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与改进研究——以青岛地铁一号线为例

作者:崔晓艳 张蛟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以青岛地铁一号线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包括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多方协同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分析影响安全、质量、进度的主要因素, 寻求三者与成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采取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责任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员、全过程的动态环保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地铁项目 成本管理 环保成本 多方合作
作者简介:崔晓艳, 女, 生于1977年, 山东烟台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建筑成本管理、工程项目融资。; 张蛟, 男, 生于1981年, 山东烟台人,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地铁项目管理、工程造价。
基金:2017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课题) “青岛市大型地铁隧道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QDSKL170118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出行要求的日益增长,城市交通压力也愈来愈大,地面交通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而地铁能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压力,具有方便、快捷、舒适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但地铁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参与方涉及政府、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方和材料机械供应商等多个单位,需要多方协同完成。因此地铁项目的成本管理不应该只是某一参与方的工作,而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作。

青岛地铁一号线项目(以下简称“一号线项目”)全长60.1公里,是青岛市在建地铁线路网中唯一跨海连接黄岛区与中心城区的线路,共设39座地下车站,平均站间距1569米。设2座车辆段,1座停车场。1号线项目建设期约为4年,参建单位共20多家,预计于2020年11月30日通车试运营,总投资约为399.91亿元。一号线项目同样具备地铁项目投资额巨大、施工难度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该项目自2015年开工以来,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2 地铁项目成本管理取得的成效

2.1 由优化设计方案带来的成本节约

在一号线项目人衡区间折返线第一段轨顶风道钢筋绑扎时,项目管理人员发现轨顶风道主筋虽在拱部衬砌施工时已进行预埋,并预留钢筋直螺纹套筒,但由于钢筋过长,钢筋通过直螺纹套筒连接后还需再增加一个焊接接头,电焊工水平参差不齐,钢筋焊接质量如果无法保证,轨顶风道自重太大,极有可能在运营后轨顶风道坍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了解情况后施工企业召集设计、通风等相关专家进行了现场察看,并多次组织研讨会,最终将轨顶风道底板宽度优化至13.1m,轨顶风道底板标高为轨面标高以上6.94m,板厚150mm,在多处设置排烟风口,左右线各设置一组,每组三个1m×0.5m风口;风道隔墙由三道墙调整为中间一道墙,区间中隔墙由双道墙调整为单道墙。中隔墙与轨顶风道板连为整体,承受拱顶风道压力。通过及时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提前排除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真正做到了事前控制,同时减少投资120多万元。

2.2 通过采用先进的新技术降低了成本支出

一号线项目建设初始投入了大量的盾构设备进行区间施工,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拼装而成。在后期机电安装时,若采用传统的人工钻孔技术在管片上施工,可能会对管片结构本身造成破坏,施工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及噪声污染,且效率极为低下。基于价值工程的原理,通过多地调研及反复论证,最终由一号线公司确定统一的标准,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预埋槽道技术,这一技术能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施工企业的环保成本支出,同时使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保证施工进度。

3 青岛地铁一号线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多方协同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地铁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多方协同工程,需要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企业和机械、材料供应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方可完成,而不应只是项目的相关方零和博弈、相互竞争的结果。经实地调查,一号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由施工企业承担,建设方和监理单位的重心主要放在项目的安全、进度和质量方面,很少关注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机械、材料供应商的重点聚焦于自身产品的销售。而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或者计划部门分担完成,但成本管理数据的获取和统计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由于各部门负有不同的职责,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无法获取相对有效的成本数据,难以掌握项目成本的实际情况,从而无法及时对成本实施管控。

3.2 安全、质量、进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平衡

在一号线项目建设方与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中,对于安全、质量和进度均有明确要求,这三者之间与成本是相互影响的。第一,安全在项目施工中是最重要的,在一号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过施工企业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安全,造成人员伤亡,遭到政府和建设方的严厉处罚,施工企业不仅承担由此造成的法律和经济责任,而且对伤亡人员和家属予以巨额赔偿,从而大大增加项目成本;第二,有的施工企业过度追求工程质量,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工期延误,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受到建设方的经济处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第三,部分施工企业过度控制成本,对资金流管控过严,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质量的降低导致返工率的升高,一方面增加材料和人工以及设备的耗费,另一方面耽误工程进度,使工期延长,直接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项目的各方管理人员应该平衡好前三者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3.3 成本管理方法和程序不够规范合理

采取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是进行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号线项目施工企业大部分采取的是目标责任成本法,但是由于未能将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具体化、责任个人化,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水平层次不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固守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依旧按照以往的思维和方法核算成本,找不出成本管理方法的关键点,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未能规范、具体地按照目标成本管理程序详细地将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对项目所处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重点区分不清,前期责任预算、工程量的统计和控制等要点都没有进行重点监控,导致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项目当前的盈亏状态,无法对项目成本实施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项目的盈利。

3.4 环保成本开支过高,缺乏动态成本管理

狭义的环保成本包括环保产品成本、环境污染补偿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一号线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施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比较薄弱,在没有监督检查的情况下,对于环保方面的开支尽量缩减,结果导致后期的环保成本支出过高。一号线项目建设方虽然对施工企业污水排放、扬尘防治、渣土运输、噪声控制等环境保护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反复检查,但仍然多次出现以下问题:实时噪声监测数据超标和设备损坏、场内扬尘、废弃物随意存放和夜间违规超时施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项目施工企业没有自发地形成事前预防环保问题的出现、事中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问题、事后反思整改的观念,每次检查后,对环保设备的维修和更新会增加环保产品的成本;对出现问题的被动整改会增加各种人工、材料和设备成本,导致环境污染补偿成本开支的加大;问题严重的施工方会受到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停工处理和经济处罚,发生环境损失成本,同时会使得项目营业外支出大大增加,不利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说明项目施工企业对员工的环保培训程度不够,环保观念无法深入人心,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全员环保意识,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动态环境成本管理。

4 地铁项目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4.1 构建纵横结合、层次分明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体系

根据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可通过一号线项目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项目的纵向和施工企业内部的横向成本管理体系如图1:

图1 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图1 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一号线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企业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施工企业内部设立自己的成本管理机构,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实际上对各利益相关方都大有益处。

首先,对于建设方一号线公司来说,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乘坐线路。在线路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自己组派人员,委托监理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督,表面上看这与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没有丝毫关系,但如果从施工方的角度出发,组织一些重要物料、关键部件的供应商评选论证,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大批量订货的规模经济效应,将会大大节省施工企业的人力物力,并使地铁建设质量的可控性大幅度增加,安全可靠程度相应提高,恰好契合了它的目标。

对于监理单位而言,其接受建设方的委托,对地铁项目的所有方面负有监督之责,如果建设方统一各项工序质量标准,其监督就有了准确的衡量尺度,施工企业采用的是建设方认可的供应商产品和工序标准,势必会减轻其监督的工作量和压力,有利于监理单位人工及其他方面成本的节约。

从一号线各施工企业的角度出发,重要的物料供应商和工序质量标准都经过一号线公司的认证和许可,只要根据进度提前下单订货,供应商的供货会很及时,由于各施工企业整体订单数量较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订货产品成本会享有很优惠的折扣,这会大大降低一号线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和订货成本。

对于为一号线供应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而言,他们通过激烈的竞争,依靠自身合乎标准的场地、设备、人员等生产条件,较高的产品质量,争取到大批量的订单,且客户来源可靠,货款有保障,可以合理组织人员,有序地安排生产,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润。

这种内外结合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将成本管理发展到单个企业之外,形成一个系统,而非传统的内部成本管理层面,这需要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企业和供应商各方的共同协商,其中建设方一号线公司可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

4.2 安全、质量、进度与成本统筹分析,寻求最佳平衡点

安全、质量、进度是地铁建设过程中备受各方关注的三个方面,是衡量地铁项目建设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地铁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质量是地铁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地铁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没有质量作为运营的基础,就不能正常发挥地铁便民的投资初衷。施工进度的控制是地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安全可以成功避免地铁建设过程及运营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安全、质量、进度三者协调才能合理促进地铁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而三者之间与成本具有复杂的因果关系,为此,可以基于Vensim软件建立地铁成本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影响质量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研发投入和二次返修费用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实施工程质量监控,防止工程返修等问题的出现增加项目成本。对影响施工进度的材料费用、人机费用、建设效率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反馈整改,尽量降低工期延误对成本管理的不利影响。对影响安全成本的因素如员工的安全意识、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费用投入及安全隐患的排查费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避免发生事故导致成本增加。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合理平衡地铁建设中安全、质量、进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3 采取基于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责任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号线项目对施工企业采取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建议从确立目标成本、前期准备、过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与兑现五个阶段进行规范。

第一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图纸根据清单特征和计量规则进行详细核算,接下来项目部对责任预算的分解,并对责任中心予以划分,提前优化施工方案,节约成本。

第二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合同内容和审核流程进行控制,合理规划建设项目的临时设施与资源,对管理费用进行预算并严格予以控制。

第三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工程量的统计、临时签证的控制、材料消耗的统计和控制、安全文明施工费用的归集和统计、机械设备与周转材料租赁控制和末次结算重新核算,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成本。

第四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合同收入核算、预算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核算和实际消耗核算。

第五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将责任中心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作对比,奖惩分明,考核兑现。

在规范目标责任成本流程的基础上,一号线施工企业根据其施工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本核算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细分,每个阶段划分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剔除非增值作业,把所有阶段中的工作按照最佳作业链要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达到耗时最少、重复次数最低、成本费用合理的水平。对采取作业成本管理的各责任中心,对其上级管理部门进行逐级责任考核和业绩评价,及时反馈实施情况,以便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面成本管理。

4.4 对环保成本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

地铁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将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需要建设方、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共同合作,对环保成本形成自上而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方统一标准,监理单位监督检查,施工企业负责环保防治措施的落实和自查,形成项目长效合理的环保机制,以避免环保成本的超支。

首先,建设方一号线公司应督促施工企业认清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按照政府的环保规定,制定统一的检查评价标准,严格检查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扬尘防治、渣土运输、噪声控制等高发问题,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环保工作。监理单位及施工企业要加大环保工作开展情况的自查力度,不定期对现场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整改和复查,对整改落实不到位、问题重复发生的单位将加大惩罚力度。

其次,一号线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政府环保工作的部署,对于反馈的各项环保问题进行彻底整改。根据政府环保工作的要求,及时检查是否存在环保不合规问题,培养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全员全过程环保意识。

再次,项目经理挂帅,在项目内部建立专门的环保管理小组,制定严格的环保制度,不定时检查监督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事前预防,将环境污染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发生污染事故后的大量环保成本支出,真正做到对事故防患于未然。

最后,综合采取多项环保措施,对机械噪声、汽车尾气,以及施工扬尘、污水、弃渣等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市民反映强烈的机械噪声污染,应从源头控制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各种环境污染补偿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及赔偿金的支出。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使该项目施工企业有效控制各项环保费用的开支,节约工程环保成本。

5 结语

在地铁项目成本管理中,传统的成本管理主体一般被认为是施工企业,很少从项目整体角度考虑,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结合到一起,促进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事实上,只有建设方、监理单位、施工企业和材料、机械供货商共同协商、加强合作,才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为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带来长久的利润。

 

参考文献[1] 王孟钧, 娄南羽, 徐磊.地铁工程成本管控范式转换及其过程研究——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9标为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 (2) :375-380.
[2] 崔晓艳, 张蛟.瘦西湖隧道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商业会计, 2016 (2) :92-93.
[3] 卢丽霞.地铁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and Improvement of Metro Project Cost Management:Taking Qingdao Metro Line 1 as an Example
CUI Xiaoyan ZHANG Jiao
(Qingdao Huanghai University Qingdao Metro Group Co., Ltd)
Abstract: Taking Qingdao metro line 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uch as constructing a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est community, analyzing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afety, quality and progress to seek the best combination point between the three and cost, adopting a cost management method combined activity cost management with target responsibility cost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ing a dyna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s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beforehand, process and afterwards.
Keywords: metro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cost; multi-party cooperation
77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