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基于IPD理念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逐年朝着大型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工程建造模式因其项目管理难度大、合同关系复杂等弊端正在受到以EPC模式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冲击。但是, 在我国建筑市场各参与方信任度较低的情境和特定的风险文化背景下, EPC模式中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存在着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若各参建方互不信任、争夺项目控制权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导致承包商的不公平感知, 从而有发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趋向, 最终影响项目价值的实现。
2 问题分析
2.1 现实问题的发现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相比, 国内建筑业供应链割裂, 造成长期以来设计—采购—施工各环节的分开运营, 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相互不信任, 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采用EPC模式则有助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由分离管理变为各步骤整体考虑、前后顺畅衔接、统一化管理。EPC模式有利于发挥建筑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以使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收益得到更好地保证。
但是在我国特定的风险环境和低信任的情境下, 加上国内缺乏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 导致业主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难度较大。若缺乏相关的监督制度及项目管理经验, 业主将很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发展方向进行有力控制。因此业主与EPC总承包商之间冲突的有效解决成为本文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2 科学问题的提炼
上述现实问题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合理的设置合同条款才能更好的解决合作双方的矛盾。研究表明, 采用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 即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形成的互补效应要明显高于两者简单相加。在建筑业合作领域的关系改善方面, 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的尝试, 其中近年来研究的集成项目交付模式 (下简称IPD模式) , 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培养合作共赢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项目绩效的提升也起到直接作用。
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对基于IPD理念的EPC模式项目管理绩效改善问题的研究, 首先需要对我国情境下业主与EPC承包商之间的冲突进行分析。一方面, 在国内业主常常利用自己在招标时的绝对优势通过总价合同形式将项目风险强行转嫁给承包商。另一方面, 承包商由于同时拥有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权,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往往利用招标文件中的“漏洞”来弥补己方已付出的成本, 业主此时若缺乏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及相应的审核制度, 很难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有效控制。由此可见, 上述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现有建设环境下, 建设双方在EPC模式中是否能掌握更多控制权的问题, 例如施工图审图权、质量进度监理权等。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在低信任市场环境下采用高信任的工程总承包模式, 将强调控制的政治制度强行与削弱控制的合同模式结合, 这样必然会导致业主与承包商产生矛盾。基于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基于IPD理念, 我国情境下EPC模式中业主与承包商合作关系的改进。
3 解决方法及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下文讨论将IPD理念引入EPC模式的可能性, 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我国情境下基于关系治理的合同条款设置原则供读者参考。
3.1 整体项目交付 (IPD) 的定义
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2007年在其发布的《集成项目交付指南》中将集成项目交付定义为“一种项目交付的方式, 它将人员、资源、业务结构、系统和实践集成到一个过程中, 其中所有参与者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实现在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项目优化成果、提高项目的产出、降低成本和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国外, IPD已经有相对成功的案例, 并且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但是在我国IPD却处于研究阶段, 仅少数利用IPD理念的案例。尽管如此, 近些年来IPD的实施仍为企业建立了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 提升了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 充分发挥了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 优化了企业整体运作。
3.2 将IPD理念引入EPC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将IPD模式同传统项目建设模式相比较, 我们发现IPD模式同传统的EPC模式最为相近, 理由如下:
(1) EPC与IPD的合作内容最为接近。EPC承包商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 IPD虽然设计施工分离, 但由于使用的是多边协议, 从业主的角度进行分析, IPD模式仍可看作是对设计与施工的一同分包。
(2) EPC与IPD的承包商介入时点相同。在IPD模式下, 虽然设计—施工为不同主体, 但是因为IPD模式要求各方在未开始设计时即对项目进行讨论分析, 因此承包商介入时点也较为靠前。EPC模式中由于设计施工由同一承包商负责, 因此是在设计方案未出现时选定承包商。
(3) IPD与EPC的报酬模式相同。IPD模式下项目成本的本质是成本加酬金, 采用成本加酬金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激励设计方与承包方共同合作。采用EPC模式时可以选择总价合同, 也可以采用成本加酬金的报酬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 IPD与EPC模式在介入时点、工作内容以及报酬模式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我国的EPC模式可以对IPD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主要原因如下:
(1) EPC模式解决设计施工衔接问题。采用EPC模式可以规避需要通过招标选定施工方的障碍, 无论采用何种工程总承包形式, 均可以采用IPD理念对项目进行建设。
(2) EPC合同非常适合加强设计和施工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EPC模式同时保留设计方和施工方, 从一开始就可以实施IPD原则。设计与施工方从项目一开始便获得较高的初始信任, 有利于工程总承包项目内部的合作交流。
(3) 无需改变EPC模式的基本框架。EPC模式为业主与设计施工承包商签订的双边合同, 可以作为IPD理念改进的基准, 仅需在原有基础上对合同条款加入激励协作等内容, 以反映集成交付模式的特点。
3.3 IPD理念对我国EPC模式合作关系影响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 关系合同有利于加强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沟通协作, 提高运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最终提高实现项目绩效的增值。IPD模式就是在合作伙伴模式基础上继承了前者优点并对缺点进行改善、发展的结果。本文将着重研究通过合理设置合同条款, 改善合作关系达到绩效改善的目的。
3.3.1 合同条款的设置对合作关系的改善机理
研究表明, 合理的合同条款不仅有利于参建各方的责任和风险的分配, 从而降低双方合作的交易成本, 还可以提升业主对承包商的信任水平, 获得远远高于传统项目所产生的利润。然后通过利益共享将部分因集成化组织实施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反馈给承包商, 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
3.3.2 IPD理念对于合同条款的影响
在实践中, 由于我国“经济学理性”的法律法规环境, 发承包双方往往采用相互提防的合作形式, 采用较为刚性的合同条款对项目进行责任划分, 但该方法对EPC模式却难以适用。因此, 本节除了研究传统契约治理中的风险分担与报酬机制外, 还将IPD理念引入合同设计的过程, 考虑项目协调过程中沟通机制和职权设定机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1) 激励机制对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分析
价格对承包商是一个明显的激励因素, 高的价格能增强承包商的积极性, 而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承包商的热情。在IPD理念下, 采用的成本加酬金的模式则会刺激参建双方的合作, 有益于合作关系的推进。
(2) 风险分担对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分析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应当均衡, 均衡的风险分担也应当是业主签订工程项目合同的一个目标。然而, 在实践中, 风险分担往往偏袒业主,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 工程项目参与主体是理性的, 一方选择合作行为或者不合作行为是基于对自己成本与利润的考虑, 不均衡的风险分担会减少承包商的合作行为。
(3) 沟通机制对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分析
沟通指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交流, 适时的信息共享。企业与供应商间的有效沟通很大程度影响他们能否走向伙伴关系。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解决争端, 使双方的看法和期望达成一致, 促成双方合作。
(4) 职权设定对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分析
IPD在关键的职权划分上通过详细的划界明确各方职责, 但在部分职权上加入了伙伴关系因素能够减少后期双方对变更的审批时间。此外, 双方对项目的共同管理权以及对非双方责任的风险事件的责任豁免权有利于帮助双方建立互信的态度。
3.3.3 基于关系改善的治理策略选择
在公共项目治理领域, 关系治理作为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契约治理对项目管理绩效的互补效应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首先, 在变化和冲突发生时, 关系治理被认为是对契约的适应性限制的必要补充, 建立关系规范可以加强某些方面的交流, 降低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其次, 明确的合同条款限制了交易风险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从而鼓励合作行为。因此, 契约治理可能改变原本紧张的合作关系, 并通过提供对关系稳定性的支持来加强合作关系。
根据上文确定的基于IPD理念对于EPC合同条款的影响因素, 提出基于IPD理念的EPC模式合同条款改善原则, 包括: (1) 激励性质的计价模式; (2) 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 (3) 地位平等的沟通方式; (4) 提升信任的职权设定。
4 结语
在建筑业买方市场的环境下, 业主往往在项目招标阶段具有绝对优势, 但由于合同签订后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业主往往难以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参建双方在签订、执行合同时利用合同的漏洞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采取对己方有利策略的做法更是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关系。鉴于此, 本文从IPD的合同条款入手, 探讨如何将IPD理念引入EPC模式中, 研究EPC模式合作关系改善的合同条款的设置原则, 以期改善EPC模式下参建双方的信任环境, 最终达到改善项目绩效的目的。
[2]严玲, 史志成, 严敏, 等.公共项目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替代还是互补?[J].土木工程学报, 2016 (11) .
[3]张旭梅, 陈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基于知识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1 (12) .
[4]张帅军.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对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