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界面管理的设计型EPC造价风险因素识别分析
1 引言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参与工程建设的一种成熟有效的承包模式。随着电力体制及国企经营的改革推进, 以前专注于设计的电力设计院纷纷转型为工程咨询公司, 积极投身探索和践行电力工程EPC总承包。但是电力行业工程具有资金密集、工期紧张、技术复杂等特点, 不确定因素多, 这给以设计为主业的电力设计院的转型带来较大的难题——承包风险。因此在EPC总包过程中, 如何识别风险因素、控制造价成本成为电力设计院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对于EPC造价风险识别管理的研究丰富, 多以工程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 但突出电力行业设计型EPC总包特点的较少, 且鲜有专门针对总包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造价风险因素分析。本文结合电力行业设计院EPC总承包特点, 引入界面管理理论, 基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构建设计型EPC总包的界面维、要素维和过程维的立体分析框架, 确定各种利益相关者间的界面, 并详细阐述各类界面维上存在的造价风险因素, 为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风险管理因素识别提供依据, 以期有益于设计型EPC中的高效造价管理。
2 基于界面管理的造价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2.1 界面管理理论
界面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管理中一般可以如此定义界面:为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 其中涉及的企业之间、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 或者各种程序、流程、结构之间的所需的信息、物质、能量等要素的交流及沟通状态。
界面管理是为了有效协调和控制不同界面间的冲突, 解决界面相关成员间的矛盾, 以此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 促进及保证项目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按照界面方向可划分为:横向界面和纵向界面。由横向联系所产生的界面称之为横向界面;由纵向联系所产生的界面称之为纵向界面。当然, 两者之间也具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横向界面是指处于同等地位的组织各有关联成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突, 此处的关键在加强各成员间的交流和协作;而纵向界面是指处于不同等级间成员的相互联系与冲突, 其管理关键在于打破等级界限、消除等级隔阂, 进而采用无等级的协调管理模式。由此可见界面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成员间交流与协作以使其信息对称, 达成意思一致来降低界面间的摩擦与冲突。
2.2 造价风险管理的界面特性
建设项目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界面。建设项目界面的认识、识别、规划与控制, 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造价风险管理涉及很多要素, 包括管理主体、客体、过程、方法和环境等。按照系统论观点,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就是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系统工程。而造价风险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2.3 基于界面管理的造价风险因素识别模型
设计型EPC总承包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 因此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参与造价管理主体的角度来看, 造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业主单位、政府部门、监理单位以及审计部门等, 各涉及主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彼此以分工合作模式在系统中运行。其中箭头表示主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包括各种相对必要的用以监控和减低风险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具体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造价风险管理系统中, 随着工程的推进与实施, 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决算阶段在主体间不断流动与改变, 进而形成各类界面。鉴于本文分析对象为EPC总承包, 因此把以设计为龙头的总包单位置于居中主体核心位置。从总包角度出发, 在纵向联系上, 旨在消除明显的等级间关系, 总包主体部分存在总包单位 (设计分单位) ——施工分包单位的层级关系, 进而形成纵向界面;在横向联系上, 旨在加强同级交流, 主要存在业主与总包间的支持与信息共享、监理与总包间的监督与指导、审计与总包间的督促与支持, 即总包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政府部门等界面。
为了更好地体现设计型EPC总承包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界面间的特征和各项工作间的具体要素流动情况, 本文构建多维度复杂风险管理体系, 以三维形式描述各层面的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从界面维度角度分析, 造价风险管理体系涉及横向 (总包与政府、总包与业主、总包与监理、总包与审计等) 和纵向界面 (总包与设计、总包与分包等) ;从要素维度角度分析, 造价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从过程维度角度分析, 造价风险管理体系涵盖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等。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 设计型EPC造价风险识别研究
3.1 设计型EPC的特点
EPC总承包工程模式是指业主通过招投标选择并委托一家总承包商或联合体来总体负责项目的工程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施工及运行, 提供可交付使用的完整工程项目的建设模式。EPC总承包按照承包商主体的原先主业内容可分为施工型、设计型及设备型为主体的总承包。设计型总承包是近年来在电力工程中流行的模式。工程各阶段对投资影响的数据分析显示, 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对于工程总造价的影响最大, 因此设计型EPC总包模式对于造价管理具有先天优势。
设计型EPC总包模式下工程造价影响主体主要包含业主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EPC总包单位。而EPC总包单位又分管设计分包商、采购分包商及施工分包商。设计型EPC总承包商自行负责设计及设备采购, 而将施工予以对外分包。
设计型EPC总包模式一般为固定总价合同, 需要增强设计的经济理念, 关注总承包商与设备单位及施工分包商之间的各种合同与组织衔接问题, 还需要协调好施工分包商之间的关系, 避免因衔接问题而引起无谓的反索赔情况。
3.2 设计型EPC造价风险特性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风险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 其中包括前期策划、工程设计、采购及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审计等等,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过程较长,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及不确定性。
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除了与工程周期有关, 还与分阶段处理的对象有关, 不仅包括各网省公司, 还包括项目当地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电力质监、水平参差不齐的安装施工单位等等, 沟通对象复杂不一, 具有明显的多主体性。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在不同生命周期, 面对不同沟通主体时, 在不同时点上存在着不同的控制方法, 伴随的风险因素也在变动中。因此造价风险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以便更好地处理面对各类造价风险情况。
3.3 设计型EPC造价风险识别
根据造价风险管理的三维立体空间所示, 由于本文主要针对风险识别这一过程维度进行阐述, 因此主要根据界面维及要素维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两者维度的交叉情况, 结合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及资料整理法等, 得出以下详细的设计型EPC造价风险因素分析 (表1) , 具体如下所示:
(1) 总包-设计/自身界面
作为设计型EPC造价风险管理, 设计工作为总承包单位自身的一部分, 因此设计和总包可以作为同一界面进行分析。总包-设计/自身界面的造价风险因素体现在所有要素维度上, 包括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竣工结算。其中主要依次需要关注的是:1) 投资估算风险、概预算误差风险、设计缺陷风险:根据不同的技术方案测算出不同的工程成本, 该阶段设计的经济适用性以及估概算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实际成本, 进而影响项目总承包的盈利情况;2) 标价偏差风险:主要是招投标时总包投标综合单价的偏差以及总价的偏差对后续工程实施的造价控制的影响风险;3) 极端天气风险、地质勘查风险:无论极端天气是否为不可抗力, 都对工程施工产生较大影响, 例如突然严重的冬雨季施工会大幅增加措施费, 而地质勘察的正确与否则影响现场施工的顺利程度, 不良勘察会引起现场较多的技术更改, 进而增加造价风险;4) 经验欠缺风险:针对总包竣工结算阶段, 很多设计院刚转型为工程咨询公司, 对于实际的工程结算经验明显不足, 无论是与业主单位还是分包单位的结算都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对整体造价风险有一定的影响。
(2) 总包-分包界面
此处分包主要就是指建筑安装分包工程施工队, 因此该界面的造价风险主要集中在中后期的招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要素上。其中具体需要关注的风险在:1) 故意压低价格风险、主要材料来源单一风险:故意压低价格风险主要表现为分包商的故意低价中标, 影响工程质量或者通过各种索赔手段来获得补偿, 不利于经验缺乏的总包单位实施造价风险管理, 而主要材料来源单一风险在于中西部交通不便、地区主要材料的来源渠道少, 例如商品混凝土, 分包队会以供应商少等各种理由来提高主材价格, 容易导致项目造价风险增加。2) 现场管理风险、设计变更风险、施工技术风险、分包违约风险:这些都主要表现在总包对于各分包单位的管理控制上, 当管控不及时或不到位时, 容易出现各类成本上升风险;3) 特殊签证费用风险:对于部分特殊赶工期项目, 总包会同意分包采取特殊赶工措施并给予签证补偿, 此时比较容易出现造价失控风险。
表1 基于界面/要素维度的造价风险因素分析 下载原表

(3) 总包-政府界面
总包-政府界面的造价风险主要集中在决策和施工要素方面。这些多是项目的外在政治、经济风险。1) 站址、路径获得风险、政府审批风险:对于电力工程的变电站站址、线路走向及塔基选定等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众的支持, 当符合要求的选址无法获得政府批准或公众同意时, 需要重新规划或调整站址或路线, 这时既可能耽误工期, 也因设计布置变化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 加大造价风险;2) 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工程建设过程中, 利率波动直接影响工程成本, 同时通货膨胀会因建设周期较长而在材料价格上表现的较为明显, 这些都是造价风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总包-业主 (监理) 界面
因为监理是代表业主行使质量监督管理职责, 因此两者合并为总包-业主 (监理) 界面, 该界面集中于招投标、施工及竣工结算方面。1) 契约风险、潜在指定分包风险:主要在于合同缔约过程对造价风险的影响, 契约风险针对合同签订条款中出现的不利条文, 影响后期竣工结算, 而潜在指定分包风险则是可能出现业主暗示指定分包商, 对于总承包单位出现不利控制造价的风险;2) 征地风险:主要是对于线路和变电站站址征地赔偿风险, 影响总造价的控制;3) 进度款支付风险、现场管理风险、变更审核风险、审核质量风险: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 总包单位能否及时足额地获取预付款、进度款等现金, 以及及时获得变更审核认可并计列入当期进度款中, 资金回流的及时与否与造价控制风险息息相关。4) 结算方法风险/工程量审核风险:主要是工程结束后双方对于合同条款中结算条款的理解及可能的变动风险以及工程量的审核风险。
(5) 总包-审计界面
该界面主要在于规范项目过程, 集中于招投标和竣工结算要素。1) 流程规范风险:正规的招投标过程有助于合理选出具有竞争力的分包商, 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分包总价, 利于控制造价风险;2) 工程结算“量价”风险、结算审核质量风险:结算审价人员应认真审查承包人结算书, 对于分包单位的设计变更和签证单也需要认真审核, 同时提高对外应付审计单位的能力, 以争取更多的利益, 控制造价风险。
4 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是设计型EPC项目效益管理的关键问题。基于界面管理理论的设计型EPC造价风险因素识别能够有效地引导总包单位关注项目的造价管理风险, 根据界面理论厘清总包与相关利益者间的界面, 并具体识别和分析对应的造价管理风险因素,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EPC总包项目的经济效益。
[2]徐志凡, 候丽丽.基于模糊聚类最大树算法的电网建设项目造价风险的关键因素识别[J].现代电力, 2011 (3) :90-94.
[3]王炜, 冯陶钧.电力设计企业EPC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4 (18) :230-231.
[4]陈润强.基于界面理论的EPC火力发电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