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探析

引用文献:

李嘉珣. “新基建”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探析[J]. 建筑经济,2020,50(10).

LI Jiaxun. Explo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New Infrastructure” in the Fiel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J]. build,2020,50(10).

作者:李嘉珣
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新基建”催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基建”的特点,梳理并提出“新基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中的应用,希望其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关键词:新基建 新型城镇化 数字化 城市治理
作者简介:李嘉珣,男,生于1990年,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房地产政策研究、城市综合治理。;

 

1 引 言

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全面建设的阶段。2020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需要更多举措破除发展中的壁垒。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是众多举措中较有前景的一类。早在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及“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的概念,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新基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2020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在当前背景下,“新基建”的提出将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更迭都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破除资源流动阻碍,优化要素市场配置。同时,“新基建”技术能够下沉并锚定于微观福祉,落实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改造等方面,助力改善新型城镇化的短板部分。因此,本文在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基建”的特点,探讨“新基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中的应用,以期通过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

2 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重速度、轻质量”、“重基础设施、轻软实力”的现象,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阻碍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没有完全破除,以数据和发展技术为代表的增量要素尚未得到完全开放,直接导致目前城镇化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不高。

2.2 城市区域内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市化率虽逐年增长,但城市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普遍,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不匹配程度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部分中心城区享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城市周边地区的公共资源较为紧缺。此外,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设计落后、使用年久、物管缺失等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还不利于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

2.3 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彻底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最终目的是是实现国民在城镇中自由、公平和全面发展,既包括“身份的城镇化”和“机会的平等化”,还包括“居住条件的优质化”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化”。虽然近年来各地陆续放宽城市落户政策,吸引人才就业、安家,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设施跟进明显滞后,“候鸟式”迁徙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新市民的居住环境亟需改善、居民享受个性化服务的比例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3“新基建”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应用探索

3.1 开启房地产数字化进程,实现市场均衡发展

房地产业在居住保障、城镇功能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也为房地产业提供庞大的需求。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体量巨大,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房企能够借助“新基建”所创造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重塑业务模式,提升效率的同时创造更多产业链价值。“新基建”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能够用于房地产开发、服务、监管等各个环节,并实现在上述领域的业务在线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对政府监管而言,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可以运用大数据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舆情引导等调控机制,实现不同城市网签备案数据联网,并对房地产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研判,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保障了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房企而言,目前面临着消费者需求端升级和行业金融去杠杆的挑战,在行业利润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房企的竞争力从拿地开发、大额融资向精细化运营、差异化服务方向转变。对组织庞大、业务庞杂的房企,数字化技术能够修复各业务之间割裂而独立的状态,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组织管理和内部协同效率。在开发环节,通过数据平台建立智能设计、智能采购和智慧供应链等功能,使其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业务场景数据同步,实现项目采购、招投标、融资对接等流程的快速协同,提升物料采购效率和项目周转率的同时有效降低前期开发成本。在服务方面,“新基建”的VRAR技术可以打破物理空间约束,将购置房产和签贷线上化,缩短消费者从看房到交易的流程,提升找房效率和交易安全度,还可以重构选房的新场景,成为未来房地产销售的新方向;同时,“新基建”数字化应用在购房后续的加装家居、社区服务等环节,建立客户的数字化触点,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此外,房企还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房地产政策实时推送、土地和金融信息汇总分析、项目反馈分析等功能,在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同时推动房地产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3.2 加快城市建设方式转变,着力补齐新型城镇化的短板

虽然“新基建”着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信息数字化的发展中,也应惠及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技化、智能化的手段破解传统基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城市体检、智慧城市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介入,加快城市建设方式的转变,补齐城镇化发展领域的短板。

在城市体检方面,“新基建”汇集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工程建设信息构建,各城市建立体检信息系统和城市信息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生命体,建立综合多维指标体系,划定各项指标评估阈值,全面分析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和问题,找准“城市病”的根源,实现以城市为载体的体检、诊断、监测、预警、修复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建设方式向精细化、精准化方向的转变。例如,通过对城市交通流量监控数据制定合理分流,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法;通过对公共地区人群聚集和停留情况的监测,利用机器算法总结数据规律,预测未来公共地区活力情况;通过土地利用、房屋建设等的城市建成环境数据的分析,计算城市用地效率并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通过遥感数据和街景数据的结合,梳理城市建筑空间关系,用于城市绿化的改造、违法建筑的拆除及街道立面的改造等方向,促进城市形象的美化。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新基建”中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及合理的反馈机制,对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组织和分析,构建市民生活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流和信息产品,以信息化的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表1)。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新基建”能够与传统基建有机结合,在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中发挥各自优势,在建筑本体、管线管网改造的基础上,推进新技术融入社会治理末梢的老旧小区。在加装电梯方面,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房屋结构、室外环境等信息纳入、居民意愿填报和备案、施工、验收监管等功能,推进加装电梯进度。在提升类改造项目方面,通过建立社区养老和康复中心、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污分流系统、基于小区内的安防系统、新能源充电桩和智能便民服务站等方式,让更多居民分享“新基建”所带来的科技变革和政策红利,助力社会性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3.3依托数据推动,优化基层治理和物业服务管理能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层治理出现的隐形问题逐渐升级,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利益补偿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难题。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催生出住宅、写字楼和商场物业的旺盛需求,面对几何倍增长的服务对象而不降低物业服务质量,成为物管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依托的智能化管理既能帮助基层社区和物管企业降低对基础劳动力的依赖,又能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治理效益、优化管理能效。对基层社区而言,以“新基建”为契机创立社区大数据中心,通过采集管辖区域的“人、地、事、物、组织”数据,连通公安、规划局、科信委、物联网监测数据,可以实现无人机预警、闲置空间管理、火情监测、PM2.5监测等功能,依托数据驱动从“全响应”到“前响应”,实现监管前置。

此外,“新基建”还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诸多领域社会治理的短板和断点。譬如,通过分析辖区内人口结构和趋势测算未来幼儿园入园需求,进而提前布局解决社区入托难的问题;通过统计机动车实有量与市政停车泊位规划数据,在居民停车难突出地区建设停车场,缓解社区停车压力;在社区主要街道运用智能相机对路口“人、车、路”实时图像进行智能分析,减少汽车怠速时间,提升高峰道路通行率。对于物业公司而言,通过科技应用、模式创新和流程优化,将物业服务场景和服务智能化,提升小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价值,实现提质增效,真正走向“社区综合服务商”。在应用方面,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小区智能监控和智能门禁;通过无人销售系统和相关超市硬件开发,实现超市无人化;通过前端小区服务APP和后台云计算系统实现智能客服、智能管家、缴费助手、品控巡检等功能。随着各项数据和技术的日臻丰富和完善,“新基建”将在城镇化中的公共服务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新基建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潜在项目   

表1 新基建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潜在项目

3.4 嫁接传统生产方式,助推城镇化安全发展

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新基建”并非与传统基建简单切割,“新基建”中5G基建、特高压、城际轨道和新能源充电桩领域的建设离不开传统基建中通信工程施工、电力工程施工、铁路工程施工、承装修试施工和建筑施工等各类施工的协作,而传统基建也受益于“新基建”孕育的科技技术和先进的业态模式,有利于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粗放性管理,提高城镇化中各行业生产效率,并带动其向信息化、安全化转型升级。例如,“新基建”可与施工项目有效嫁接,搭建塔机安全监控系统、用电在线监测系统、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升降机安全监控系统等,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程度、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以“BIM技术+装配式构件+EPC模式”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模式,将自动化、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与建筑业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有机协同和融合,将建筑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装配工业化,助推企业提供高效、安全和节能的智能建筑。此外,在铁路和桥梁上加装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对其进行监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比传统监测手段,新型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与铁路或桥体相连,自动采集结构变形和应力数据,融合天气、交通、维护信息等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风险前置预警、自动分析和干预等功能,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为智能的安全保障。

表2 智能家居类别及应用   

表2 智能家居类别及应用

3.5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居民居住品质

新型城镇化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注重提升居民居住品质。随着“新基建”的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依托于数据应用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成为提升居民居住品质、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依托物联网技术,由硬件(智能家电、安防系统、智能家具等)、软件(操作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家居APP)和计算平台组成的家居生态链,运用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以及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其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服务,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高效、节能和便捷(表2)。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非接触式产品和服务加速了智能家居发展的步伐,使之勾勒出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雏形。事实上,自2013年电视盒子、智能电视在市面上出现,到2016年部分房企、家装企业参与智能家居试点,大量智能家电和系统走向市场,而后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智能家居成为物联网在城镇化建设中最普及的应用。随着“新基建”各类项目的加速落地,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将由单体设备向房屋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发展,获得并分析住户的多项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5G技术的应用促进大量终端设备进一步连接,加速人机交互、机器与环境交互的能力,让居民真正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4 结 语

“新基建”涵盖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接力“旧基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同时,“新基建”各项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相继落地,能够促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由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向转移,并推动城市发展、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在“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融合过程中,也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要加强制度设计,应结合本地特点和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南,引导“新基建”各项目高效助力城镇化建设,既要经济适用、避免过度规划和盲目超前,又要与当地经济结构相匹配,遵循“绿色、安全、可靠”的原则,协同其他产业发展。其次,要平衡新旧领域资金,着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老化改造项目、城市更新项目等城市发展薄弱环节,避免因新建项目造成过度举债和挤占资源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再次,要强化开放合作,提高配置资源的能力,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信息、技术、人力的高效流动和耦合,为推动地方发展积蓄动能。

 

参考文献[1]俞聪,丁怡纯,王翩翩.区域综合开发视角下未来城市新基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9(20):53-60.

[2]耿丹,李丹彤.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相关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15):72-73.

[3]杨阳.新基建的主战场——智慧城市[J].城市开发,2020(6):40-41.

[4]陈妍群,田华.社区养老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对策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8(1):60-64+85.
Explo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New Infrastructure” in the Fiel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I Jiaxun
(Policy Research Center,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 mode generated by new infrastructure ca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infrastructure,this paper proposes the way and direc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w infrastructure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hoping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quality,efficiency and power i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infrastructure; new-type urbanization; digitization; urban governance;
175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