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城市住宅的设计记忆

作者:金磊
单位: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
作者简介:金磊,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2019年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 中国建筑界在省思70年足迹时, 必然不可错过对住宅设计建造史的梳理。住宅及住区设计, 能改善生活环境, 为公众解脱困苦。有资料显示, 社会性住房立法, 英国是1890年, 法国是1894年, 荷兰是1901年, 意大利是1919年, 在捷克斯洛伐克是20世纪30年代, 而瑞典的“人人住房”福利国家建设始于20世纪40年代。国际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设计的作品近80%均为住宅建筑。

城市是石头的历史, 住宅是构成城市的基石。在国家层面, 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年度大奖为鼓励住宅设计, 住宅类建筑获奖比重在增加。截至2018年公布的第1~3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298个项目中, 住宅类建筑所占比例也呈上升态势, 故从新中国70年城市住宅史角度去盘点并发现我国经典城市住宅设计的历程与规律极有意义。分析我国城市住宅设计史是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活动:“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是现代城市设计最基本的分类, 居住作为城市的第一活动早在1933年著名的“雅典宪章”被予以明示;《北京宣言》强调住宅问题是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是建筑师应履行其重大社会职责之所在;197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中也强调建筑师要担负起与住宅相关的64项建议任务。

《城市住宅》杂志社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秘书处策划的“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研究”, 组织国内著名专家, 自2018年12期陆续或撰写、或访谈形成“城市住宅设计70年”系列, 旨在从城市住宅视角审视70载时光变迁, 从住宅层面领略城市化演变历程。尽管住宅史分析研究并未如公共建筑省思般光亮闪耀, 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空间特征最可体现人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 故在社会及城市背景下, 住宅创作往往比公共建筑设计更丰富细致, 更能彰显社会责任与建筑师的分量。

本人1983年大学毕业即来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所 (原为第8设计室) , 先后参与完成30余项与居住区设计、住宅标准图集及居住区配套设计相关的项目。有机会以住宅设计史及20世纪建筑遗产的视角去省思70年住宅建设, 倍感责任重大。本人希望, 此研究所述内容既立足于中国住宅设计70年 (1949—2019年) 的本土化, 又着眼全球背景下的城市现代住宅及住区设计比较, 从中探寻提升我国人居环境科学与文化的住宅设计研究途径。

 

Design Memory of Urban Residences in New China
787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