的步行景观体验。同时, 在校园中打造代表北理工特色的林荫大道, 给师生提供便捷且诗意的校园生活。

图1 改造后校园整体布局

图1 改造后校园整体布局

 

3.2 规划原则

3.2.1 现代化

把握高等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 孕育多元的现代校园文化, 打造开放的、信息服务数字化的现代校园。

3.2.2 生态化

充分利用基地现状条件, 因地制宜, 使校园建筑与景观环境融合, 突出校园内功能布局的层次感。同时, 校园景观可与校园东侧城市绿带相互渗透、共同作用, 形成一定的生态效应, 为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作贡献。

3.2.3 经济性

将学校用地范围内的地块作为整体, 统筹考虑整个校园的土方平衡, 力求土地资源利用高效集约, 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分段建设, 充分考虑建设时序, 规划随建设需求变化而调整完善,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实现校园远期发展建设的可持续性, 做到就地取以致用, 节约整个校园的投资成本。

3.3 规划构思

设计应首要考虑如何在由城市道路分隔的4区地块空间里实现学宿共存与沟通, 加强4区联系的同时, 与功能分区的动静需求巧妙结合, 不仅形成视觉上的简单联系, 更应有深层次的交流与互融。

1) 在尊重原有现状的前提下, 通过整理景观结构、功能分区等, 有机组织新校区各功能分区, 实现建筑、环境与人和谐统一。

2) 充分挖掘基地内景观优势, 创造多层次多功能的景观结构。

3) 合理利用现状功能分区特点, 构建学宿平衡、和谐统一的功能结构。

4 总体规划结构

根据校园用地特点和建设现状, 以景观带动规划重新构架, 在现状基础上采用“一核”“两环”“三轴”的布局方式, 使4块校区形成教学紧凑、生活舒缓、肌理完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体系。

4.1 一核

一核即教学核心区。校园用地中两条主要市政路的交叉路口是整个校区用地的中心, 用地中心四周环绕布置公共教学组团、文科教学组团、理科教学组团和工科教学组团。4个组团紧密围合成教学核心区, 形成相对集中的教学空间, 承担整个校园最主要的教学工作,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集约、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4个组团内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 形成具有现代感和北理工特色的标志性校园空间, 教学核心区既是校园对内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校区对外主要的形象展示空间。

4.2 两环

4.2.1 景观绿环

教学核心区的四周设置较大范围的绿化景观, 连成完整的景观环路, 为校园创造优质的步行空间。景观环路中引入大面积绿植, 结合其中的数条林间小路, 使原本乏味规整的校园空间变得自然灵动。在绿环中将新建筑的土方填筑起坡, 提供更多餐饮、零售与休闲活动的空间, 增加景观灵活性。南北校区的天桥与绿环内的主要流线无缝连接, 过渡平缓、视野优美, 使人自然而然地使用天桥而减少直接穿行马路。景观环路不仅提升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 且将北理工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4.2.2 生活外环

在校园内各地块的教学组团周围布置相应比例的学生公寓, 使各地块内部在规模上达到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平衡。学生公寓单体规模较小、用地较松散, 在整个校园用地中形成舒缓、完整的生活外环。生活外环和教学核心区之间以景观绿环系统作为联系纽带, 既为师生营造便捷且诗意的校园生活氛围, 又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区和居住生活区之间的活动效率。

4.3 三轴

4.3.1 校园礼仪轴

从校园东侧景观广场、文科教学组团、校史馆到校园西边的学生服务中心, 建筑、空间和景观穿插构成一条校园人文礼仪的主轴线。体育馆、博物馆、行政接待中心、综合教学楼、数字化博物馆分别位于轴线两侧, 共同构成校园的标志性景观, 同时也为教学核心区的大量人流集散提供有效空间。

4.3.2 教学空间轴

理科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1、工科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2由北向南分别设置2条连接教学楼与实验楼的学院街, 结合贯穿区域中心的景观步道, 使2个区域各自形成一条教学空间轴线。轴线有机串联起2个教学区中的建筑单体, 构成教学区高效便捷运行的连接体系, 便于学生穿梭与驻足。

5 功能分区

由于校园现状格局缺乏便捷性, 故以校园基地内市政路交叉口为核心由内向外依次布置教学核心区、生活服务区和产业研发区, 加强校园内各地块之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高效学习和生活。文化体育区点缀于教学核心区和生活服务区之间, 处于良好的周边景观之中, 利用景观环路紧密联系各区域。

5.1 教学办公区

教学办公区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位置, 由公共教学组团、文科教学组团、理科教学组团、工科教学组团和两个实验组团共同组成。教学办公区用地规整紧凑, 集中布置了整个校园最重要、使用率最高的教学建筑, 包括综合教学楼、数字化图书馆、各学科单元教学楼及实验室, 形成集约、高效的核心教学空间。

教学办公区各教学组团并列布置于校园内, 被景观绿环紧密环绕成为整个校园的核心。同时, 教学组团在各自地块内形成相对完整的围合空间, 使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教学办公区采用围合式建筑群体组合, 组团内有丰富的院落空间,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建筑单体中主要教学空间均为南北朝向, 东西方向由尺度较大的公共空间联系。庭院空间规整, 局部开口, 形成双向交织的视觉通廊, 强化了景观的渗透效果。

5.2 生活服务区

生活服务区位于校园外围, 主要包括学生公寓、学生服务中心、食堂、校医院及教工宿舍。生活服务区对内透过景观绿环与教学核心区紧密联系, 对外临近城市道路, 使学生能高效学习和便利生活。

在校园用地中被市政路分割的4大地块中, 根据每个地块中教学空间的不同规模, 布置相应比例的学生公寓, 在各地块内达到学宿平衡, 使整个校园用地布局舒缓、均衡, 同时缩短了学生从公寓到所属学院专业教学区和实验区的距离, 营造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

采用半围合院落式的建筑空间布局, 在面向校园内部的方向形成许多开口, 吸引景观绿环向生活服务区渗透, 使生活服务区具有多层次的景观活动空间。

5.3 文化体育区

文化体育区由综合体育馆、博物馆、礼堂和学生活动中心构成, 建筑体量较大、疏散人流较多, 具有绿色景观和室外活动空间。

综合体育馆和博物馆布置于地块东侧, 与城市道路相邻, 和行政接待中心共同构成气势恢宏的文体活动区, 对内既方便学生和教职工使用, 又代表学校的形象气质, 承担对外接待功能。

礼堂和学生活动中心布置于学校用地中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北湖北岸, 面对北湖和梧桐大道, 成为景观轴线的重要对景, 共同构成学校对外重要的形象展示空间。

5.4 产业研发区

产业研发区位于校园东南角和西北角的独立地块。处于校园东南角的产业园位置便利且临近地铁, 便于学校产研对外交流, 是学校研究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联系纽带。处于校园西北角的产业园包括产业研发楼、国际交流中心、理工培训中心, 靠近城市公园, 是学校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摇篮。

6 空间组织

校园总体空间组织着意创造张弛有度、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以中西方院落空间为意象, 通过有序的空间组织, 形成轴线分明、核心突出、组团环抱、景观多样的校园整体空间结构。校园内各组团中的建筑群体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 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 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见图2) 。

图2 总体鸟瞰效果

图2 总体鸟瞰效果

 

6.1 标志性礼仪空间序列

学校从东向西由文体活动广场、文组团行政办公楼、圆形礼堂、校史馆、中心广场和学生活动中心形成完整的校园礼仪轴线, 结合轴线两侧的综合体育馆、博物馆、文科学院、综合教学楼、数字化图书馆共同构成学校的礼仪空间序列。通过渗透、映衬等手法将景观与校园礼仪空间有机结合, 以体现现代化校园应有的形象及学术环境的理性与秩序。

6.2 严谨的教学核心空间

教学核心区建筑群体采用院落式空间组织, 强调教学空间轴线, 单体采用南北向建筑布局, 建筑形体规整, 错落布置东西向联系空间, 形成均致规整又富有变化的学术空间, 体现理性与有序的学术环境空间。

6.3 灵活丰富的生活空间

外围的生活服务区学生公寓楼采用较舒缓的空间布局和亲切宜人的建筑空间尺度, 通过组织安排不同的建筑、景观、联系平台, 塑造丰富灵活、变化多样的生活空间, 使整个生活区开合有度、收放自如, 体现自由开放、现代生态的校园生活气息。

7 结语

本文以校园规划改造为实例, 充分考虑校园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改进, 有效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素养。绿色校园设计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将校园建设成一个舒适、生态、节能的教学环境,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应作为绿色校园规划最基础的部分来执行。

 

Design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Campus——Planning and Rebuilding Design in Liangxiang Camp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85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