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的融合探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第一小学方案设计

作者:王丽娜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北川地震灾后重建校园的建筑设计为例, 对该地区在特殊历史及自然背景下的校园建筑设计进行探索与实践, 综合考虑羌族文化特色与现代校园建筑空间、校园功能的合理利用与抗震安全、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建设的融合, 通过实践探索一种新型的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关键词:灾后重建 校园建筑 传统形式 羌族文化
作者简介:王丽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1 项目背景与设计概况

北川新县城永昌镇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整体异地迁建的县城。重建后的永昌一小是北川新县城的一所全员寄宿制小学, 生源覆盖近期5万人, 远期7万人。学生规模为2000人, 36班。规划占地面积约39000m2, 校舍建筑面积约20315m2 (见图1) 。

2 功能分区

永昌一小由普通教学区、行政办公区、专项教室区、生活服务区、体育活动区5个功能区组成, 体育运动场地设置于城市主干道一侧, 其余各部分通过一条连廊串联, 连廊形成的开放空间使各功能区间的联系更高效 (见图2, 3) 。

1) 普通教学区与体育场看台相连接, 形成不同层次、错落有致的活动平台, 学生可通过平台、外廊及看台直接疏散至地面。

2) 学校生活区由宿舍楼及食堂组成, 位于地块南侧, 与教学区分开, 既减少相互干扰又便于管理。

图1 鸟瞰效果

图1 鸟瞰效果

 

3) 学校入口入口开放空间明确, 通过雕楼及柱廊形成特色的入口空间及形象 (见图4) 。

3 总体布局

在震后重建项目中,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性的合理布局并营造安全的心理感受, 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本次设计采取的总体布局策略为:用地范围内尽量减少建筑层数, 为师生提供更多与地面衔接的路径;将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内, 宿舍局部4层, 利用不同层高的屋顶平台、连廊与体育场看台连接, 提供更多疏散路径 (见图5) ;底层围合的庭院空间与室外环境结合所营造的生活场景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感受;外廊均设置结构柱, 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屋顶平台

如图6所示, 地面层、教学楼屋顶层及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平台共同营造出一个丰富的立体校园空间, 为小学生的生活成长与学习营造活跃、亲切的场景氛围, 同时此种空间氛围与羌族聚落常利用屋顶平台形成的层叠错落意象, 达成空间内涵上的一致。

5 羌族风韵

从传统羌寨聚落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形态中提炼建筑元素, 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表达, 充分反映羌族民族传统特色风貌, 传统民居中的坡屋顶、雕楼、过街楼、干栏式连廊、花窗、石片墙、白石崇拜、特色空间等在设计中均有体现。建筑材料与建筑色彩力求朴素、简洁, 并体现当地羌族文化。学校整体选择深灰色片岩, 营造建筑的厚重感和安全感;部分采用白色涂料, 明快而素净;栏杆、楼梯踏步、格栅等选择木材, 体现亲切和温暖感。上述材料的叠加组合抽象体现了羌族建筑文化的特点。

图2 总平面

图2 总平面

 

图3 功能分区

图3 功能分区

 

图5 建成后的疏散平台

图5 建成后的疏散平台

 

6 结语

设计试图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融合, 科学合理地布局总体平面, 多层次利用屋顶平台, 从传统羌寨聚落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形态中提炼建筑元素, 建设兼具现代感与羌族民族风情的校园建筑, 同时, 考虑到震后重建建筑的特殊性, 设计重点考虑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性的合理布局并营造安全的心理感受。

图4 主入口效果

图4 主入口效果

 

图6 校园多层次的屋顶平台与羌族聚落意向

图6 校园多层次的屋顶平台与羌族聚落意向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Space——Solution Design of Yongchang First Primary School in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80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