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大型医院改扩建模式与策略探讨
1 引言
医院作为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场所和提供医疗服务的载体, 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医院建筑由于其复杂性, 更易受到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需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变化来适应最新的医疗需求。然而, 随着三级医疗体制向两级医疗卫生机制的转变, 我国医疗建筑出现了“大而全”和“小而专”并重的状况, 一级是大型综合医院, 另一级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发展模式使医疗中心和综合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 医疗资源更加集中, 需要以全面的医疗服务来覆盖更大的区域范围。而随着医院服务人数的增加, 相应要求医院扩大自身规模;再加上医疗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都给医院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院需要通过更新来满足现代医技的快速发展。因此, 大型综合医院会进入功能趋于完善、规模不断扩张的更新过程, 而改扩建则是其建设发展的必然途径。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目前国内20%的医院需要新建, 而80%存在改扩建问题。以上海为例, 27家三甲综合医院中, 19家经过改扩建, 4家有改扩建计划, 经过改扩建和有改扩建计划的医院高达85.2%。然而, 我国中心城区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往往面临医院现状规模与就医需求矛盾突出、用地面积紧张, 交通需求量日益增大、现有交通流线混乱, 功能分区布局及流线设置滞后于现代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中心城区大型医院改扩建带来巨大挑战, 如何合理优化功能布局, 在不影响医院运行情况下进行旧有建筑拆除和新建工程、如何优化院区交通等成为该类工程建设管理的关键问题。实施中心城区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 选择合理的改扩建策略至关重要。
2 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常见模式
医院建筑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且相互支撑。来自城市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医院自身的发展状况, 会影响到现代大型医院改扩建建设模式的选择。总体而言, 以上海市为例, 总结中心城区医院常见改扩建模式如下:
2.1 模式一:原有基地内部挖潜, 逐步更新
在医院现有用地范围内, 总体一次性规划, 分期建设, 对现有医院建筑改建或者拆旧建新。在前期评估医院设施现状, 分期进行改扩建, 保持医院发展的条理性和可持续性。相关实例有上海瑞金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上海长海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整体院区改扩建分阶段进行50年代、60~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规划。在改扩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旧建筑过渡某些功能, 通过新建筑的建造与旧建筑的拆除交替进行, 尽可能减少对医院运营的影响。
2.2 模式二:原址周边扩建
原址周边扩建即通过土地购买、置换, 在院区周边征用新地, 扩大院区进行改扩建, 使得医院具有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著名医院, 原址周边就近改扩建无论对百姓群众、对医院都是很好的选择。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创建于1958年, 地址位于杨浦区控江路江浦路口。在医院原址改扩建的同时, 还征用了医院北面附属卫校用地, 用以医院扩建。
2.3 模式三:异地新建分院
原来的大型综合医院基本位于市区, 而偏远的郊区鲜有实力雄厚的三甲综合医院, 市区内由于规划条件的制约, 综合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郊区经济逐步繁荣, 人口增加, 原有医疗资源不能满足郊区发展的需要, 市区和郊区医疗设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 很多大型综合医院在原地不断更新的同时, 也选择了在远郊建立新的分院作为医院改扩建的一种方法。
2009年, 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郊区市民看病难的民生大事, 启动了上海30年来最大规模的医疗资源布点调整, 即“5+3+1”工程。“5”即在浦东、闵行、宝山、嘉定4个区分别引入长征与六院、仁济、华山、瑞金5家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 床位规模各600张。“3”是对崇明、青浦、奉贤3个区 (县) 的中心医院进行扩建改造后升级为三级医院, 床位规模各1000张。“1”是迁建金山区中心医院, 床位规模为700张。所有项目完成后, 上海市郊区将增加病床近5000张。该项目的实施优化了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结构布局, 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
3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改扩建工程案例实践
3.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改扩建项目概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于1864年, 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经多年建设, 总建筑面积近25万m2, 实际开放床位达2500多张, 由于使用强度和诊疗规模的日益扩大, 医院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出现了总量性、结构性和功能性欠缺等问题。2010年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准, 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利用位于北院基地东北侧的原上海虹口高级中学校址新建改扩建工程;该项目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 2017年5月18日竣工验收完成, 2017年5月25日改扩建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该改扩建项目总投资为6.58亿元 (含土地费用2亿元) , 建设基地位于虹口区武进路86号地块 (原虹口高级中学) , 总用地面积约8320m2, 总建筑面积48852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5352m2, 地下建筑面积13500m2。
主要建设内容为:
1) 新建一幢具有急诊中心 (1500人/日门诊量) 、急救中心、手术中心、中心供应室、功能检查、病房 (300张床位) 等功能的综合医疗建筑 (A楼) , 新建高层主楼 (A楼) 15层, 建筑高度61.6m, 裙房5层, 建筑高度22m, 建筑面积43049m2。
2) 保留建筑改造成急诊中心诊室及行政办公用房 (B楼) , 加固改建保留建筑 (B楼) 4层, 建筑高度16.4m, 建筑面积5803m2。
3) 在A楼和B楼之间建设一层连接体约555m2, 并在武进路上空建设2个过街连廊与南院区连通, 连廊建筑面积约1054m2。
3.2 第一人民医院北院改扩建项目实施策略
该项目采用原址周边扩建的策略, 在充分考虑医院建筑功能完善更新的同时, 也充分尊重城市环境及现状条件, 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共生。具体策略有:
1) 通过周边城区土地的置换, 弥补了原有院区预留用地的不足, 使其成为医院建筑在旧城区中发展的突破点。南院区处于市区, 基地面积过小, 预留发展空间较少, 而对于第一人民医院这样历史悠久、医疗技术水平获得百姓广泛认可的医院, 原址周边就近改扩建对医院自身的发展有极大的优势。
2) 优化整合功能布局, 增加门诊、急诊及手术中心的空间, 缓解原有院区诊疗压力。门诊楼和急诊楼分别设于武进路的南北两侧, 就诊人流进入武进路入口处后自然分流, 两者通过位于三层的连廊连接, 并设置手术室20间弥补原有院区手术空间的不足。
3) 注重交通流线组织, 重新梳理原有院区的人流车流与城市交通的连接关系, 合理疏导,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院区内部, 注重在流线上整合新建设施与原有建筑, 增强两部分的有机联系, 以提高医疗效率。连接部分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 将新旧建筑用空中连廊相接, 以满足改扩建后医院整体医疗、交通等使用功能的需要。还通过设备系统层的设置, 使得新旧两部分医疗物资的供给与传递更为顺畅。
4) 保留基地内部历史建筑, 进行功能置换。基地内原虹口中学教学楼为一幢四层的中学教学楼, 大约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 至今已投入使用约90年左右。
工程保留了基地内原虹口高级中学1940年代之前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拆除后期加建的部分, 修复建筑外立面, 并进行全新的功能置换, 作为行政办公用房、急诊诊室及输液大厅等。一层在新建建筑和保留建筑之间的西南侧设置了连接体, 作为急诊大厅, 巧妙地将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
此举既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文化, 使城市的文脉得以保留和延续, 又是绿色环保的一大创举, 节约资源的同时亦减少了拆除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
5) 赋予第一人民医院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改变传统医院建筑的外观, 以流线型的立面设计和垂直绿化体系勾勒出亲和的现代医院形象。同时注重改善内部诊疗环境, 引入绿色生态的理念, 设置自然采光中庭和下沉庭院, 追求医疗建筑的高情感和人性化, 引入生活气息来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 改变人们印象中的医院混乱拥挤的紧张气氛, 为患者创造愉悦舒适的医疗环境,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6)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补充老院区停车用地的不足。由于用地的限制和环境的综合考虑, 在地面仅设置救护车停车位2个。地下二、三层为地下车库。地下共提供130辆机动车停车位, 其中机械车位59辆。同时将部分医技科室移至地下, 在地下1层设置影像科及相关辅助用房。为改善候诊和空间环境, 还设置了下沉庭院。
7) 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虹口部北院区在空间细节设计上尤其注重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从使用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发, 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周到的考虑。注重标识系统设计的易懂性。采用色彩明快, 图形易于识别的标识放置在醒目的位置, 帮助使用者清晰识别和找到要去的地方, 缩短患者的心理距离。保证设施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为方便患者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轻松使用医疗设施, 设置不同高度的扶手, 降低柜台高度。为保障使用者安全, 设施内杜绝了障碍性高差, 控制地面高差小于10mm, 使轮椅使用者感倍受关怀。
4 结语
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分析可以得出上海市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策略, 总结如下:
1) 改扩建过程中应当顺应城市环境, 尊重旧城区的历史文脉, 梳理交通流线, 与城市交通形成良性联系, 并合理规划布局, 预留医院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医院功能布局, 优化各部门的组织, 并注重新旧部分在功能上的互补, 形成各自发展的特色。增强改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联系, 使其成为有机整合的整体。
3) 提升内外医疗环境的品质, 建立现代医院的时代特征与形象, 将绿色理念、人性化关怀融入到空间细节的设计中去, 为患者创造愉悦舒适的新型医疗环境。
[2] 顾向东, 吴锦华, 赵文凯, 等.BIM在国内医疗建筑中的应用与展望[J].建筑经济, 2018 (1) :49-52.
[3]吴锦华, 张建忠, 乐云.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
[4]汤建平, 程明.城市核心区医院改扩建流程优化探索[J].规划设计, 2017 (2) :59-63.
[5]龙灏, 李焕杰.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 2011 (5) :49-52.
[6]权衡, 张岳军, 景新刚.医院改造扩建与总体规划[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12) :60-61.